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立秋是送走夏天、迎來秋天的節(jié)氣。作為古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立秋不只表明暑熱天氣的結(jié)束,也預(yù)示著收獲季節(jié)的來臨。在宋朝,立秋這一天,宮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內(nèi),待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報完畢,梧桐會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圍繞著“秋來了”這一節(jié)氣,古有帝王迎秋的儀式,后世民間也有一些特定的習(xí)俗。
節(jié)候表征
在古人的觀念中,立秋是農(nóng)歷七月的節(jié)氣。元人吳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秋,七月節(jié)?!?,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據(jù)《逸周書·時訓(xùn)解》記載,立秋有“三候”,分別有3種“候應(yīng)”:“立秋之日涼風(fēng)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禮記·月令》中也有“涼風(fēng)至,白露降,寒蟬鳴”的記載。意思是說,立秋這天,涼風(fēng)吹來;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過5天,寒蟬開始鳴叫。如果上述3種“候應(yīng)”不能如期而至,則國家就會出現(xiàn)政令無威嚴、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們會以力逞強等災(zāi)異。
在古人看來,風(fēng)有8種,是謂“八風(fēng)”?!鞍孙L(fēng)”有多種解釋,一說是指8個方位的風(fēng),“東方曰明庶風(fēng),東南曰清明風(fēng),南方曰景風(fēng),西南曰涼風(fēng),西方曰閶闔風(fēng),西北曰不周風(fēng),北方曰廣莫風(fēng),東北曰融風(fēng)”;又說是指8個節(jié)氣之風(fēng),“八節(jié)之風(fēng)謂之八風(fēng)。立春條風(fēng)至,春分明庶風(fēng)至,立夏清明風(fēng)至,夏至景風(fēng)至,立秋涼風(fēng)至,秋分閶闔風(fēng)至,立冬不周風(fēng)至,冬至廣莫風(fēng)至”。立秋“一候”刮來的“涼風(fēng)”,從節(jié)候上說是立秋之風(fēng),從方位上看是西南之風(fēng)。
秋社祭祀
二候的“白露”并非指白露節(jié)氣,而是指“秋天的露水”。這與《詩經(jīng)·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白露”意義相同。
三候中的“寒蟬”是蟬的一種,體型較一般蟬為小,呈青赤色,有黃綠色斑點,翅透明。東漢蔡邕在《月令章句》中稱“寒蟬應(yīng)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寒蟬是古人詩文作品中的重要意象,與蟬代表的高潔不同,寒蟬通常表達戚然之情,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diào)。
唐代詩人元稹作《詠廿四氣詩·立秋七月節(jié)》:“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詩以夏盡、秋即開篇,吟牛郎織女傳說,誦立秋“三候”,最后收筆于“一葉知秋”的傷感,情景相融,意蘊幽深。
立秋之后,天氣開始變得涼爽,但仍然會有暑熱的氣候出現(xiàn)。民眾稱立秋后的這種回?zé)崽鞖鉃椤扒锢匣ⅰ保卜Q“秋傻子”。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也說:“土俗又以立秋時之朝夜占涼燠。諺云‘朝立秋,渹颼颼;夜立秋,熱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時酷熱不可耐者,謂之秋老虎。”民眾認為,立秋的時辰與天氣的涼熱有關(guān):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氣會比較涼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氣則會比較悶熱。
貼秋膘
節(jié)令習(xí)俗
先秦之時,立秋就已經(jīng)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據(jù)《禮記·月令》記載,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舉行迎秋的儀式。立秋之前,天子要齋戒;立秋當(dāng)天,天子親率僚屬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禮過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賞賜將帥和勇士。
延至東漢時,此俗發(fā)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氣的祭祀活動。其中,立秋日帝王要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和蓐收。白帝即少昊,是黃帝之子,生于窮桑,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少昊的輔佐神,又說是少昊之子,是神話傳說中的秋神,他左耳盤一條蛇,右肩扛一柄巨斧,駕乘兩龍。《山海經(jīng)》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帝王五郊迎氣的祭禮在唐宋時期仍有存續(xù),明清以來則廢弛不舉。
咬秋
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間立秋日也要“標(biāo)秋”。所謂標(biāo)秋,就是祭祀土地的一種儀式。人們先于家中獻瓜果祭祀,繼而把紙幡插到田地里,祈求莊稼豐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則干脆備辦酒肉在田邊祭祀。標(biāo)秋其實與古人的“春祈秋報”有關(guān)。所謂春祈秋報,即在春秋兩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秋季則要報答地功。
立秋之日,民眾也占驗天氣和農(nóng)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則秋田暢茂,諺云“騎秋一場雨,遍地出黃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蘇,立秋日忌雷,諺云“秋礴碌,損萬斛”。民間又有“睜眼秋、閉眼秋”之說,立秋交節(jié)氣在白天為“睜眼秋”,交節(jié)氣在晚上則為“閉眼秋”。俗信,睜眼秋兆豐收,閉眼秋主歉收。農(nóng)諺說:“睜眼秋,收了收;閉眼秋,丟了丟。”
立秋是七月的節(jié)氣,七月初七又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此時的降雨也被注入了人文色彩。據(jù)北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記載,時人以七月初六日的雨為“洗車雨”,以初七日的雨為“灑淚雨”。唐代詩人杜牧有《七夕》詩,其中有“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的詠嘆。后世民間,也有以初七日降雨為“洗車雨”的。諺云:“七夕不洗車,八月依舊車。”意思是說,如果初七這一天不下雨,八月田必旱,民眾就要戽水澆田。
咬秋與其他
立秋之日,民間還有其他的一些習(xí)俗。
咬秋。每至立秋,民間多食西瓜等物,認為可以免除腹瀉之疾。此俗北方稱“咬秋”,南方稱“啃秋”。據(jù)《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秋前一天,京城人家在院中擺上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第二天的立秋日闔家食飲之,謂秋后無余暑瘧痢之疾。事實上,“咬秋”不只吃西瓜,在山東等地,立秋吃餃子也稱“咬秋”。杭州人立秋也吃西瓜。據(jù)《清嘉錄》記載,立秋之時,杭州人先以西瓜祭祖先,然后全家人食用,并以西瓜饋送親友,俗稱“立秋西瓜”。
戴楸葉。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南宋都城臨安立秋的情景:“都城內(nèi)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于鬢邊,以應(yīng)時序?!背舜鏖比~,宋代的人們還熬制楸葉膏:“立秋日太陽未升,采楸葉熬為膏,敷瘡立愈,謂之楸葉膏?!?/p>
食秋桃。據(jù)近人胡樸安《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記載,立秋日,杭州人家咸備秋桃,分給家人大小,人食一枚。將桃核留藏,俟除夕時置火爐燒燼。唯須守秘密,勿為人知。謂來年倘有瘟疫發(fā)生,此法可免傳染。
喝井花水。在宋代,稱立秋清晨打上來的井水為“井花水”:“京師人于立秋日人未動時,汲井花水,長幼皆呷之?!崩顣r珍則稱為“井華水”:“立秋日五更井華水,長幼各飲一杯,能卻瘧痢百病。”在四川的一些地區(qū),立秋交節(jié)之時,全家人要合飲一杯水,認為此舉可以消除積暑,保秋季無腹瀉之疾。
吞赤小豆。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引《四時纂要》:“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七七粒,止赤白痢疾?!彼未娙朔冻纱蟆读⑶锒^》其二也有相同的表述:“折枝楸葉起園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jié)物,安排笑口問生涯?!崩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立秋日面向西,用井花水送吞7枚赤小豆,一個秋天不犯痢疾。
貼秋膘。立秋這天,民間要以秤稱人體重,以與立夏所稱相比對。如果體重輕了,就要補。補的辦法則是吃肉,“以肉貼膘”。在北京、河北等地,立秋這一天,家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則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等。
在古人的觀念中,梧桐是有靈性的樹木。清人陳淏子在《花鏡·梧桐》中說:“梧桐清明節(jié)開花,如果花不開,歲必大寒?!蔽嗤涿恐τ?2片葉子,一邊6葉,象征一年12個月。如果當(dāng)年有閏月,就會多出一片葉子。立秋之時,梧桐樹的第一片葉子就會落下,因此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認知,并有了開篇宋朝宮廷里梧桐報秋的禮俗故事。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