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新軍
?
濡血為墨護國魂
——讀陳先義文集《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
文/楊新軍
雖然從軍事新聞工作崗位退休數載,但這些年陳先義一刻也沒有停止調研、思考和寫作。他把脈“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社會文化現象,以新聞人的敏銳觸覺、文化人的深刻認知、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軍人的慷慨正氣剖析社會流弊,不斷發(fā)聲建言。從評論集《走出象牙之塔》《仰望崇高》《為英雄主義辯護》《追尋丟失的精神》,再到這部《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他舍棄余閑、甘忍勞疾,濡血為墨、以筆為槍,精誠守護著我們的國魂軍魂。
先賢曰:“國有魂,國則存;國無魂,則國將從此消亡矣?!彼^國魂,就是國家的品格與靈魂、民族的精神與傳統,就是一個國家國民的精神氣象。然縱觀近年,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顛倒黑白者有之,解構歷史者有之,躲避崇高者有之,詆毀偉人者有之,抹黑英雄者更有之,國家國民的精神氣象一度走低,道德良知底線節(jié)節(jié)敗退,引起了包括高層在內的全社會的重視關注,也引起了包括陳先義在內的一大批知識分子的高度警覺?!逗葱l(wèi)我們的英雄》中諸多篇什,無論是熱點透視、冰點觀察,還是熒屏話語、影院問道、文苑觀瀾,無不以鮮明的觀點、犀利的文風、獨立的審美批判,匡扶世道人心,激揚清風正氣,呼喚英雄歸來。
國魂凝處是詩魂,國魂揚處見文品。陳先義的文章之所以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脫穎而出,為普通讀者所喜愛,被有關部門所看重,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批示褒獎,乃至對一個時期的文化走向起到了相當的影響,正因為他每每捉筆為文都自覺追求卓爾不群的品位品格。這一點,在《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中體現的尤為顯著。
文思緊跟時代。幾十年新聞工作實踐,賦予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靈動的時代觸角。他的文章不斷追蹤社會文化的“熱點”、政策制度的“難點”、人民大眾的“疑點”,舉凡《中國人的精神信仰不能“死機”》《對經典文化資源不能濫挖亂采》《不能讓矮化理想和思想成為文藝時尚》等等,都能在索隱發(fā)微、解疑釋惑中驅散精神的霧霾,幫助人們在內心深處切實厘清一些思潮、觀念和認識,從而樹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
文章視野宏闊。從新聞、文學和文化現象出發(fā),一路跑馬圈地,開疆拓土。近年來他不僅沉入軍事、歷史,探研書畫、雕塑、戲劇、舞蹈、歌曲,還更多地對作為“強勢文化”且優(yōu)劣并存的影視劇用功頗深,《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中關涉影視文化的文章達30篇之多。在研究問題時,他不僅站在國家和民族的背景下作縱向分析,也注重從中西比較入手作橫向考量。不拘一城的視野,不限一地的胸襟,使他在一個個適宜的點位上建立起與社會文化的透視關系,引喻列舉、條分理析更是信手拈來,游刃有余。
要義深刻明了。社會文化的現象與本質、優(yōu)勢與短板、矛盾與缺失,往往是雜蕪叢生、交織難辨的,也有時是互相作用、互為因果的,能否“吹糠見米”,最能考驗作者的理性分析和文字呈現的水平。作為一位具有深厚哲學功底的批評家,陳先義善于 “抽絲剝繭”,通過要言不煩的陳述和立論使問題“水落石出”。書中對理想信念缺失、全民閱讀“跑偏”和文藝評獎亂象的分析判斷和見解等,都是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論據豐富確鑿。作為探研或批評文章,只有言之有據、言之有物,才能言之有理,才能令人信服。在《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中,陳先義特別注重論據、論證的使用。有的文章從新聞事實進入,大有“用事實說話”的真切感;有的文章從熱門話題講起,就著話題引申擴展,使人感到自然而然。更多情況下,隨著問題分析的深入和立論的展開,他通過援引一組組精確的數據、一個個真實故事為論點服務,借重哲人名句、領袖言論、權威文件內容,使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得以佐證,令人信服。
語言生動感人。語言是文章的肌理,是思想的載體,更是感染力之源。陳先義的語言不僅健朗穩(wěn)重、光昌流麗,而且適應不同內容采取不同的語調、語態(tài)、語序和語言節(jié)奏,言說方式豐富多變,斑斕多彩。如若說文字也是一種聲音,那么《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有時會是拍案而起的激辯,有時會是怒目相視的責問,有時會是娓娓道來的闡述,有時又會是“欣同知己細談心”式的親切對話。作者還時常將獨屬于“我”的經歷和感受巧妙地植入文章之中,最大可能地增進了作者與讀者的溝通互動。
捍衛(wèi)我們的英雄,其實就是在捍衛(wèi)民族精神的高地,就是在捍衛(wèi)國魂軍魂。習近平同志指出:“‘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痹跁?,我們讀出作者在文化前沿橫刀立馬的勇毅,也讀出了思想的力量和希望之光?!?/p>
責任編輯: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