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詠柏
最近回了趟老家,在大伯家柴房里,我看到了靠墻擺放的一臺風車。一時間,不由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我這里所說的風車,在概念上大家往往會把它與利用風力作業(yè)的機械(也叫風車)相混淆。這是一種能產(chǎn)生風的機械,由人力驅(qū)動,用于清選糧食。百度上,風車也叫“飏(揚)扇”、“揚谷器”、扇車或揚車。
兒時的農(nóng)村,幾乎家家都有風車。風車一般為杉木結(jié)構(gòu),箱體有四足,箱體左為出風口,搖動扇葉產(chǎn)生的風,把那不飽滿的谷粒從這里吹出去。風車出風口頂部是一個四邊梯形風箱漏斗,上口大、下口小,均為長方形,與風箱上口孔相吻合;裝有一木制閥門,用左手控制木制閥門,可用來調(diào)控漏斗開口的大小;風車垂直下方有一個斜斜的出口,出口下面剛好放得下一只籮筐,右手只要一搖動扇葉,箱體便產(chǎn)生風,把那不飽滿的癟稻、稻殼從箱體吹出,只留下飽滿的谷粒。
風車的出現(xiàn),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因此,宋朝詩人梅堯臣曾寫詩歌頌風車:“田扇非團扇,每來場圃見。因風吹糠籺,編竹破筠箭。任從高下手,不為暄寒變。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
農(nóng)人收割完稻谷,先在屋前曬谷坪里曬。稻谷曬干后,就將風車從屋里抬出來,放在曬谷坪的一角。農(nóng)人先用畚斗將曬干的稻谷裝好倒入風車的漏斗里,然后站在風車前,用右手均勻地搖動手柄。隨著風葉的轉(zhuǎn)動,一股風就悠悠地從出風口吹了出來。然后,用左手將漏斗下方的閥門輕輕打開,好讓稻谷勻速漏出來,那不飽滿的癟稻、稻殼便從箱體的出風口吹出去了,而飽滿的稻谷則漏入谷扇下方出口的籮筐之中。
雖然有了風車,但“車”稻谷則是一門技巧,搖風扇的力度過大或過小,都不行。力度太小,雜物和不飽滿的谷子吹不出去;力度太大,又會把飽滿的稻谷吹出去。搖手柄的人也不能分神,要專心致志。有時小孩子幫大人們車谷,為了好玩,故意將手柄反搖,用力過大或過小,都是要被責罵的。
閑來沒事時,我們還把風車當作玩具玩。在悶熱的夏天,幾個小孩輪流搖動手柄,其他孩子則站在出風口,悠閑地享受來自風車的陣陣清涼,真是愜意無比;有時,個別頑皮的小孩趁大家站在出風口正享受涼風時,忽然從地上抓起一把塵土放進風車的漏斗里,這時出風口便吹出一股土灰,有的落到身上,有的則進入眼中,大家頓時亂作一團,待大人去捉那闖禍的小孩時,他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風車早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農(nóng)具博物館成為“古董”,留給人們的是一種逝去了的情感印記。在我的記憶深處,就有一臺故鄉(xiāng)的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