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丁虎生
?
海外掠影
白俄羅斯紀行
文圖/丁虎生
白俄羅斯與俄羅斯過去都是前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現(xiàn)在是聯(lián)盟國家,因此,從莫斯科到明斯克的航班在多莫杰多沃機場。這是俄羅斯國內航班起降的機場,登機手續(xù)也與俄羅斯國內航班相同。
我的前排坐了一對青年伴侶,男子穿一件帶斗篷帽子的絨衣,裹頭縮肩,只露出嶙峋的臉部正面,一雙顯得夸張的滾圓眼睛,加一只鷹勾紅鼻子,大部分臉面長了胡髭。見了他,我立即想起契訶夫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這位“別里科夫”先生似乎拒斥周圍的一切,一入座就放下遮光板,掏出一罐空氣清新劑,旁若無人地朝四周噴射一番,然后一直“唏唏嗦嗦”地努力包裹自己。我看著這位“別里科夫”的表演,感覺時間過得很快。飛機平穩(wěn)地降落在明斯克機場,機艙內響起熱烈的掌聲,乘客鼓掌如儀,這種禮儀習慣值得尊崇和學習。
飛機降落前,透過舷窗俯視大地,開闊的東歐平原被森林覆蓋,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明斯克位于第聶伯河上游支流斯維斯洛奇河畔,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嶄新”,樓房、馬路都像剛剛建成,干凈明快。明斯克是被東歐平原的原始森林包圍著的城市,這座將近千年的古老城市歷來都是歐洲大陸重要的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有“交易重鎮(zhèn)”之稱。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這里被德國法西斯占領達三年之久,戰(zhàn)爭的炮火將這座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以至于幾乎沒保存下一座有上百年歷史的建筑。二戰(zhàn)勝利后,人們以斯維斯洛奇河為中軸,在廢墟上重建了這座城市,目前人口達到了190萬,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交通與服務體系。
白俄羅斯人普遍重視藝術素養(yǎng)的培育,明斯克有很多藝術學校,由國家建設和管理的著名文化設施也很多,如明斯克大劇院、共和國宮、國家藝術博物館、白俄羅斯歷史和文學博物館、明斯克交響音樂廳、明斯克音樂劇院、明斯克音樂廳等,都是人們十分喜愛并經常光顧的場所,每周聽一場音樂會或者看一場芭蕾舞是很多人崇尚的藝術生活。根據出訪日程安排,我們可以到明斯克大劇院觀看一場芭蕾舞。晚餐過后,我們興高采烈地齊聚劇院大廳,卻在進入劇場安檢通道時被工作人員拒之門外。原來,負責接待的糊涂蛋拿到的是昨天晚上的演出票,而昨天晚上他卻帶領我們去吃烤肉、欣賞當地民謠了。大家有點失望,只觀賞了一番大劇院的外景就打車返回駐地。
打開電視,沒有能聽懂的節(jié)目,有一個頻道是白俄羅斯總統(tǒng)盧卡申科在國民議會接受質詢,似乎在談論應對烏克蘭危機的有關政策。從表情上看,有幾位議員很激動,似乎提出了很尖銳的問題,但是盧卡申科口才很好,滔滔不絕。因為聽不懂,難免昏昏欲睡,一覺醒來,答辯仍在繼續(xù)。于是去沖澡,發(fā)現(xiàn)周圍全是“中國制造”?;叵肫鸢滋煸诎菰L崔啟明大使時所聞,中白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fā)展順利,互利合作領域廣泛,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白俄羅斯一直堅定地站在支持中國的立場上,我們經常說巴基斯坦是鐵哥兒們,是“巴鐵”,其實白俄羅斯也可以稱得上我們的“白鐵”!
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
主樓入口處的女教師雕像
明斯克最大的獨立廣場(PI Nezalezhnastsi)號稱歐洲中心的中心,我們要訪問的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就坐落在廣場西側,面向廣場的主樓入口有一尊高大的女教師雕像,她的容貌看起來智慧慈祥,手捧象征知識的書卷,頷首注視著走進校門的每一位師生。的確,當我從她的膝下經過,仰望她的容顏、注視她手中書卷的時候,心中激蕩著對“師范”二字的崇敬。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創(chuàng)建于1914年,前身是明斯克國立高爾基師范學院,1931年7月,根據白俄羅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改為國立師范大學,成為白俄羅斯最大的科學、文化及師范教育中心。
1995年,以白俄羅斯詩人馬克西姆·唐克(Maxim Tank)的名字命名,因此,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又稱“國立馬克西姆·唐克師范大學”。詩人馬克西姆·唐克(1912~1995)出生在白俄羅斯西部農家,詩作豐碩,獲得多項國家獎勵和列寧獎金,被授予白俄羅斯“人民詩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是白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說起來,這位詩人與中國的淵源也十分密切,1949年春天,他作為蘇聯(lián)和平使者參加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會議期間,他聽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的消息,憑著在中學地理課上了解的長江,以及對中國勞苦大眾的祝福之情,寫下詩篇《藍色的大江》。1957年,他隨蘇聯(lián)文化代表團到中國參加建國八周年慶典,并到北京、上海、武漢、南京、洛陽等地參觀訪問。他在參觀武漢東湖屈原紀念館后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垂柳呀,你們?yōu)槭裁磸澤硖较蛩妫?/p>
天空吐霞光時,你們在水中有何發(fā)現(xiàn)?
……
垂柳悄悄地向我開言:
你親自向湖水深處看一眼,
不過,千萬不要驚醒風兒和蘆葦,
你會在湖心里看見活的屈原。
現(xiàn)在,馬克西姆·唐克已經成為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的靈魂和象征,他的塑像被安置在主樓會議室外的大廳,所有到訪的賓客都會在這里合影留念。與塑像相伴的是正前方樓道長廊兩側懸掛的歷屆教授的大幅油畫肖像,他們形象儒雅,目光深邃,彰顯出這所大學的學術力量和精神氣質。這是一個崇尚英雄、崇尚學術、崇尚成功、崇尚榮譽的國度,這種精神狀態(tài)從很多細微的地方體現(xiàn)出來,讓人回味不絕。
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校長庫哈爾奇科(Peter D.KUKHARCHIK)教授等學校負責人與我們進行了會談,西北師范大學與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有著比較密切的交流關系,近幾年建立了聯(lián)合培養(yǎng)學生互換學習的機制,目前正在白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合作建設“中國文化中心”,兩校領導及教師互訪交流頻繁,庫哈爾奇科校長也多次訪問西北師范大學并做學術報告。因此,會談一開始就互致老友的問候,回憶互訪的經歷,總結合作的成果,氣氛十分融洽。雙方一致同意繼續(xù)鞏固合作成果,在互派教師訪學任教、交換學生、學習培養(yǎng)、加強學術合作交流等方面進一步拓展提升。西北師大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力度,特別是要為“中心”提供更豐富的音像資料和圖書,擴大“中心”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影響力。會談后,我們參觀了“中國文化中心”,并與白俄羅斯師范大學的相關教師、學生以及西北師范大學派出的交換生進行了座談。座談由學生主持,首先由中、白學生回顧學習兩國文化的體會,白大教師介紹雙方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然后表演節(jié)目。白大學生演唱了中國民歌《茉莉花》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令我們大受感動,因為西北師大地處黃土高原,演唱“黃土高坡”,體現(xiàn)了白大同學精心待客的友誼之情,而且演唱得有板有眼、高亢有力。西北師大同學演唱了白俄羅斯歌曲,這十幾位同學剛到明斯克不久,處于人生地不熟的狀態(tài),因此比較露怯,不善言談,看起來氣質有點羸弱。這恰恰反映出我們的教育缺少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和涵養(yǎng)氣質的訓練,也許這正是我們需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人文交流就是這樣如涓涓細流般潤澤萬物,看著兩國青年學子相互學習、其樂融融的情景,我感到實現(xiàn)“民心相通”確實是一項迫切的偉大工程。而大學是促進青年交流最重要的平臺,如何以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構建好這個平臺,吸引全世界的青年學子來交流學習,是各國大學正在積極拓展的領域。
白俄羅斯的大學有以科學家、文學家等名人的名字命名的傳統(tǒng),我們接著要訪問的格羅德諾國立大學,位于白俄羅斯西部毗鄰波蘭、立陶宛的格羅德諾州,以著名詩人揚卡·庫帕拉(Yanka Kupala,1882~1942)的名字命名。1947年,中國文光書店曾出版了揚卡·庫帕拉的詩集《蘆笛集》。白俄羅斯格羅德諾州揚卡·庫帕拉國立大學校長科羅利·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Andrei Dmitriyevich Karol)教授接待了我們,他在致辭中引用了許多孔夫子的話,談到了孔子關于“有教無類”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育思想,強調教育是可以跨越國界、不分種族的,中國和白俄羅斯的大學應當從孔子的思想中得到啟示,滿足兩國青年相互學習和國家發(fā)展交往的需求,加強相互交流與學習借鑒。他還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強調了在大學開展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后來了解到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校長是教育學博士,前蘇聯(lián)的教育學理論和高等教育模式在上世紀50年代曾風行于中國,影響了一個時代。在這樣的國家遇到崇尚孔子教育思想的大學校長,真是令人高興。我們商談了進一步加強兩校合作的事項,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他希望雙方共同制定一份培養(yǎng)計劃,完善課程方案,經過雙方評估審核通過后,再選派學生交換培養(yǎng)。同時,希望在蘭州建立一個辦事處,為雙方聯(lián)系工作和互派學生服務。實際上,兩校關于交換培養(yǎng)學生的工作商談已經開展了幾年時間,但實際派出的學生寥寥無幾,中國學生去白俄羅斯大都留在了明斯克,而格羅德諾學生缺少對中國西部高校的了解,同時也存在家庭收入的制約。
格羅德諾是位于東歐平原涅曼河低地的著名邊城,建成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0世紀,曾為格羅德諾公國都城,是一座具有防備力量的貿易中轉站。它的這種特殊地位決定了這座歷史古城的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歐洲許多貿易路線的交會點;二是頻遭各種軍事勢力的威脅。因此,歷史上的格羅德諾曾經遭受過韃靼人的入侵,曾經成為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曾經是商貿發(fā)達的猶太人社區(qū),曾經是波蘭王國的領地,曾經隸屬于俄羅斯,也曾經被德國人占領。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波蘭、立陶宛和蘇聯(lián)在格羅德諾展開了拉鋸式的武力爭奪,你方唱罷我登場,格羅德諾幾經折騰,頻遭破壞,繁華不再,直到1945年才再次隸屬于白俄羅斯。歷史塑造了這座城市的性格,就像我們一路走來看到的景象:浮云低垂,陰雨綿綿,森林靜謐,秋葉絢麗,城市里沒有高聳入云的宏大建筑,街兩邊都是精巧整潔的低矮樓閣,顯現(xiàn)著紅綠相間的底色,映襯著精心打理的花卉綠植。小河上構思別致的小橋,河岸上自然延展的小路,青松蒼翠,白樺叢立,橡樹蔥郁,楓葉飄逸,整座城市展現(xiàn)著對自然的崇敬與退讓,及對生活的熱愛與沉穩(wěn),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讓人感覺到 “轟轟烈烈”或“熱火朝天”。談論起與當地合作建工廠、辦農場時,我甚至擔心是否會毀壞這種靜謐的自然和人們恬靜的生活。
格羅德諾街景
格羅德諾二戰(zhàn)勝利紀念碑
在市政廣場對面,一簇長明火熠熠閃耀,那是二戰(zhàn)勝利紀念牌。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格羅德諾駐扎著波蘭的兵營,蘇聯(lián)軍隊從9月開始入侵波蘭,經過戰(zhàn)斗,格羅德諾被蘇軍占領。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格羅德諾歸白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所有。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lián),又占領格羅德諾,并將其更名為“加登”(Garten),城中猶太人被送進隔離區(qū),后來被德軍大量送入集中營。1944年7月,蘇聯(lián)軍隊解放格羅德諾,格羅德諾重歸白俄羅斯。紀念碑規(guī)模很小,碑體上一名士兵扶著蘇聯(lián)紅軍的旗幟,而引人注目的是紀念碑前敬獻的鮮花花環(huán)和熠熠生輝的火炬。我們在紀念碑前留影,碰到幾位中國學生,他們熱情地上前問好。我沉浸在這座美麗城市的苦難歷史之中,兵燹之厄對人們生活與心靈的毀傷,炮火之后人們對和平生活的珍惜,都會體現(xiàn)到具體的精神生活態(tài)度和物質文化要素中,并通過各種顯性和隱性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戰(zhàn)爭與和平場景的反差如此巨大,但人類至今沒有找到遏制戰(zhàn)爭的金鑰匙,這真是人類的悲哀!
早晨,竟然聽到了久違的雞鳴,這天下的雞鳴都是具有同樣的腔調,而人卻說著不同的語言。走出賓館,空氣清新,街道上的早市正在形成,沒有車水馬龍的場面,一些市民或手提竹籃,或手推輕車,上市的似乎都是自家產品,或兩三盆鮮花,或三五株蔬菜,或十來只梨果,或一兩盒手工藝品,在街邊鋪開一條干凈餐布,把所帶商品擺布好了就在一邊聊天,全然沒有趕大集、逛市場的姿態(tài)。來回走了一趟,我看出一些端倪,在這個以亞麻花為國花的國度,人們酷愛養(yǎng)花。在這條看不出繁華的街道上,擺放最多的是鮮花,都是案頭小盆栽,以山菊、野菊居多,盆盆艷麗動人,透露出栽培者的精良用心。回頭看看走過的街道,家家戶戶窗外都有花架,花架上擺放的花盆個個枝頭競艷。這樣便有了呼吸新鮮空氣、欣賞高雅藝術的觀感,想到返回賓館用了早餐就該離開格羅德諾,我突然生出“明歲秋風知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的留戀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