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哲
6月15日上午,昌平區(qū)回龍觀東大街附近,來自廣西桂平的何女士頭戴面罩,當街扮演“蜘蛛俠”,舉牌求路人拍照,為身患噬血細胞綜合征的5歲半兒子小威(化名)籌錢治療,身旁紙板上寫著求助信,引來路人駐足圍觀。(6月16日 京華時報)
一位母親為了救助患病兒子,不惜放下尊嚴當街扮演“蜘蛛俠”籌錢,折射大寫的母愛。但另一方面卻著實暴露出慈善平臺的缺乏和慈善信息的嚴重不對稱。無數(shù)事實和事例證明,國內(nèi)公眾無論是愛心人士,還是古道熱腸的企業(yè)家,每次大的災害發(fā)生各地公眾形成愛心接力就是證明。那么,理論上只要社會中的個體有被救助的需求,有愛心的人士和慈善者完全可以及時到位、提供足夠的幫助。相比較一個社會的整體慈善力量,以及噴涌的愛心,救助一名患兒算得了什么?一名患兒的幾十萬醫(yī)藥費在公眾整體幫扶面前算得了什么?但為何會出現(xiàn),一個理論上的“得到救助的設想”,卻無法得到“圓滿妥善救助”的呼應呢?不是慈善愛心缺乏,也不是慈善市場和慈善善意的不足,而是很多的慈善需求和施以救助的意愿沒有“合拍”、沒有構成暢通的信息共享機制,更沒有一個“展示”貧弱病困的有效的慈善平臺。
2013年10月,銀川市慈善總會搭建的困難群眾救助信息平臺正式運行,銀川困難群眾均可通過該平臺發(fā)布求助信息,以便及時得到救助。這一由地方設置的慈善平臺成為全國首例,并被廣大網(wǎng)友推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其他地方近年來積極跟進的少,而全國性的、公眾可以方便合作的慈善平臺更是寥寥。也就是說,即使社會上和現(xiàn)實生活中真出現(xiàn)了“急難者”,像類似的臥在病床上等待善款救助的血液病患者,他們和他們的親屬仍是“投告無門”。這些亟待得到慈善幫扶和公益救助者,可能不知道將自己的救助需求向誰披露、向哪個權威機構告知,更不知道自己得了重病需要重大救助依靠誰。而這一現(xiàn)狀的結果就是,在慈善救助的緊迫需求之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此前,在南京某超市發(fā)生的,一位母親為了病患兒子過兒童節(jié)盜竊一點雜糧、一個雞腿還有兩本兒童讀物,令人心酸之余,讀到的正是弱者“告訴無門”的現(xiàn)實痛楚;湖南一位姐姐,在網(wǎng)上賣一生救弟弟,為的是籌措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其家庭和醫(yī)療困境以及得不到及時救助的結果,仍與慈善平臺的欠缺和極不完善有關。再到日前的母親扮“蜘蛛俠”籌錢救兒,何嘗不也是慈善需求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與呵護?
國內(nèi)慈善問題久矣。一方面,是困難群體眼巴巴而得不到正常救助的“淚眼婆娑”,甚至,一些暫時的得到救助者,還時時害怕自己的“新聞”冷了,媒體不報道了,“又將等死”;另一方面,卻是愛心人士和慈善者常常感嘆捐助無門。我們的周邊,我們的鄉(xiāng)鄰,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名人,愛心和露出愛心的意愿絕不缺乏,他們也在時時關注貧弱人群并實施具體的行動。像被稱為“中國首善”的陳光標先生,可以對貧困邊區(qū)兒童“一擲千金”,對于真正有救助需求的“小小患者”,他不可能硬下心來。類似的慈善企業(yè)家又有多少?
因此,一名母親無奈之下的扮“蜘蛛俠”救兒,反襯的是慈善體制機制問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她的“求救助”行為,甚至不敢公開表達,隱藏在“一次合影才收5元的”包裝之中,更反襯出來的其實是她對自己兒子能否得到慈善和救助毫無信心?!耙淮魏嫌安攀?元”,對于幾十萬元的醫(yī)療費根本是杯水車薪,基本沒有“希望”,只能以“炒作”和“行為藝術式”募捐,觸動慈善的神經(jīng)。臥病在床的患兒稱:“我最想當個超人?!薄爱敵硕嗪茫梢栽谔焐巷w來飛去,不僅力量大,還能幫人打抱不平。”在一個慈善不完善、慈善信息不對稱,以及慈善平臺欠缺的當下,孩子的“蜘蛛俠”夢,或許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無比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