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甌之人謂火為虎,其稱火與虎無別也。其國無陶冶①,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災(zāi),國人咸苦之。海隅②之賈人適晉,聞晉國有馮婦善搏虎,馮婦所在則其邑?zé)o虎,歸以語東甌君。東甌君大喜,以馬十駟,玉二瑴,文錦十純,命賈人為行人③,求馮婦于晉。馮婦至,東甌君命駕④,虛左⑤,迎之于國門外,共載而入館于國中為上客。明日,市有火,國人奔告馮婦,馮婦攘臂⑥從國人出,求虎弗得?;鹌扔趯m肆⑦,國人擁馮婦以趨火,灼而死。于是賈人以妄得罪,而馮婦死弗悟。
(選自《郁離子》)
【注釋】
①陶冶:燒制陶器(和冶煉金屬),引申指磚瓦。
②海隅:海邊。
③行人:使者的通稱。
④駕:古時帝王車乘的總稱。
⑤虛左:古時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叫“虛左”。
⑥攘臂:捋起袖子,伸出臂,形容準(zhǔn)備搏斗的姿態(tài)。
⑦宮肆:宮,帝王的住所;肆,手工業(yè)作坊。
【參考譯文】
東甌的人把“火”叫作“虎”,他們發(fā)“火”和“虎”的字音沒有區(qū)別。他們的國家因為沒有磚瓦,于是用茅草蓋屋子,所以多火災(zāi),國人都對此感到苦惱。海邊有一個商人到晉國去,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擅于同虎搏斗,馮婦所到的地方就沒有老虎。商人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東甌國君。東甌國君聽了很高興,就命商人做使者,到晉國去請馮婦。馮婦應(yīng)邀到來,東甌君命御駕空出左邊的尊位,并親自在國門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車進入館驛,把他當(dāng)作國中的上賓款待。第二天,集市上起火,國人跑來告訴馮婦,馮婦捋袖伸臂跟隨國人跑出來,卻沒有找到老虎。這時大火馬上就要燒著宮殿與店鋪了,于是國人簇擁著馮婦奔向大火,結(jié)果馮婦被燒灼而死。最后那個商人因為說假話而獲罪,馮婦卻到死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思考練習(xí)】
1.請解釋下面的加點字。
(1)國人咸苦之 ( )
(2)馮婦至 ( )
(3)馮婦攘臂從國人出 ( )
(4)求虎弗得 ( )
2.下列選項中加點的“于”字與“迎之于國門外”中“于”字用法不同的是( )。
A.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B.多會于此
C.倉鷹擊于殿上
D.至于負者歌于途
3.下列各項對原文描述有誤的一項是( )。
A.晉人馮婦勇敢,以善于搏虎聞名于邑內(nèi)。
B.由于兩地發(fā)音不同,造成了溝通上的誤會,才釀就這一慘劇。
C.賈人欺詐東甌之人,謊稱馮婦能搏虎,因此“以妄得罪”。
D.馮婦到死都未能明白自己為何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