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臘八節(jié),家家都要喝臘八粥,吃五豆面,泡臘八蒜。但在我的家鄉(xiāng)贛州大余,每到這一天,鄉(xiāng)鄰們都會制作一種叫“黃元米粿”的美食。
黃元米粿,因其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了黃元木灰水而得名。聽舅舅說,明朝時,它就已經(jīng)是皇家貢品了。為了保證黃元米粿的純正口味,姥爺、舅舅他們每年都堅持自備原材料,而這往往需要準備近一年的時間。
制作黃元米粿要用大禾米。這種米是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它煮熟后,既有糯米的軟糯,又有粳米的筋道,但因其生長過程管護嚴苛、產(chǎn)量低,所以鮮有農(nóng)戶種植。舅舅每年都會在稻田里留出一小塊區(qū)域種大禾米以備自用。因為大禾米是雌雄異株的,舅舅育秧時,就會將兩種秧苗分開。每年的三月份,舅舅將秧苗拔出,仔細捆綁,挑到地頭,然后和舅媽一行雄稻、一行雌稻間隔著插好。這樣,等到稻花盛開的時候,雌、雄稻株就可以彼此授粉了。
初冬時節(jié),舅舅要進山砍一些黃元木枝條,挑回家曬干備用,還要采一些梔子晾干備用。
臨近臘八節(jié)時,舅舅就會特別忙碌。他要把稻谷脫殼、清洗石臼,又要把黃元木燒成灰、把梔子碾碎。等到所有原材料準備就緒,舅舅還要去聯(lián)絡(luò)鄉(xiāng)鄰——因為制作黃元米粿時要舂搗大米,極其耗費體力,沒有大伙的幫忙是不行的。
臘月初七晚上,舅舅提前用溫水把大禾米泡好,用開水過濾黃元木灰,泡好梔子備用。臘八一大早,鄉(xiāng)鄰們陸續(xù)都來幫忙了。此時,舅媽已將大禾米蒸熟,她把熱氣騰騰的大米從籠屜中舀出,放在竹匾上;舅舅則趁熱將黃元木灰水和梔子水倒在上面。這可是個技術(shù)活兒——料水加多了,米粿會發(fā)苦,不能吃;料水加少了,米粿顏色就不鮮亮。舅舅邊加料水,邊將大米打散,米粒漸漸呈現(xiàn)出金燦燦的黃色,顆顆飽滿圓潤。
屋外,精壯的漢子們已經(jīng)手握搗杵,圍立在石臼四周。舅舅將拌好的大禾米陸續(xù)放入石臼,大家開始轉(zhuǎn)著圈用力舂搗起來,大禾米慢慢變成糊狀。大家一邊舂搗,一邊喊著號子:“老表雄起呀,打米粿呀;莫米粿呀,過不得年吶……”等到大禾米被舂搗得不粘石臼和搗杵時,就該起臼了。隨著“嗨唷”一聲吼,晶瑩緊致的米團被漢子們用搗杵叉起,快步“走”向不遠處的竹匾。在湛藍的天幕下、明亮的陽光中,米團閃著金燦燦的光亮。
女人們迅速圍攏上去,切條子,揪劑子,但見竹匾周邊的案板上,玉指尖尖,紛亂而靈動。男人們則蹲在不遠處休息,他們聊著天,天南海北地談?wù)撝?。金黃的米團被揉捏、拍打后,變成了長條狀或圓餅狀,然后被整齊地碼放在竹匾上,接受陽光的洗禮。臘月初九一早,舅舅會將這些做好的黃元米粿分給幫忙的鄉(xiāng)鄰。這些黃元米粿會在春節(jié)祭灶或走親訪友時被當作禮品使用。
其實,臘八這天制作的黃元米粿只是半成品,要擺上餐桌,還需要進一步加工。在家鄉(xiāng),黃元米粿的吃法多種多樣,可甜可咸,可涼可熱。記得小時候,母親能用黃元米粿做出滿滿一桌子菜:涼拌黃元米粿、香煎黃元米粿、臘肉炒米粿……除此之外,黃元米粿還可糖炙、蔥燒、油燜、清煮等,做法繁多,不一而足。如今,我在外求學(xué),很少回家,但舅舅制作黃元米粿的場面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我的夢中,一同出現(xiàn)的,還有黃元米粿那筋道、軟糯的味道。
點評
贛南大地,客家搖籃。小作者用獨特、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贛南特色美食——黃元米粿,以孩子獨特的視角,生動展現(xiàn)了客家人制作黃元米粿的全過程。那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畫面無不激起我們對家鄉(xiāng)的濃濃情思,寄托著我們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