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良
(山西宇達集團,山西夏縣 044002)
山西省博物院館藏鑄造青銅器精品介紹
胡春良
(山西宇達集團,山西夏縣 044002)
山西青銅文化是我國燦爛的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青銅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fēng)格獨特,時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青銅器占有重要的地位,現(xiàn)選取其中精品青銅器予以介紹。
青銅器;青銅文化
山西青銅文化是我國燦爛的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青銅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fēng)格獨特,時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從分布地域上看,商代青銅器分布在山西南部的垣曲、平陸;中部的忻州、介休、靈石西部呂梁山-黃河一線的石樓、保德等地多有發(fā)現(xiàn)。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表現(xiàn)在既有典型的中原風(fēng)格,更有濃郁的“方國”特色。西周青銅器目前僅見于晉南,如聞喜、洪洞等地早年曾有發(fā)現(xiàn)。侯馬天馬-曲村晉侯墓地的發(fā)掘,出土了精美華麗極具學(xué)術(shù)價值的青銅器,西周晉國青銅器群驚世亮相。東周晉國銅器,太原、渾源、新絳、長治等地均有出土,而且精品眾多。右玉出土的胡傅溫酒樽、酒樽和朔州出土的俳傭鎮(zhèn)則具有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
山西博物院作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占地168畝,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其中青銅器占有重要的地位,現(xiàn)選取其中青銅器精品加以介紹:
如圖1所示鳥尊,產(chǎn)于西周。
高39 cm,長30.5 cm,寬17.5 cm.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晉侯墓地114號墓)。
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穩(wěn)定的三點支撐。造型寫實、生動、構(gòu)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是一件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蓋內(nèi)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咋向太寶尊彝”,墓主即晉國第一位君侯燮父。
圖1鳥尊
如圖2所示兔尊,產(chǎn)于西周。
圖2兔尊
高22.2 cm,長31.8 cm.盛酒之用。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晉侯墓地8號墓)。
造型獨特,形象生動逼真,是晉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以兔為尊,青銅器中尚屬首例。
如圖3所示豬尊,產(chǎn)于西周。
圖3豬尊
通高22.4 cm,通長39 cm.
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晉侯墓地113號墓)。
豬體碩壯,神態(tài)平和,精美而罕見。覆蓋與器腹有銘文“晉侯乍旅飤”,墓主即晉侯燮父之夫人。
如圖4所示鳳紋鑒,產(chǎn)于春秋時期。
圖4鳳紋鑒
通高24 cm,口徑41.6 cm.
1977年出土于長子縣牛家坡。
此器遍體淺浮雕紋飾,華美典雅,為晉國銅器裝飾風(fēng)格的代表作品。
如圖5所示龍耳人足方盒,產(chǎn)于西周。
高9.3 cm,口長19.2 cm,口寬8.8 cm.
圖5 龍耳人足方盒
1993年出土于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
動物紋飾的人足器是晉式銅器中常見的類型和風(fēng)格。此器長方形、龍形四耳,頂部有兩扇可啟的小蓋,其中一蓋設(shè)臥虎形鈕。周身滿布紋飾,以4個裸身跽坐背負手抬的人形為足,或以為鼎。
如圖6所示立鳥人足筒形器,產(chǎn)于西周。
圖6立鳥人足筒形器
高23.19.1 cm,筒徑9.1 cm.
1993年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晉穆侯夫人墓)。
形制奇特,青銅器中首見。振翅的圓雕立鳥為鈕,蓋和口沿各有一對貫耳,下有方座,四面各有一個人形足,人裸體,發(fā)髻高豎,下蹲作奮力狀。座內(nèi)掛兩只小鈴,其功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如圖7所示鳥蓋人足盉,產(chǎn)于西周。
通高34.6 cm.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晉侯墓地31號墓晉獻侯夫人)。
造型別致,構(gòu)思奇特。裸人負器,飛鳥蓋口,龍形流,獸首鋬,憨厚的小熊將飛鳥緊緊抓住,從平面印刻到立體圓雕,從幾何到象生,有對前人的繼承,也有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絕非一般藝匠之能事。
圖7 鳥蓋人足盉
如圖8所示錯金夔紋豆,產(chǎn)于戰(zhàn)國時期。
圖8 錯金夔紋豆
高19.2 cm,口徑17 cm.
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此器通體飾錯金變體夔紋組成的葉瓣紋、垂葉紋、斜角云紋。紋飾流暢,堪稱三晉嵌錯工藝的代表作。
如圖9所示晉陽鈁,產(chǎn)于漢代。
通高47.2 cm,腹徑24 cm.
1961年太原市東太堡村出土。
通體素面無紋,腹部刻銘“晉陽,容六斗五升,重廿斤九兩?!辈徽搹脑煨瓦€是書體,都具有西漢的典型風(fēng)格。
圖9晉陽鈁
如圖10所示晉侯穌鐘,產(chǎn)于西周。
圖10 晉侯穌鐘
①高25.9 cm,銑間距14.9 cm;②高22.3 cm,銑間距12.9 cm.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
晉侯穌鐘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其余2件出土于晉侯墓地8號墓中,編鐘分兩組,每組8件,三種式樣。鐘非鑄于同時,測音卻和諧,是標準配律。16鐘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33年,晉侯穌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征伐東夷戰(zhàn)爭。晉侯穌因戰(zhàn)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此二鐘一件有“年無疆,子子孫孫”7字,一件有“永寶茲鐘”4字。銘文全部為鏨刻,西周青銅器首見。所記戰(zhàn)爭為史料所闕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
如圖11所示獸形觥,產(chǎn)于商代。
圖11獸形觥
高21.5 cm,長24 cm.
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
整體造型別致,采用三層花紋,紋飾精細繁縟,風(fēng)格神秘獰厲,既具商代晚期特征,又有北方青銅文化因素,旌介墓中最精美的青銅藝術(shù)品。
如圖12所示匏壺,產(chǎn)于春秋。
通高40.8 cm,最大腹徑18.2 cm.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出土(趙卿墓)。
圖12匏壺
此壺形同匏瓜,用于盛酒,蓋有立鶴、羽毛豐滿、雙目圓睜、尖喙利爪,緊抓著兩條掙扎的小龍。側(cè)有龍虎形提梁,昂首張口,銜一環(huán)鏈,連接壺蓋,長身拱曲,尾卷成“S”形,此器保存完好,國內(nèi)同類中造型最美。
在山西博物院館藏中靜靜的訴說著青銅文化之輝煌燦爛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豐富的銘文揭示了歷史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傳承瑰寶。
TG249.4
A
1674-6694(2016)03-0063-04
10.16666/j.cnki.issn1004-6178.2016.03.018
2016-04-29
胡春良(1970-),男,鑄造工程師,主要從事銅合金藝術(shù)鑄造的生產(chǎn)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