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文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痹诿髟赂邞?、清風徐徐的夜晚,李白和他的兄弟們“分身有術”,一邊在花、詩、酒之間淋漓地沉醉,一邊撲在美味佳肴中大快朵頤,一邊交換著對世事人情的觀感與體悟,日子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時間靜悄悄的,緩慢而溫暖地流淌。
現(xiàn)在呢?這樣的節(jié)奏幾近成了奢侈。街上,行人的步伐越來越快,吃的是快餐,不僅烹飪食物的過程快捷,填飽肚子的速度也是一個快,“狼吞虎咽”這個成語用得越來越頻繁。目光匯聚的情感之河幾乎斷流了,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更多地依靠微信朋友圈——這個交流的手段已經(jīng)有點兒反客為主的意思了,你知道這個人的點點滴滴,看似是老朋友了,實際卻陌生得很,可謂“最熟悉的陌生人”。四下張望,似乎沒有了凈土,比如村莊、學校,這些曾經(jīng)專門用于抒情的地兒也被無奈地裹挾其中,只是面積大小、程度深淺有些不同而已。特別是在喧鬧的繁華都市里,“輕松”二字已經(jīng)被擠到字典的邊緣。疲憊了,無助了,甚至絕望了,腦袋發(fā)脹,不得要領,于是回望,不停地找,拼命地找,瘋狂地找……沒想到這條路途那么艱難,充滿了泥濘與牽絆。眼前人影綽綽,都在無規(guī)則地迅疾移動,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擋,怎么也慢不下來,因為慢就像一件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意味著落后,意味著節(jié)奏的遺失,意味著沒有未來。
父親的電話打斷了我的思緒。我停下腳步,時間仿佛也定格了。父親常年出差在外,一家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吃頓晚餐都好像是很遙遠的事。舉著手機,父親那關切的聲音、細致的問候,一下子給我以觸電般的撞擊,讓我有了溫暖的感覺,紛繁無序、緊張無著的生活閃出一道光。
是的,緩慢與溫暖還是可以尋覓到的。親朋好友的一聲問候,飯桌上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甚至書桌上早已為你倒好的一杯水,不正是一縷縷清風明月么?放緩腳步,敞開心扉,在日常生活中切身體悟,在小事中深情感恩,清風自然徐徐而來,月華如水將心房盈滿。
(常朔摘自《光明日報》2016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