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上海,不只浦東和浦西,還有,浦南。
從閔行渡過黃浦江,就到了奉賢區(qū)。敬奉賢人,見賢思齊,從奉賢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這里絕非蠻荒之地,而是禮儀之邦。
奉賢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人文薈萃。距今三四千年前,奉賢縣境內西部地區(qū)已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息。那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fā)掘柘林、江海兩處古文化遺址屬良渚文化、馬橋文化遺存,古文明的一點星星之火,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
相傳春秋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冬,言子至奉賢廣收弟子傳授儒學,教化百姓,奉賢民風日趨文明。百姓對言子感激不盡,稱言子為“賢人”,后人奉祀,累世不絕。
言子(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43年),名偃,字子游,又稱叔氏。春秋吳國琴川(今江蘇常熟)人,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擅長文學。早年在中原培育儒學人才,提倡以禮樂為教。晚年返回江南,踐行孔子“吾道其南”的愿望,道啟東南,文開吳會,傳授儒學,誨人不倦。江南一帶從此文風蔚然,后人也稱言子為“南方夫子”。
青村是奉賢古文化的發(fā)端之地。言子青溪講經(jīng)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這里。
青村地處奉賢中部,元明時稱青溪,清雍正后改為青村港,民國始才以青村為名。青村大部分地區(qū)成陸于隋代,南臨大海,鹽業(yè)曾經(jīng)極為發(fā)達。宋乾祐年間,青村鹽場必由青溪經(jīng)運鹽河至黃浦江抵嘉興鹽司,大量運輸船只往來,鹽民集結,兩岸民居臨水而建,便捷的水陸交通遂成商賈云集的繁華街市,商鋪鱗次櫛比,獨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
千年奉賢看青村,百年奉賢看奉城。奉城,曾經(jīng)是歷史上奉賢的縣署所在地。
據(jù)元代徐碩《至元嘉禾志》等記載,奉城原名青墩,又名墩明,因海寇來犯時,墩上舉火為號,因此得名。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地設青墩鹽場,后綠樹成蔭,改稱青林。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筑里護塘后,鹽民、漁民群居,漸成村落,青林遂改名青村。有明一代,這里曾是抗擊倭寇的前沿陣地。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難治奏請分縣,析華亭縣東南境白沙鄉(xiāng)和云間鄉(xiāng)置奉賢縣,兩年后建縣時,縣署初居南橋,雍正九年又遷青村所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奉城。
現(xiàn)在的青村和奉城,是上海兩個安靜的小鎮(zhèn),因為遠離市區(qū),這里并沒有被高樓大廈燈紅酒綠所淹沒,也正因此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2004年,“青村老街”被列為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區(qū),狹長的老街上有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橋兩座、區(qū)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古橋四座、區(qū)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天主堂一座,另外還保留了老宅、石板路、吊腳樓等建筑??瓷先ビ行┕排f,正是上海獨具的水鄉(xiāng)老街特色。
而在奉城,還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萬佛閣,和山西五臺山的“萬佛閣”同名。這是滬上一座歷史悠久、清靜莊嚴的比丘尼道場,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最初,這里只是鄉(xiāng)間小庵。傳說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發(fā)為尼。父母聞訊,后悔莫及,出資在此建立了個小小的尼眾庵堂,取名萬佛閣。民眾為該女子的剛烈秉性所感動,紛紛到此禮拜燒香。明朝洪武年間,為防海上倭寇入侵,朱元璋令信國公湯和督建奉城城墻。萬佛閣正位于奉城北城門處,隨將其就地重建于北門月城灣內。至今當?shù)乩先硕贾?,“先有萬佛閣,后建古奉城”。
600多年的風風雨雨,萬佛閣幾經(jīng)興衰?,F(xiàn)存殿宇多為清代所建,清乾隆年間,萬佛閣住持比丘尼永修、德靜、邃山師徒孫三代,前后持續(xù)20年,募緣集資,修建大殿、法堂、樓閣、萬年臺、禪房、齋堂等,并為佛像裝金,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之后,萬佛閣在奉賢區(qū)有關領導的支持下,迎來了一個發(fā)展的新階段。如今,萬佛樓的底層為三圣殿,二樓為藏經(jīng)樓,三樓是萬佛堂。正中供奉著毗盧遮那佛像,象征光明遍照一切,佛像高3.5米,底座為1.5米的十朵金蓮花,代表十重法界,每一葉瓣上雕塑佛像一尊,共365尊金佛。
敬奉賢人,見賢思齊,這是言子的精神,也是奉賢人文歷史的傳承。
實際上,奉賢可謂牛人輩出。
南宋狀元衛(wèi)涇,字清叔,是朱熹的好友。衛(wèi)涇原籍奉賢肖塘,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高中狀元,歷任鎮(zhèn)東軍僉判、秘書省正字、中書舍人、吏部尚書、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曾奏請誅奸臣韓侂胄,罷右丞相陳自強。后任潭州知州時,與朱熹交好。韓侂胄死后,衛(wèi)涇奏請召還朱熹,但朱已死,又移檄刊刻朱熹諸經(jīng)及四書注。衛(wèi)涇著有《后樂集》50卷。清代學者沈德潛譽之“其人之挺然獨立,百折不回,涇有如金石之堅貞者,而《宋史》不為立傳,可怪也”。
明代進士李待問也是奉賢人。清順治二年,清兵南下江南時,李待問在松江東門,與義士、義軍起兵抗清,堅守民族大義。松江城失守后,有一守城老兵問:“聽說您讀爛四書,今天作何打算?”李待問說:“為臣殉國,這是常事。”老兵聽后先行自縊,李待問說:“死,是我分內之事。如果不死,怎么對得起已死的兵呢?”于是,也引繩自縊,因氣息未絕被清兵俘虜。清兵見李待問堅不降清,便行刑。臨死前,李待問還告誡清兵不可殘殺松江民眾。清乾隆四十年,朝廷賜謚“忠節(jié)”,贈太常寺少卿。
還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亩攀锕适拢阒榔鋵嵤欠钯t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嗎?
馮夢龍的短篇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小說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因為改編成各種戲曲作品而家喻戶曉,但其實,這篇小說并非馮夢龍自己的原創(chuàng),他是根據(jù)宋懋澄的《負情儂傳》改編而成的。
宋懋澄也是奉賢人,生于公元1570年。其先祖是趙宋王朝的宗室,后隨宋南遷至杭州,南宋滅亡以后,遂改姓為宋,一為避嫌,二則以紀念故朝。宋懋澄青少年時期就頗負文名,但他并不喜歡修習儒家經(jīng)典,卻好讀兵書,為人行事有俠義之氣,廣交天下文杰豪士,可以說朋友遍天下。著名詩人陳子龍就是他的摯友,在他的《安雅堂稿》卷十中有《宋幼清先生傳》。
宋懋澄的詩文尤如其人品格:高潔而富奇趣,頗為當時文人所看重??上В@樣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三次參加進士科舉,都未中第,無法在政壇一展拳腳。失望的他回到故鄉(xiāng),終郁郁而卒。只留下了收錄44篇文言小說的《九龠別集》,其中,就有《負情儂傳》,還有一篇小說《珠衫》,馮夢龍的名篇《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就是根據(jù)它改編而成。
只是時代久遠,人們只記住了《三言》,忘記了宋懋澄。不論是游國恩先生的《中國文學史》,還是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都沒有提到宋懋澄,這無疑是一個遺漏。
宋懋澄還有個兄長叫宋懋晉,能詩善畫,尤以畫為佳,是明代松江派著名畫家。他對功名看得比弟弟還淡,根本就沒有參加過科舉。從小喜愛畫畫,潛心臨摹至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后來他拜嘉興畫家宋旭為師,所畫之畫“筆墨秀潤,丘壑茜深,得元人之遺韻”。他的繪畫作品《寄暢園五十景》《金陵二十四景圖》《西湖煙柳圖》《杜甫詩意圖》等,分別藏于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
奉賢不僅人文薈萃,同時也是一片革命的熱土。
奉城是早期共產黨地下活動的中心。土地革命期問,中共黨員劉曉、李主一等在潘公祠內創(chuàng)辦曙光中學,建有中共曙光中學中心支部、中共浦東縣委和共青團組織,1928年被當局查封。
1929年1月21日,也就是秋收起義的一年半之后,由中共奉賢縣委組織,在杭果人、陳云、劉曉、唐一新等人率領下,莊行鎮(zhèn)農民武裝暴動了。是夜7時半,百余人的隊伍中除備有17支駁殼槍、2支六寸手槍和一些土手榴彈外,多數(shù)人持大刀、鐵叉、棍棒、長矛和土槍。暴動隊伍高舉紅旗,每人頸佩紅布條標記,分三路向奉賢莊行鎮(zhèn)進發(fā)。8時半左右,他們打響了進攻國民黨公安支局的戰(zhàn)斗,支局長張同昆逃跑,擊斃一人,余者全部繳械。公安支局戰(zhàn)斗結束后,另外兩路隊伍才趕到莊行。暴動隊員把鞭炮點燃后放入煤油箱內,冒充機槍震懾敵人。全鎮(zhèn)的國民黨武裝,不到1小時全部被解決,暴動隊伍占領了莊行鎮(zhèn)。
22日凌晨2時左右,暴動隊伍整隊集合,宣布已達目的,即令隊伍撤出莊行鎮(zhèn)。杭果人、陳云、劉曉等立即撤回上海,唐一新、馮阿五、吳大龍、吳三龍等留在當?shù)貓猿侄窢?。茅學勤和高大生等5名紅軍戰(zhàn)士,不幸在上海被捕,2月6日就義。在縣境內堅持斗爭的中共黨員和暴動骨干先后遭到當局迫害,唐一新等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青村老街
如今,莊行鎮(zhèn)東市南端有一塊莊行暴動烈士紀念碑,記錄著這些革命者的英勇事跡。
這里的一個關鍵人物當然是劉曉。劉曉原名劉運權,1908年生于湖南辰溪縣,1927年來到奉賢從事革命活動。先在南橋的一個暑期訓練班上任教。訓練班結束后,劉曉來到曙光中學任教,講授國文、英文和歷史,并以教師的名義開展黨的活動,與其他師生一起來到當?shù)氐霓r民和鹽民中間,宣傳黨的主張。1927年8月,在曙光中學建立了奉賢縣第一個中共秘密支部——中共曙光中學特別支部,劉曉任書記。在此基礎上,1928年秋又建立了中共奉賢縣委,年僅20歲的劉曉任書記,他也是奉賢縣委第一任書記。
劉曉在奉賢地區(qū)的出名,還在于兩次影響大的革命斗爭。一次是在四團鎮(zhèn)鎮(zhèn)壓了惡霸地主張沛霖;一次是發(fā)動并領導了震驚國民黨當局的莊行農民暴動。這兩次革命斗爭,都是在劉曉等共產黨人策劃下進行的。
伏羊節(jié)、菜花節(jié)、古華鬧春、舞龍燈……奉賢的民俗活動也是豐富多彩。
2015年2月6日,由上海市文廣局組派的奉賢區(qū)民俗表演團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街頭,《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四人舉著“賢”字旗走在大街上,吸睛無數(shù),為奉賢“賢文化”做了一次國際廣告。
表演亮點包含國家級非遺項目——奉賢滾燈。
奉賢滾燈是一種集舞蹈、雜技、體育為一體的漢族傳統(tǒng)藝術,起源于奉賢古鎮(zhèn)胡橋。據(jù)歷史記載,滾燈原為紙燈。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偏安佚豫》中寫道:“以紙燈內置關捩,放地下,以足沿街蹴轉之,謂之滾燈?!狈钯t滾燈的傳承和發(fā)展,離不開滾燈藝人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從吳友根、吳小兵到陳伯民、吳伯明,他們都曾創(chuàng)造過昔日的輝煌。1999年,奉賢胡橋鎮(zhèn)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舞滾燈,也被奉賢人叫作“跳滾燈”,當年太平軍到奉賢時,百姓歡欣鼓舞,用跳“滾燈”來表達對太平軍的歡迎之情。《滬城歲時衢歌》記:“艷說年半五谷登,龍蟋九節(jié)彩云燕。瞥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千條拖滾燈?!碑斈晔r,可見一斑。
奉賢土布手藝還未失傳
滾燈分大、中、小三類,最大的直徑有1.5米,重約30公斤,中滾燈分直徑0.8米和0.9米兩種,而小滾燈直徑則有0.33米和0.45米兩種。制作一個大滾燈,要用12根毛竹片條,每根寬4厘米,長5.5米。用紅、黃、蘭、白、綠將竹片涂成五色,再用白麻緊扎(現(xiàn)改用鉛絲),穿成六角形洞孔作為網(wǎng)眼。大球中心內有一小球,稱為球膽,直徑60厘米,制作工藝與大球相同。內膽制成后,還要用紅綢或黑布將其包裹,紅球稱“文燈”,黑球稱“武燈”。根據(jù)物理原理,球膽內裝有活動支架,將內膽用麻繩或鉛絲固定,再在大球頂上裝鐵質轉銷一只,便于舞燈。
胡橋滾燈的各種動作套路,經(jīng)過好幾代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傳說大滾燈有纏腰、白鶴生蛋、金猴嬉球、鯉魚卷水草、蜘蛛放絲等15個高難度動作,集中了跳、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人體肢體語言。中滾燈也有彩云拱月、嫦娥盤頭、刺猬滾釘板、踏浪抱明珠、大雁伸腰等表演動作,配合圓場、馬步、滑步、跳躍等步伐。小滾燈則有小花、小甩手、大甩手、打花、雙叉拋球、大刀花等動作,加入各種舞步,使表演更加多彩。大、中、小滾燈各種套路組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滾燈舞,觀賞性極佳。
奉賢滾燈的舞者多為男子,以單人和雙人表演為主。舞燈時,將燈用線系于腰間,一只重30公斤的大滾燈,在人的身體四周連續(xù)不斷地舞動——燈附人左右滾動,人隨燈上下翻滾,舞到興致時,配以鞭炮鑼鼓,舞者用牙咬著線結,以頸項之力,使燈四處滾動,而小球內蠟燭始終不滅。
舞燈男子通常穿著古裝戲服,綠色或黑色對面襟上衣,湖蘭色褲子,頭扎白毛巾,腳穿老布鞋。由于舞大燈時體力消耗極大,每盞滾燈需幾人輪番舞動,男子也會赤裸上身,體現(xiàn)一種粗獷的力量美。后來,為使?jié)L燈表演更具觀賞性,才不斷發(fā)展到多人群體舞燈,同時也有女子參加。滾燈表演在時代發(fā)展中日臻完美,也融入了許多現(xiàn)代體育和舞蹈動作,豪放中有細膩,瀟灑中含著凝重,剛健中又透出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