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峰
現代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摩天高樓和混凝土建筑,似乎都是違背大自然規(guī)律而建,不過一些具有新觀念的建筑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和城市規(guī)劃師正在不斷憑借著豐沛的想象力,將大自然里很多常見的元素來了個“乾坤大挪移”,從飛鳥的靈巧翅膀到海參的特殊結構,從回聲優(yōu)美的山洞到保持恒溫的蟻穴,都是他們建造時尚、可持續(xù)發(fā)展城市靈感的來源。他們設計出來的建筑不僅在外觀上與普通的建筑大不一樣,有很多還具備了獨特的功能,真稱得上是巧奪天工!
在人類居住歷史中,城市建筑是個相對新穎的現象,而大自然最成功的進化過程已經歷了上千萬年,把這作為發(fā)展人類現有及未來城市的藍圖,是十分明智的。
你不是進入一座建筑,而是進入一座森林
走進森林里,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鳥兒自由地歌唱,看著透過樹葉灑下的陽光,是不是很愜意呢?有一位名叫安東尼·高迪的建筑設計大師正是從這樣的美景里得到了靈感,他要讓身處建筑之中的人們也能找到這種美妙的感覺。
位于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就是高迪實現這個夢想的嘔心力作。步入大教堂,你會驚奇地發(fā)現這里的柱子有點怪,它們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像樹枝一樣在接近屋頂的地方分了叉,而高高的穹頂和房屋的四壁還鑲嵌著很多五彩斑斕的玻璃,在陽光照射下就像投下了一片片斑駁的樹影,人們站在下面還真像是走進了大森林!
不過呢,這座宏偉的建筑不算是一個“新建筑”,它始建于1884年,雖然已經成了西班牙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可由于工程浩大,直到現在還沒完工,據估計要到2026年才能完成大部分建筑體,可它的設計師高迪卻早已不在人世了。
展開翅膀,房子似乎也學會了飛翔
鳥兒飛翔的時候會張開雙翅,停下來的時候翅膀則會收起來,難道建筑也能插上會動的翅膀?沒錯!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是美國威斯康星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位于密歇根湖畔,它和其他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長了翅膀”。
原來,這座博物館上下兩層門廳后身共通的中庭空間之上,有很大面積的玻璃屋頂,為了避免日照光線過分強烈,設計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為它設計了一組遮陽的“百葉窗”。這組掛在桅桿上的活動“百葉窗”就像片片鳥羽,可以根據陽光強度自動調節(jié)角度。除了惡劣天氣如刮風之外,這對白色的“翅膀”每天開合4次,每次開或合的過程需要3.5分鐘。遠遠望去,它多像展翅飛向大海的海鷗啊!
它是“萌寵海參”,還是“友好的外星人”
距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僅3小時車程的格拉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歐洲古城,紅頂尖塔的古堡、莊嚴肅穆的鐘樓是這里最常見的風景,哪兒來的“海參”呢?
原來這“海參”是穆爾河畔的格拉茨現代美術館。從外表看,它那用1 066塊有機玻璃拼貼而成的“皮膚”可以在中央計算機的控制下改變形態(tài);屋頂探出的15根管口,像海參身上凸起的肉刺,能通過調整角度將自然光引入頂層的展覽廳提供照明;大廳中還設有移動式斜坡道,參觀者進入展廳時,就像是被慢慢地吸到了海參的“胃”里,這種被藝術“吞掉”的效果還不錯吧?實際上,由英國建筑師彼德·庫克和科林·弗涅爾設計的這座超現實主義建筑,并不是在準確地模仿某一種生物,而只是想擺脫一般建筑死氣沉沉的呆板風格,讓它變得生動活潑一些。這不,當地人還給它起了個很萌的外號——“友好的外星人”!
在“山洞”一樣的歌劇院里歌唱
同學們有沒有鉆過山洞?如果在那里大聲喊叫的話,你一定會聽到平時聽不到的回聲。位于寶島臺灣的臺中歌劇院就像是由這樣的一個個“洞穴”組成的建筑,用它的設計師日本人伊東豐雄的話來說,這叫“美聲涵洞”。
這座歌劇院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采用一根梁或一根柱,而是全靠蜿蜒的墻體來支撐重量,這種被稱為“曲墻建筑工法”的建筑工藝十分復雜,所以這座歌劇院也被形容為“全球最難蓋的房子”。在這座曲墻、無柱、無梁的混凝土建筑里,共有58個“曲墻”,在變化豐富的人工及自然光照明下,參觀者走在里面,會聽到不同的聲音,產生不同的感受。
“摩天??笨梢詼p少一半的能源消耗
有著“倫敦第一座環(huán)境摩天樓”美譽的瑞士再保險大廈,不但外型漂亮,在運用高科技與提倡環(huán)保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與同等規(guī)模的建筑相比,它可以減少一半的能源消耗,對此,它外表的那套復雜的幕墻體系可謂是功不可沒。
建筑師諾曼·福斯特觀察過??秃>d等海洋生物,他發(fā)現波動的海水從這些生物的體內穿過,就不會對其產生強烈的沖擊,如果讓空氣也能從建筑物的“體內”穿墻而過,不就能解決高大建筑物周圍氣流強烈的問題了嗎?于是他就有了這套幕墻體系的金點子。這套幕墻體系包括兩個部分,辦公區(qū)域幕墻和內庭區(qū)域幕墻。其中辦公區(qū)域幕墻處于大樓外圍,由雙層玻璃的外層幕墻和單層玻璃的內層幕墻構成,在內外層之間是通風空道,并加有遮陽片。外層幕墻上裝有許多特殊的“捕風口”,大樓外面吹來的氣流不用“繞道走”,而是直接進入了通風空道,順著空道盤旋而上,既能減少額外的制冷和制熱,又解決了高樓四周風勢太大的麻煩。
想省錢的開發(fā)商成就了“人類蟻穴”
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有一座奇特的購物中心——東門商業(yè)大廈。由于這里位于南緯18°,地處海拔1 480米的高原,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很熱,晝夜溫差也特別大,但為了降低大廈的造價和運行費用,開發(fā)商還決定不使用昂貴的進口空調設備,這可怎么辦?
幸運的是,建筑師米克·皮爾斯觀察到當地草原上——種隨處可見的白蟻巢穴,他發(fā)現無論外界氣溫怎么頻繁、劇烈地變化,蟻穴內的溫度卻總是非常穩(wěn)定。原來白蟻丘內部有像肺臟一般復雜多變的空間結構,向上呈樹枝狀,與丘體表面開口相連,向下則分成許多細孔道,呈輻射狀延伸后又合并成粗孔道,通往潮濕陰涼的地下深處。當外界氣溫在3℃~42℃之間時,白蟻巢穴內部的溫度卻能夠長年保持在1℃以內上下浮動。東門商業(yè)大廈如法炮制,比如在樓道外側增加寬寬的不規(guī)則的邊緣等,搖身變成了人類的“蟻穴”,與同類規(guī)模建筑相比,平均節(jié)約了90%的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