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
慢性粒細胞白血?。–ML)從不治之癥,變?yōu)閮H靠口服藥可維持正常壽命的疾病,可謂是最幸運最善良的白血病。
特效藥格列衛(wèi)的問世,承載了無數科學家和數十萬患者的夢想,科學家通過發(fā)現CML的發(fā)病機制找到精準治療的靶點,繼而為更多抗腫瘤靶向治療藥物的發(fā)現提供了榜樣。
CML患者是幸運兒,是因為它已經從致死性疾病轉變?yōu)閮H靠終身口服藥物即可達正常壽命的疾病。CML患者在初診時往往非常絕望,因為白血病通常意味著要盡快準備后事,如今,使他們與孫輩們共享天倫之樂的口服藥已經問世!這種口服藥就是全球首批靶向基因治療藥物之一:格列衛(wèi)(伊馬替尼)。
所謂靶向治療藥物,就是能夠精準地對付目標細胞如癌細胞,對人體正常細胞則幾乎不影響,從而實現“精準治療”,前陣子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腦部癌細胞消失,就是一種靶向治療藥物的功勞。
CML:罕見病中的“坎坷幸運兒”
CML年發(fā)病率約為 1/100000,在格列衛(wèi)問世之前,CML平均生存期為僅為5年左右。CML發(fā)病機制現在非常明確,但人們發(fā)現和認識這種疾病本質的過程經歷了幾乎半個世紀。1960年科學家發(fā)現CML疾病的獨特標志“費城染色體”,這也是人類首次發(fā)現腫瘤細胞中的染色體變異。
八十年代,兩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科技研究所的研究者David Baltimore和Owen N. Witte識別出CML疾病的致病原因:費城染色體產生一種(Bcr-Abl)的酶,它增強了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導致人體內白細胞過度增生產生癌細胞。打個比方,CML疾病的產生,就好比一盞燈被融合蛋白這種酶按到了“開”的位置,如果我們能找到辦法阻斷這種酶,我們就可以關閉癌癥的開關。
20 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化療方案(砷劑混合物、馬法蘭、羥基脲)增加了CML患者的5年生存率,七十年代開始應用骨髓移植治療,八十年代開始應用干擾素(IFN- )治療。其中只有骨髓移植能為CML患者提供治愈性治療,然而適合骨髓移植的患者不足20%,且費用高昂、風險較大。
直至1996年,美國的Brian Druker 教授及其同事第一次報道伊馬替尼(格列衛(wèi))對CML患者有明確療效,CML患者終于迎來了重生的曙光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