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杰, 崔榮榮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
清至民國時期漢族無頂童帽研究
盧杰, 崔榮榮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 江蘇 無錫 214122)
摘要:無頂童帽是中國傳統(tǒng)兒童服飾品之一,其歷史悠久,至清代及民國時期仍非常流行,但由于當代蓄發(fā)制度的廢除無頂童帽的佩戴也逐漸變少?,F(xiàn)以江南大學漢族民間服飾傳習館的實物為研究基礎,并且結(jié)合歷史史料和繪畫作品對清至民國時期無頂童帽的造型、裝飾特征,以及其佩戴的季節(jié)、場合、人群進行研究,探索無頂童帽的功能及裝飾等意義。研究表明,清至民國時期無頂童帽在佩戴時有男女兒童的區(qū)分;款式變化可以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需要,佩戴時間較長,除外出佩戴外更具居家功能。此外無頂帽較其他童帽具有獨特的裝飾價值和實用價值,其在保暖的同時又具透氣性,滿足了兒童生長需要,并且結(jié)合近代兒童發(fā)式特點,可滿足裝飾、固發(fā)、禮儀等多方面的需要。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服飾;童帽;無頂帽;裝飾;保暖
無頂童帽是漢族傳統(tǒng)童帽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經(jīng)相關(guān)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尚未有人對此服飾品進行專門研究,只是在一些研究漢民俗服飾的書籍資料中簡略提及。無頂童帽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幘,隋時期的半頭幘、無頂幘,唐代的抹額,宋代的搭羅兒,明時期的帽箍、帽圈等都是無頂帽各歷史時期演變形態(tài)的代表。至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佩戴十分廣泛,種類豐富,具有代表意義。無頂帽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例如豫北地區(qū)稱之為栲栳,江南地區(qū)稱之圈圈帽等。無頂童帽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基于實用功能,其造型和裝飾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江南大學漢族民間服飾傳習館館藏的54頂清末民國時期漢族無頂童帽,分別來自中原、西北、齊魯及皖南、江南、閩南等地區(qū),涵蓋大部分漢民族聚集的地區(qū),種類豐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以這些藏品為基礎,結(jié)合清代、民國時期的繪畫、照片,希望通過對無頂童帽造型、裝飾及其佩戴的季節(jié)、場合、性別、年齡的研究,可以對近代漢族無頂童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對無頂童帽的功能性進行探討,以此了解古人造物智慧并為現(xiàn)代設計以啟示。
1.1造型
空頂是無頂童帽造型的首要特點。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至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的形制已相對統(tǒng)一,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簡潔的圈型(圖1),另一種是帽身和帽尾連為一體的造型(圖2)。圖1(a)為圈型無頂童帽的開片圖,長度為1/2頭圍加寬松量,寬度為設計量,以此制成前寬后窄或前后等寬的條帶,然后頭尾相接形成圖1(b)所示的圈型無頂帽。由于兒童頭圍生長變化較大,此類造型一般前中線左右連接做細致的隱藏縫合,后中則將其兩端分別做縫合處理,然后左右兩端前后疊搭,用針腳較大的平針縫合,可便于根據(jù)兒童頭圍變化重新拆開縫合調(diào)節(jié)其圍度大小,增加帽的使用壽命,符合漢民族提倡節(jié)儉的民族文化。如果直接在圈型無頂帽后增加帽尾巴,可以起到保暖裝裝飾的作用,如圖3所示。
圖1 圈型無頂童帽結(jié)構(gòu)示意Fig.1 Structure sketch of the round topless bonnet
圖2 帽身和帽尾連為一體的無頂帽Fig.2 The topless bonnet with integrated body and the tail
圖3 裝飾帽尾的無頂童帽Fig.3 Topless bonnet with a decorative tail
圖2造型是在圖1外觀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將護耳和披風的位置加長,開片一般為左右兩片式,分別在前中和后中位置縫合,并且裁剪時注意額頭和后腦勺的形態(tài),同時前中和后中對應的位置為凸起弧線造型,以便于佩戴的合體性,整體造型近似無頂?shù)娘L帽。
1.2裝飾
自古漢族就比較注重子嗣,對于兒童帽的裝飾工藝也極為講究,心靈手巧的母親利用零星的布頭就可以拼出一頂精致的小帽,艷麗的色彩構(gòu)成的圖案對兒童極富吸引力,穿戴在身上顯得特別活潑有趣[1]。清代及民國時期兒童佩戴的無頂童帽多以布帛、錦緞為主料,配件多以金銀、玉石、花邊、皮毛、流蘇等裝飾。無頂童帽的裝飾手法巧妙精良,制作工藝繁復,如采用滾邊、拼接、刺繡、鏤空、堆砌等。滾邊工藝在無頂童帽中運用較多,滾邊布多用斜絲,有單滾邊、雙滾邊、滾邊加鑲線、滾邊加檔條等多種形式,滾邊色彩與帽身面料往往形成對比、呼應的效果,增加了層次和美感,滾邊除裝飾作用,還起到了固定邊緣防止脫散的作用[2],體現(xiàn)了制作者心思之巧妙。受其形制的影響,無頂童帽都是基于前額為中心做裝飾,裝飾內(nèi)容豐富多彩,如虎、豬、蓮花、牡丹、壽星等。在浙江臺州地區(qū),人們喜歡用以虎做帽箍裝飾,正前方為虎頭紋樣,虎的形象威嚴、兇猛,側(cè)面用對稱的虎身紋或魚紋裝飾,制作成雙身虎頭童帽箍或者雙魚紋虎頭童帽箍。陜西地區(qū)的無頂帽則大量運用花卉圖案裝飾,極具地方特色。
2.1佩戴人群
2.1.1佩戴性別
由于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童帽大多款式都為男童使用,女童的相對較少[3]。然而無頂童帽相對特殊,如山西和陜西的部分地區(qū)無頂帽為女童專用,無頂?shù)脑煨统蔀閰^(qū)分男女童帽的標志,并且稱其為女兒帽。山西、陜西地區(qū)無頂帽大多以花卉裝飾,題材以象征富貴的牡丹紋樣居多。女兒帽款式相對單一,裝飾也相對簡單,以簡潔的花卉及滾邊結(jié)合為主(圖4)。其他地區(qū)無頂童帽在佩戴的性別上并沒有較嚴格的區(qū)分,但是從其裝飾紋樣上可以看出男帽、女帽的不同。男孩子佩戴獸頭裝飾的無頂童帽,如豬、虎、麒麟等祥瑞;女孩子則被賦予更多的女性命題,她們通常戴各色的花果帽[4],例如牡丹、蓮花等。另外鳳凰的題材在女童無頂帽中也有使用,傳習館內(nèi)收藏有近代時期中原和皖南地區(qū)的2頂以鳳凰裝飾的無頂童帽(圖5),都運用了堆繡、鑲金繡的裝飾,做工十分精致。
圖4 陜西女兒帽Fig.4 Shaanxi daughter hat
圖5 鳳凰無頂童帽Fig.5 Fenghuang topless bonnet
2.2.2佩戴年齡
清代、民國時期各式兒童花帽是為未舉行成人禮的兒童制作,舉行成人禮后,男子佩戴冠,女子插笄,便不再使用童帽。此外根據(jù)兒童年齡的差異,童帽的造型也會有所區(qū)別[5]。通過對傳習館內(nèi)54頂無頂童帽的圍度進行測量,并以兒童發(fā)育頭圍尺寸變化進行分類(表1),可知傳習館內(nèi)收藏的無頂童帽多數(shù)為3周歲以下兒童佩戴?!读挚h志》中記載:嬰兒戴藍色底上繡五彩繽紛花朵,間有小鈴的帽圈,俗稱“帽坷垃”。另外《方城民俗志》(方城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麻涌服飾志》(麻涌鎮(zhèn)位于珠江三角洲黃金腹地)、《八閩文化綜覽》(八閩為福建省別稱)等也都記載這類帽為懷抱中嬰兒或幼兒佩戴。由此可以證明,無頂童帽適應佩戴的年齡群較小,主要為嬰幼兒時期的兒童。
表1 傳習館無頂帽與相應佩戴人群的統(tǒng)計
2.2佩戴季節(jié)
無頂童帽形式獨特,對其佩戴季節(jié)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由于無頂?shù)脑煨图瓤梢员E钟型獾淖饔?所以春夏佩戴無頂帽較為普遍[6]。此外傳習館內(nèi)54頂無頂帽中有9頂與其他品類冬季帽厚度相當(圖6)。清代畫師焦秉貞以兒童堆雪人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如圖7(a)所示的畫作,畫中最右側(cè)兒童佩戴有帽尾和護耳的無頂帽童帽。無頂帽可以通過增加帽身的寬度、厚度,以及增加護耳和帽尾,提高其保暖效果,冬季亦可佩戴。由此可以得出,無頂童帽適應季節(jié)較廣泛,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所帶無頂童帽的造型也會有所不同,覆蓋面積較小的帽圈式無頂童帽適合夏季或初涼時佩戴,增加帽身寬度或佩戴帽尾、護耳的無頂童帽,可在深秋或冬季佩戴。
圖6 棉無頂帽Fig.6 Cotton-padded topless bonnet
2.3佩戴場所
無頂童帽較其他種類童帽可佩帶場所更為靈活。大量做工精致的無頂童帽及一些圖片資料可以證明無頂童帽可以在外出時佩戴,例如圖7(b)所示清代畫師焦秉貞一幅描繪學堂場景的百子圖中,一名紅衣男童佩戴無頂童帽。除外出佩戴外,無頂童帽的居家功能相較其他類童帽更為突出。無頂童帽形制簡潔,佩戴便捷舒適,覆蓋面積小,不會給佩戴者造成悶熱、壓迫感。清寧壽宮花園玉粹軒明間西壁的通景畫中有5名家中游戲的男童佩戴無頂童帽,從而可以看出無頂童帽既可以居家佩戴亦可以外出使用。總而言之,做工精致、裝飾復雜的無頂帽可以外出、節(jié)慶、會友等場所佩戴,而一些造型簡單舒適的無頂童帽可以作為居家服飾。
圖7 焦秉貞繪制的百子圖局部(清代)Fig.7 Part of Hundred Children Picture painted by JIAO Bingzhen (Qing dynasty)
總之,清至民國時期男女兒童都有佩戴無頂帽。由于它是便捷舒服、較為隨意的服飾品,適合居家和外出的使用,并且清至民國時期無頂帽形制的變化可以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需要,應用廣泛。無頂童帽較之其他童帽更注重其舒適性,且具有很強的功能性,是傳統(tǒng)童帽中較為獨特的一類。
3.1保健及保暖作用
從傳統(tǒng)醫(yī)學來看,風寒為六淫之首,且認為風寒為百病之始。然而頭部最容易受風,在田野訪談中一些老人說:“涼了腦門心要流鼻涕?!币馑际钦f孩子在幼年時期身體發(fā)育尚未健全,身體比較脆弱,需要對頭部進行保護,如果幼年時期額頭受涼孩子長大了會流鼻涕。簡而言之,就是保護額頭可以有效地預防感冒。另有老話說“六月天凍死月子里的娃”,所以即使在暖和的夏季,也會為兒童佩戴帽。清代養(yǎng)生大家曹庭棟在《老老真言》中提到:“虛其頂以達陽氣,式最善。”無頂帽保護前額和太陽穴不被涼風侵襲,又巧妙地露出腦瓜頂,干爽透氣不影響發(fā)育。除此之外,兒童出生的前幾個月囟門尚未閉合,需要特殊保護,依據(jù)清代繪畫描繪出帽箍的佩戴位置(圖8),可知無頂童帽在保暖透氣的同時也起到了保護幼兒頭部的作用。無頂帽針對特殊位置保護重點保暖的特性,同時注重透氣性,具有舒適、便捷的特點。并且?guī)в信L和護耳的無頂帽,加強了對耳、頸、肩的保暖。
圖8 無頂帽對兒童頭部的保護位置示意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tection place of the topless bonnet for children’s head
3.2固發(fā)、禮儀、裝飾作用
除保健保暖基本功能外,無頂帽還有很強的裝飾功能。首先無頂童帽有固發(fā)的作用,與女性所戴的眉勒有異曲同工之處。兒童幼年碎發(fā)較多,清時期兒童要梳發(fā)髻,無頂童帽可以搭配童子冠等發(fā)飾,即可以將散落在兩鬢的碎發(fā)遮蓋,又可以露出頭頂?shù)陌l(fā)髻,保持發(fā)型完整(圖9)。由此可以看出無頂?shù)脑煨筒⒎侵皇菫榱送笟獾墓δ苄枰?還有配合兒童發(fā)式的裝飾需要。此外受儒學思想的影響講求孝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碎發(fā)可能會遮蔽兒童的眼睛影響其視線,去之則為不孝[7]。無頂帽兼顧護發(fā)、固發(fā)、美觀的實用功能,同時也體現(xiàn)了前人對禮儀的注重。
圖9 無頂帽搭配童子冠的畫像Fig.9 Portrait of children and topless bonnet
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裝飾元素豐富,造型可愛、夸張,兒童佩戴為其增添了幾分稚趣,可愛俏皮。一些無頂帽制作精美,可以在兒童滿月生日、節(jié)慶日佩戴,增加節(jié)日氛圍。近代一些無頂童帽在制作時完全弱化了其實用功能,加大其裝飾功能,如傳習館中一頂虎頭無頂帽,帽身部分只有2.5 cm寬,而帽前方立體鏤空的虎頭裝飾,卻有近十種顏色的面輔料拼接而成,造型獨特,極具裝飾效果。
3.3標識身份的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禮儀的要求嚴格,服飾的形制也與社會的等級相關(guān)聯(lián)。無頂帽的歷史悠久,也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晉書·輿服志》中記載:“童子幘無屋者,示不成人也?!泵鞔膶W家謝肇淛所撰筆記《五雜俎》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明代童子(還有卑賤身份的平民)按俗例都不戴有頂?shù)墓诿??!盵8]至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仍主要為兒童佩戴,但是其中的等級含義已經(jīng)減弱,更多注重其裝飾功能和實用價值。從無頂童帽的質(zhì)料及裝飾工藝,也可以表露出穿戴者家境貧富的狀況。例如,富貴人家的孩子多以錦緞制作,并且飾以金銀,以展示自己家庭的實力和地位;貧窮家的孩子多以布帛制作,造型簡單裝飾較少。
總之,無頂帽較其他童帽更具獨特的裝飾價值和實用價值。在注重保暖的同時兼具保健功能,在注重美觀的同時兼具禮儀的作用,并且保留著中國幾千年服裝等級制度的印記,給現(xiàn)代服飾設計以啟示。
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特殊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極強的功能性,體現(xiàn)漢民族重子嗣的思想,并且充分展示了漢民族物以致用的造物思想。無頂童帽固發(fā)、護發(fā)、禮儀的作用體現(xiàn)了漢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注重禮、孝的民族特性。如今無頂童帽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對清代、民國時期無頂童帽的造型形式及穿著時間、地點、對象的研究,可以了解當時無頂童帽的佩戴情況及當時的社會風俗。同時,可以為傳統(tǒng)民族服飾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依據(jù)和靈感,希望相關(guān)研究者能設計出凝聚著中華幾千年智慧和精神的現(xiàn)代服飾。
參考文獻:
[1]馮澤民,葉洪光,鄭高杰.荊楚民間挑補繡藝術(shù)探究[J].絲綢,2011,48(10):51-54.
FENG Zemin, YE Hongguang, ZHENG Gaojie.Explore and analysis of the folk embroidery in hubei district[J].Journal of Silk, 2011, 48(10):51-54.
[2]孫寧寧,張競瓊.民間“虎”服飾的文化特征[J].紡織學報,2008,29(4):108-110.
SUN Ningning, ZHANG Jingqiong.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ger” pattern dres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8, 29(4):108-110.
[3]李雨來.明清繡品[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2(6):413-414.
LI Yulai.Embroideri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M].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2(6):413-414.
[4]鐘漫天.傳統(tǒng)童裝的形制及其民俗事象[J].藝術(shù)設計研究,2011(2):41-45.
ZHONG Mantian.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and clothing[J].Art & Design Research, 2011(2):41-45.
[5]盧杰,崔榮榮.近代漢族民間童帽形制及造物思想研究[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5,28(1):40-43.
LU Jie, CUI Rongrong.Study of the shape and creational ideas of folk bonnet in the modern Han nationality[J].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2015, 28(1):40-43.
[6]賀琛.民間服飾[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66-68.
HE Chen.Folk Dress[M].Beijing:China Social Press, 2006(9):66-68.
[7]梁惠娥,王靜.論近代中國傳統(tǒng)首服之眉勒[J].裝飾,2006(10):18-19.
LIANG Huie, WANG Jing.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rocheted headband in modern China[J].ZHUANGSHI, 2006(10):18-19.
[8]子靜.古歷裒談:2[J].南國紅豆,2000(S1):84-85.
ZI Jing.On ancient history:2[J].Southern Red Beans, 2000(S1):84-85.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5-06-25; 修回日期:2016-01-2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shù)學項目(15AG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5JDZD05)
作者簡介:盧杰(198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理論與服裝社會文化史。通信作者:崔榮榮,教授,cuirong3369@sina.com。
中圖分類號:TS941.721;K89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2016)03-0064-05引用頁碼:031302
Study of the Han topless bonnet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an Period of China
LU Jie, CUI Rongrong
(Textile and Garment Colleg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Topless bonnet is on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ldren’s garment accessories with a long history, which still remained popular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it was dwindled due to the abo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hair-wearing system.Based on the material object of Han Folk in Garments Biography Museum of Jiangnan University, bonnet shapes, decorative features and the wearing seasons, occasions and the people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painting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and decorative significance of topless bonnet.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topless bonnet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distinguished between boys and girls; style changes c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wearing time was long; besides, it more owned household function except outdoor wearing.Also, topless bonnet showed more uniquely decorative and practical value compared with other bonnets.Its warmth as well as breathability met children’s growth needs.In combination of hear style feature of children in modern times, it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decoration, hair fastening and etiquette etc.
Key words:traditional dress; bonnet; topless bonnet; decoration; warm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