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君
如果說有一種食物,一直在承載回憶,一直在給你安慰,我想大概就是自己給自己下的那碗面吧。無論是極簡的陽春面、古早味臊子面、快手蔥油面、家常的番茄雞蛋面,還是配料豐富的意大利面……都完整地記錄著當(dāng)時或灑脫或落寞的心境。
可能是都市中心的日式拉面。
穿戴得體、面容模糊的男女有序排隊、安靜入座,低聲交談中有熱氣騰騰的大碗端上:相同的骨湯、相同的木勺,海苔片尺寸毫厘不差,大塊叉燒肥瘦一致,溏心玉子流淌得剛好。這是現(xiàn)代文明量產(chǎn)的精致,有些無奈,有些無聊,或許也可以稱得上是落寞。不過,偶爾抬起埋在碗里的臉,透過氤氳的霧氣看過去,忙碌的世界卻能微微凝滯,熟悉的面孔也泛起片刻陌生。在無差異的乏味中刻意制造一種拘謹(jǐn)而跳脫的距離,重新審視自己與一碗面、一個調(diào)味瓶和一張優(yōu)惠券的關(guān)系,這種籠罩著自戀色彩的思辨,也可能是潛意識對抗虛無的積極自救。
可能是火在異鄉(xiāng)的重慶小面。
店面不大,而鄉(xiāng)愁打包上架。紅白兩味,辣分三級,和十來個自由選項,共同挑起了關(guān)于鄉(xiāng)情的種種幻想:或是混合了多種辣椒的油辣子,或是現(xiàn)磨的新鮮花椒面,或是只能用箸尖小心翼翼挑上一丁點兒的味精,或是被細(xì)堿面壓在碗底的嫩綠豌豆尖。盡管當(dāng)跑堂一聲吆喝端上小面的時候,眼前的現(xiàn)實可能會顯得骨感:鹽和味精用量扭曲,油不再有質(zhì)樸的菜籽清香,“辣”簡化為粗陋扁平的感官刺激,而異鄉(xiāng)的豌豆尖味同嚼“草”。時過境遷,就這樣無限地放大了鄉(xiāng)愁的需求和幻象,最終讓自戀陷入情懷的圈套,我們吸溜著那一碗勉強果腹的小面,甘之如飴。
也可能是火車站附近的蘭州拉面。
湯底很咸,牛肉很薄,世界很吵,30歲的姑娘很尷尬。對座的男人頭頂微禿、小腹微隆,一口熱湯喝下去,擦汗擦到滿臉都是紙巾屑。吃喝只是基本需要,一碗熱面足矣,太花心思則一事無成,諸如此類。這樣一碗談不上禮貌,又帶點兒教化意味的面,憑著過日子的正義感,竟顯得理直氣壯起來。一口咬下去面芯泛白,吞不下又吐不出來,像極了這三十年的光景里周遭世界的粗鄙惡意和理所當(dāng)然。姑娘的眼淚就這樣悄聲無息地滴落在面碗里,然而只過了半分鐘,她又破涕為笑,瀟灑地埋單走人。
要想豐儉由己,隨心所欲,不如下面。
在春天,霉干菜和當(dāng)季新筍切碎與肉末翻炒,烹上少許糖和醬油即是最好的湯面澆頭。特殊的鮮甜味道纏繞著面條,有虛幻的新鮮感,也有刺激的挑逗感。
這總讓我想起電影《立春》中的王彩玲,她說:“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么,但我總覺得要有什么大事發(fā)生似的,我的心里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整個春天都過去了,根本什么也沒發(fā)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么似的?!碧柕紫聼o新事,到了不再有春筍做面條澆頭的時候,白晝一日長似一日,夏天就來了。
在夏天,自然成熟的西紅柿很容易剝皮,也很容易搗碎。先把洋蔥末和蒜末用橄欖油炒香,加入多汁的西紅柿熬煮成番茄醬,味道勝過市面上大多數(shù)番茄意面。
秋天可以吃菠菜面,菠菜葉迅速焯水,撒上炒過的芝麻、花生,再澆上生抽和糖醋拌面,酸甜可口又有蔬菜的清爽。
即使到了天寒地凍的冬日,還有一顆萬能的雞蛋,用筷子把煎成焦糖色的蛋白戳破,緩慢流淌的蛋黃便緊緊地裹在面條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簡單醇厚的口感。
世界上最自由灑脫又最落寞自戀的食物,看來就是那些在光線熹微的晨昏、在神志不清的半夜,自己下給自己吃的一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