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振昌
?
責 人 與 責 己
□ 徐振昌
喻 梁/圖
領導工作的實質和核心就是決策,面對多變繁雜的現(xiàn)實情況,決策失誤總是難免的,關鍵是要正視問題,認真吸取教訓,不再重復犯錯。有作為的政治家、領導者,最善于自覺反思,懂得處理好責人與責己的關系。
戰(zhàn)國時的秦穆公,任用蹇叔、百里奚等人治國,兵強民富,遂有稱霸之心。當晉文公一死,他便決定趁此機會出兵伐晉。大臣蹇叔認為“勞師以襲遠”,千里迢迢興師動眾進攻他人,他人必有防備,此去必敗。秦穆公一意孤行,堅持出兵。蹇叔哭著對領兵大將說:“我是看不到你們回來了。”結果不出蹇叔所料,秦軍在山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當敗軍回來時,秦穆公穿著白衣親自到郊外迎接,哭著說:“孤不聽蹇叔之言,孤之罪也。”有人提出要撤換孟明視,追究失敗的責任,秦穆公則說:“孤之過也,大夫何罪,吾不以一點小過抹殺大的功績!”秦穆公認為,“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這是說,批評別人不難,而接受批評,“從善如流”才是不容易的。
在這方面,曹操也堪稱榜樣。一次他帶兵出擊烏桓,諸將勸阻,但他不聽。得勝回來便查問先前勸阻的有哪些人,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心中都有些懼怕。誰知曹操卻獎賞勸阻者,并說出一番肺腑之言,稱這次出擊獲得勝利,實在是僥幸所得,這種偶然的勝利,絕不可能時時如此,而各位的勸諫,才是萬安之計。因為當時的情況很不利曹軍,“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shù)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所以他征伐得勝并不昏昏然,深知是冒險僥幸的結果,只能偶然為之,決不可視作常規(guī)。
司馬師同樣有不俗的表現(xiàn)。嘉平五年(公元253年)魏伐吳前,曾經(jīng)征求群臣意見,尚書傅嘏勸阻,司馬師不聽,結果大敗而歸。朝廷要貶黜帶兵的將領,身為大將軍的司馬師說:“我不聽公休,以至于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對帶兵將領一律不追究,只對作為監(jiān)軍的司馬昭以削爵處理。
對曹操、司馬師這種嚴以責己、寬以責人的做法,后人曾有高度評價:“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并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相反的一個突出例子是袁紹。官渡一戰(zhàn),他不聽謀士田豐之計,敗給力量大大弱于他的曹操。本該責己問心,好好反思,卻為了自己的面子,恐怕田豐譏笑,竟將田豐殺了。這樣一個毫無責己之心而時時蠻橫責人整人者,與雄才大略的曹操爭雄,“失國喪師”是必然的下場。
無數(shù)事實證明,在事業(yè)成功之時,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驕不躁;受到挫折之際,善于反思,勇于責己,是領導者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xiàn),也是不斷走向成功的前提。反之,一味將勝利、成功歸己,挫折、失誤責人,既不知己,也不知人,那么,結果必然是從偶爾成功開始轉向失敗,從小的失誤走向更大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