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
Chinese artwork auction market went into adjustment period since 2012 and the main sessions of Chinese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Chinese porcelain and jade have been declined. While, the Buddhist art market begins to heat up in recent years. The whole turnover of Buddhist artworks increased from 200 million to 800 million in recent three years, and the number of relevant artworks auctioned has surpassed 3000, which reveals the collection market of Buddhist artworks maintained a healthy development.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整體自2012年起進入調整期,在中國書畫、瓷器玉器等主流板塊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萎縮情勢下,佛像藝術逆勢呈現(xiàn)上漲行情。2011至2012年,大陸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拍賣公司設立佛教藝術專場,如今幾乎大大小小的拍賣公司都在著力挖掘這一板塊。一二級市場的合力,加上博物館以及各學術層面的共推,無疑是佛教藝術在市場上獲得大大提升的主因。
縱觀近幾年數據:佛教藝術的總成交額從2012年春季的不到2億元,已經上漲到2015年春的近8億元。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春季國內共上拍佛教藝術作品3000多件,最高價為北京保利推出的明宣德觀世音菩薩,4830萬獲得換手。雖然沒有過5000萬,但過千萬的作品計有14件,雖然較之前兩年并未有明顯的突破,但總體來說,佛教藝術品的收藏市場還是比較健康良性地在發(fā)展。
這輪佛教藝術市場的行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上一輪行情中其他板塊已經很高,而恰巧佛教藝術是一個空白期。加上佛教藝術分類廣,有一定的量,也便于資金運作。同時,市場好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市場越好就越有好貨出現(xiàn),而精品的高價成交亦有利于刺激市場。從今年的成交來看,精品仍然有不錯的成交,普通作品開始調整,這已經和整個藝術市場的大趨勢趨同了。
佛教藝術,尤其是藏傳系的佛教藝術,一直以來以獲得西方青睞為主。不少國際性的藝術基金,除了豪擲印象派、戰(zhàn)后藝術以外,也會關注佛造像藝術。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具備“國際接盤能力”且在國際市場上比較成熟的板塊。因此佛教藝術品長期以來表現(xiàn)為內冷外熱。但隨著這輪行情的持續(xù)上升,這一現(xiàn)象也在悄然扭轉。在今春拍賣季中,過千萬的作品近9成都是在國內成交的。
此外,本輪行情的另一大轉變是藏傳佛教開始受到更多重視。收藏市場中的佛教藝術品按照流派大致可分為中原、藏傳及印度/喜馬拉雅地區(qū)三個主要門類。因為相對歷史較晚、存世作品相對較多、研究著錄的資料比較豐富,加之其中不少屬于宮廷御制,華貴之氣令一些明清佛教藝術品最先成為國內外佛像拍賣會的重要品種。但到了2015年有了明顯轉變,無論是紐約、倫敦的亞洲藝術周,還是香港、國內的拍賣會,藏傳造像可謂一路火熱。
這一審美上的轉變一方面得益于國內佛教藝術愛好者對該領域的深度挖掘,加上博物館等學術機構在認知上的推動。另一方面,由于漢傳造像在2006至2008年行情中已經被推向高位,使得藏傳造像價值洼地被業(yè)界發(fā)掘。與漢傳宮廷造像不同的是,藏傳造像更多地受到歐美人士的青睞。由于近兩年出國的藏家越來越多,深切感受到國外大古董商、收藏家更看重藏傳、印度等地造像藝術,潛移默化下,中國古董商和買家的審美意趣在改變,并向多元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