祝燕琴 宋文蔚(江蘇理工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特征及設計啟示
祝燕琴 宋文蔚
(江蘇理工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藝術的成就是輝煌的,其中蘊含著大量可供后人參考的設計智慧。本文從設計的角度對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特征進行分析,總結提煉其所蘊含的現(xiàn)代設計啟示,旨在為現(xiàn)代設計提供一種思路的借鑒。
商周;青銅器;造型特征;工藝美術
我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無論是制作還是設計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凝聚了古人的設計智慧,代表了商周藝術中造型與裝飾藝術的最高水平,是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研究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保持我們的文化特色在現(xiàn)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非常強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只有把握住自己民族的文化精華,再結合不斷發(fā)展的科技技術,才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從設計上看,青銅器從造型到裝飾都是商周工匠藝術家在特定社會政治、觀念和審美的要求下做出的設計創(chuàng)造。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莊重、靈動、敦厚、大方,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從那些器皿身上感受到歷史的震撼力。[2]青銅器的造型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1.豐富多彩的造型
在青銅器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造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演化。每一個時期都有各自的特色。一方面是青銅器的種類繁多,甚至有些品種只是某個時期所獨有的;另一方面是每個種類的器型在不同時期會有一點變化或形成統(tǒng)一的特征。在這樣的發(fā)展變化中,商周的青銅器不僅形成了豐富的品種,而且形成了多樣的器型,通常一個種類有多種造型。商周青銅器的器型主要有三大類別:幾何形態(tài)類、象生形態(tài)類和綜合形態(tài)類。
(1)幾何形態(tài)。無論是什么種類的青銅器,外形最常采用的是幾何形體。比如鼎,有方鼎、圓鼎等。不同的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其設計的主要考量就是器物的功能性。就容器來說,由于容器的主要功用是盛放物品,所以容器一般都設計成圓形,其設計考量就是圓形器物的容量最大,加工也方便(圖1)。商周青銅器的器形還有一些是圓柱體的形態(tài),比如尊、壺等的造型,另外也有一些以球體、橢圓體為主的造型。同樣爵、尊等酒器,也因其功能而造型各異。
(2)象生形態(tài)。象生形青銅器,就是仿照馬、象、牛、豬等動物形象設計而成。象生造型的青銅器皿,從造型的角度而言,其本身即是一個雕塑藝術作品,準確地說,是雕塑藝術與設計藝術、工藝結合的產物。這種類型的青銅器,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寫實形的,如西周中期的駒尊(圖2)以寫實的方法作造型設計,設計者選取年輕小駒為象生對象,馬駒除鈕、腹上飾有囧紋外,無其他紋飾,小馬駒昂首站立,垂尾豎耳,體矮頸粗,年輕壯碩,如實地表現(xiàn)了當時馬的體格特征。第二類象生形態(tài)是采用非現(xiàn)實動物做造型,其造型看起來像是某種動物但卻不是真正的這種動物。比如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婦好?。▓D3),鳥獸合體的外形,從前面看像一只騰躍的猛虎,從后面看是一只站立鴟鸮。第三類是裝飾性的象生設計,這是流行于商周時代,起主導作用的一種設計風格。商周時代大多數(shù)的青銅器都是這種設計和裝飾風格,如婦好墓的梟尊(圖4)。
(3)綜合形態(tài)。綜合形的設計結合了以上兩種類型設計的特點。比如商代的四羊方尊(圖5)為方形,在方尊的尊體四角上各有一只挺立的羊做裝飾,并且羊頭伸出尊體,在腹部和圈足上各置羊的身軀和腿蹄,與尊體合為一體,又可以看出四羊對尾分兩邊站立,仿羊的造型和容器設計巧妙地結合。整體造型顯得高大俊挺,散發(fā)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再比如商代羊尊(圖6),異曲同工,將羊的前軀置于尊體左右,中間是一個扁壺,支柱是四足,這個青銅器也是將動物造型與幾何形相結合設計的案例。
2.系列化的造型設計
從西周中期開始,青銅器設計呈現(xiàn)出系列化的發(fā)展趨勢,列鼎(圖7)就是我國最早的系列化設計的產品。西周由于對于禮制的重視,所以對于鼎這種被用作標明使用人物的身份級別的重要禮器的造型和組合極為重視。如《周禮》曰:“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保?]天子要使用九鼎,假如九鼎造型各異則缺乏整體感,如果九鼎造型過于一致則感到單調。這種禮制和使用的需要就促使鼎的系列化。這種系列化的形式在西周早期是造型、紋飾、大小不同的組合,到了西周中晚期,鼎的組合方式為造型、紋飾基本相同而大小依次變化。作為飲食伴奏用的樂器也是系列化的設計,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整套編鐘,包括大小甬鐘46件,紐鐘18件,共64件,懸掛在銅木結構的鐘架上。[4]
圖1 網格紋鼎
圖2 駒尊
圖3 婦好觥
圖4 婦好梟尊
圖5 四羊方尊
圖6 商代羊尊
圖7 列鼎
圖8 方彝
圖9 兕觥
圖10 鳥獸尊
圖11 青銅酒器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造型,不僅有列鼎這樣同一品種的系列化,還有同一家族不同品種的造型系列化,其系列化方式有的統(tǒng)一基本形,有的統(tǒng)一銘文和紋飾等,形成整體化的家族產品的系列化風格。如圖8-10中的一系列酒器造型,有方彝、兕觥、鳥獸尊,其器型的主體紋飾基本相同,雖然保留了不同品種的產品特點,但家族特色非常明顯。
由于器物造型成為系列化,其在使用時給予人的審美感受又與單體的造型不同。[5]因為多個單體組合產生了高低錯落的變化,器身部分有直線的,有內斂、外展的各種弧形;器口部分有敞口有收斂,有圓形、橢圓形、方形,有的有蓋,有的無蓋,有的是鳥形捉手;足部有柱足、圈足。從各個角度看,都不會雷同、單調的感覺(圖11)。
3. 獨具匠心的構思
商周青銅器造型豐富、品相繁多。由于在青銅器制作的過程中采用合范法的方法來鑄造,一般一個范只能鑄造一個器物,很少有造型完全一樣的青銅器,所以每件青銅器構思巧妙,造型獨特。比如作為酒器的青銅卣,在保證一定的貯酒功能之外,工匠藝術家們設計出了各種不同的造型,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陜西寶雞出土的鳥紋卣(圖12)就是一件造型設計極為奇特的作品,卣之提梁比一般的要寬厚,兩端飾有龍首,梁面上還飾有小牛首,橫跨于卣口之上,更特別的是還設計了四只突起的長角在腹的上部,使整個造型別具匠心且透著神秘。
圖12 鳥紋卣
1. 注重器物的功能性
在設計學中,功能既包括實用功能,又包括社會功能、審美功能等。對于器物制造的目的是“用”的觀點是我國商周器物制造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特征。[6]在《周易·系辭上》中就提出“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的觀點。[7]這在商周青銅器中有明顯的表現(xiàn),如不同的青銅器有不同的功能,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鼎是用來煮食的,所以初期的鼎壁比較薄,容易導熱。鬲是食器,所以做成大口,以便拿取或放置食物。再比如酒器的設計,從器形上來看,酒器的造型主要為圈足器和三足器,設計成這樣的造型的考量是基于使用功能,因為酒需要加熱,所以將足部設計成三足,可以比較方便地在器物的下面生火加熱??紤]到貯酒器重心的穩(wěn)定性,所以在貯酒器的下面加了圈足。
罍是一種大型的盛酒器皿,為了能夠更好地貯存酒,罍的口部設計為往內收的口,并且在口的上面有蓋子,這樣酒就不容易揮發(fā)掉,在器物的腹部有兩個耳朵和面鼻,可以在上面系繩子,穿扛子抬著走,便于搬運。再比如牛形銅?。▓D13),造型是一只水牛的形象,牛的頭部和背部都是蓋子,腹部用于裝酒。在牛背上有一只老虎,這只老虎是一個裝飾,同時可以作為抓手,其造型與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了優(yōu)良的設計思想。
商周青銅器的很大一部分的設計考量是其社會功能,比如殷商晚期作為禮器的后母戊鼎,其厚重典雅的造型和恢宏的氣勢,把禮器的功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些青銅器在實用的基礎上,還考慮到了審美功能,比如四羊方尊(圖5)就清晰地體現(xiàn)了商周青銅器獨特的藝術審美功能,器形上兩只羊的身體共用一個頭部,這種方法表達出的器物形態(tài)的真實感更強,具有非常好的立體效果。再比如方觚(圖14)為方形,大敞口,體形瘦長,方觚的上部分與下部分為4個弧面,器物的四個棱邊和中間的部分有8條扉棱,弧面和弧線的扉棱使器物造型呈現(xiàn)出了優(yōu)美的曲線美,在方形的剛勁中充滿著活潑,具有一種既優(yōu)美又生動的感覺。
2. 仿生設計手法
商周青銅器,有相當一部分造型采用了仿生的設計手法,即模仿動植物以及其他自然形態(tài)的造型,并且許多仿生造型,其本身具有深厚的意蘊和豐富的內涵,體現(xiàn)了古人在創(chuàng)作青銅器造型中所蘊含的仿生意識。
青銅器仿生的對象有牛、豬、馬、象、犀、虎、梟、鳥、魚等,仿生對象的選用也表現(xiàn)了人類對這些飛禽走獸的崇拜, 希望通過這種模擬自然的方式獲得神靈的保佑, 希望擁有這些動物的力量, 能夠為他們的統(tǒng)治階級地位服務。梟是一種猛禽,俗稱貓頭鷹,是殷商時期備受崇拜的對象。因此,青銅器造型中模仿梟的器型比較多,有的簡練概況,有的寫實逼真,個性非常鮮明。例如商代婦好梟尊(圖4)整體作站立的造型,表現(xiàn)出英姿颯爽、雄壯威武的神態(tài)。
湖南醴陵出土的象尊(圖15)則是另外一種設計意匠,其巧妙利用象鼻作流,象鼻朝上伸出,鼻端設計成鳳首形,鳳冠上有一只伏著的老虎,其從鳳口“噴”酒的設計構思非常獨特。青銅器造型采用仿生設計手法來設計,雖然是模擬某種自然的形象,但是不是直接地照搬,而是根據(jù)器物的不同功能的需要進行夸張、變形、添加等,這樣使得造型的形象特征更加明確,藝術感染力也更加強,這種仿生設計的手法將動物形象與器皿的造型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既使動物形象的特征突出,神態(tài)生動,又使器皿的造型自然合理,這種設計手法是值得現(xiàn)代產品設計借鑒的。
在仿生造型的青銅器中,工匠們還經常采用雙關互借的設計手法,使青銅形象更飽滿、更具神秘氣息。比如婦好梟尊(見圖4),形似一只蹲踞狀的梟鳥,鳥有雙足,昂頭挺胸,鳥尾的下垂處作為這個尊的支點,形成三足鼎立的感覺,不僅使該尊顯得沉穩(wěn),也展現(xiàn)出鳥的強悍與雄壯。該青銅梟尊也利用了這種雙關借用的手法,如鳥體后面,用尾部的三角形轉折,在羽翼交合的地方和尾部又別出心裁地塑造了一只展翅的小鳥,從側面看,小鳥與大鳥的羽翼合為一體。這種雙關借用造型手法可以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師可以借用這種設計手法設計出造型獨特的產品。
3. 人機工程學思想
在商周長期的工藝實踐中,人們對于人機工程學的原理與工藝造物的關系是相當關注的,有的甚至是自覺的。在戰(zhàn)國著名的工藝論著《考工記》中就對器物宜人性的考究有精彩的論述。
在商周青銅器的造物活動中,工匠藝術家設計考慮到了人與器物之間的關系,即如現(xiàn)代的人機工程學的原理,從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性和人們的使用方式出發(fā)來制定不同青銅器的尺度。比如在當時,人們坐的方式是席地而坐,所以案(圖16)的高度要適合人們的使用。還有青銅簋,是用來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大多數(shù)簋都有一個與簋身相連的器座,這個設計也是基于當時的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還有一些器物的圈足的設計也是基于這種考慮。
商周青銅器造型藝術的成就是輝煌的,承載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財富,蘊含著大量可供后人參考的設計思想及設計精髓,對今天的設計具有積極的啟示。研究青銅器的設計特征和文化內涵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F(xiàn)代設計師應該具有自己的民族意識、文化立場,遵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努力汲取商周青銅器造型藝術的精華,為今天的設計所用。繼承不是目的,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才是我們的方向。
圖13 牛形銅觥
圖14 方觚
圖15 象尊
圖16 嵌錯龍鳳方案
[1]祝燕琴.中國古代燈具造型藝術研究[J]. 包裝工程,2009(8):120-122.
[2]馬承源.中國青銅器[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夏燕靖.中國藝術設計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4]李先登.商周青銅文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
[5]王朝聞.中國美術史[M]. 濟南: 齊魯書社,2000.
[6]李澤厚. 中國商周思想史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秦磊.大眾白話易經[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J526
A
1003-9481(2016)01-0074-04
祝燕琴(1976—),女,江西上饒人,碩士,江蘇理工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設計藝術史和工業(yè)設計的教學與研究。
宋文蔚(1992- ),女,江蘇南京人,主要從事藝術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