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晨穎
兩歲寶寶的神邏輯
文|楊晨穎
“baby,為什么畫在墻壁?”
“媽咪,不是我想要淘氣,這恐龍?zhí)笱b不進(jìn)紙里?!?/p>
“baby,飯飯要放進(jìn)嘴里。”
“媽咪,手手也要吃東西,要不然小手也會沒力氣?!?/p>
“baby,為什么踩在水里?”
“媽咪,小水塘和我游戲,看我變出水花送給你?!?/p>
“啵一個baby,讓我親親你,我怎么忘記進(jìn)入你奇妙世界里?!?/p>
“啵一個媽咪,讓我親親你,我怎么忘記邀請媽咪一起游戲?!?/p>
2014年,等等哥哥不到3歲,小花妹妹剛過百天,演員孫儷錄制了這首《感知成長的神奇》,一度被奉為“親子神曲”。等等的神邏輯她還在微博上分享:“早上等等醒來要求吃梨,我說空腹吃梨不好,先喝口水吧。他回答我,梨里面也有水呀,里面的水還是甜的,你知道嗎?我說,喔,我知道了……哎,你說這么簡單的道理,我怎么就沒想到呢!我這樣以后怎么教育孩子,有點為自己擔(dān)心了……”而孫儷的經(jīng)紀(jì)人則帶頭調(diào)侃:“這就是感知成長的神奇!”
在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中,那個在墻上畫畫、用手抓飯、故意踩在水坑里的“叛逆”小孩是如此的可愛。只是,真正面對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時,許多家長都沒來得及感受這份神奇,就先被氣歪了鼻子。
曾聽老人念叨過一個說法:“ 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p>
恰好,在科學(xué)層面,也有這樣一個說法——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兩歲)。其實,所謂的The Terrible Twos反叛期是一個很老的概念,不僅局限于2歲,從1歲半到3歲,孩子情緒的階段性劇烈變化每半年就發(fā)生一次。
許多寶媽反應(yīng),過了“吃了睡、睡了吃”的階段,凡事都說“不”,萬事都抵抗的孩子著實讓人煩躁,The Terrible Twos簡直如噩夢一般?,F(xiàn)在,很多人認(rèn)為The Terrible Twos是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導(dǎo)致的一種不良現(xiàn)象。
其實不然,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來說,“造反”是孩子成長的表現(xiàn)。嬰兒期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qū)分自己和外界,對他們來說,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
到了兩歲左右,孩子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有著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通過一些行為證明自己的獨立。
這時孩子最喜歡說的話,首先就是“不”,還有就是“我自己來”,或者經(jīng)常自呼其名,說“XX(自己的小名)要這個!”“XX不要那個!”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3歲以前沒有鬧過,2歲多的孩子每周發(fā)脾氣一到兩次是正常的。而且,越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qiáng)的孩子,“造反”的程度就越強(qiáng)。
所以,面對這些“淘氣包”,家長首先要銘記兩個字——冷靜。理解和擁抱,會幫助寶寶更快緩和情緒,也讓家長意識到世界依舊如此美好,就像孫儷唱的那樣。
Skills
2歲左右的寶貝正處于語言發(fā)展階段,思維比語言先行。當(dāng)寶貝由于缺乏語言表達(dá)而產(chǎn)生挫敗感時就會開始反常,這時,家長需要和寶寶說話、傾聽、再說話。寶寶的情感表達(dá)了,自然就不會再哭鬧了。
滿意、高興、有趣,對寶寶來說統(tǒng)統(tǒng)是“舒服”;生氣、沮喪、嫉妒、傷心,對寶寶來說統(tǒng)統(tǒng)是“不舒服”。因此家長要教寶寶表達(dá)情感,如果寶貝理解了“生氣”的意思,他會說“我生氣了”,而不會胡亂發(fā)脾氣。
由于2歲左右寶寶已經(jīng)意識到希望自己能夠當(dāng)家做主。因此有時候讓寶寶自己拿主意,這是對他的尊重,家長可以提供2~3個選擇,讓他們自己做選擇。
做任何事情都給寶寶準(zhǔn)備時間,比如提示他們他還有5分鐘就該回家了,這樣會比“突然襲擊”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