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燕++廖平安++葛昌斌++郭春強++黃杰++喬冀良
摘要:針對砂姜黑土土體結構較差、缺磷少氮、有效養(yǎng)分含量低的特性,設計4種不同施肥處理,探討施肥對小麥各生育期群體數(shù)量、個體生育特性、灌漿特性及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增施肥料是提高砂姜黑土小麥產量的技術措施之一;科學施肥或在施用化肥基礎上增施有機肥可改善土壤條件,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促進小麥對養(yǎng)分的吸收,可改善個體經濟性狀,增加灌漿速率,提高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形成高產。
關鍵詞:砂姜黑土;有機肥;小麥;個體發(fā)育;灌漿特性;產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158-03
收稿日期:2015-08-12
基金項目: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3-2-26)。
作者簡介:曹燕燕(1982—),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E-mail:caoyan314@126.com。砂姜黑土是發(fā)育于河湖相沉積物上經脫沼澤作用而形成的半水成土[1],是我國重要的中低產田土壤之一。目前,全國砂姜黑土耕地總面積約為400萬hm2,而河南省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砂姜黑土耕地面積高達 120萬hm2,占河南省耕地總面積的14%[2-3],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中低產類型土壤。在砂姜黑土區(qū),小麥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河南省糧食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砂姜黑土缺磷少氮,有效養(yǎng)分含量低[4-5],其“旱、澇、瘦、僵”的不良屬性阻礙小麥前期根系發(fā)育及后期地上部分生長,產量低而不穩(wěn),不利于小麥播種,土地生產率低[6]。當前,農民仍以傳統(tǒng)的“一炮轟”方式施肥為主,肥料結構不合理,重化肥而輕有機肥[7],既影響小麥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又造成肥料資源的巨大浪費,污染環(huán)境。因此,尋找合適的施肥處理和肥料結構來改善小麥生長性狀,進而提高砂姜黑土區(qū)小麥產量,已成為河南省急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目前,施用不同氮、磷、鉀等對小麥產量影響的研究較多[8-13],但關于化肥和有機肥配施對砂姜黑土地小麥生育特性、灌漿特性及產量影響的研究較少。本試驗在砂姜黑土區(qū),設計4種不同的施肥處理,探討其對小麥各生育期群體數(shù)量、個體生育特性、灌漿特性及產量的影響,旨在為河南省漯河市及生態(tài)條件類似地區(qū)砂姜黑土區(qū)的土壤改良以及冬小麥豐產高效施肥技術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支撐。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4—2015年在河南省漯河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地處暖溫帶南部邊緣,屬于暖濕性季風氣候。供試土壤為砂姜黑土亞類砂姜黑土屬,0~20 cm耕層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分別為18.64、1.01 g/kg,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分別為13.71、94.38 mg/kg,pH值為7.2。
1.2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新麥26,是當前黃淮流域大面積推廣的強筋小麥品種,由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營養(yǎng)與資源環(huán)境研究所提供。供試肥料為45%復合肥,N、P2O5、K2O含量分別為15%、22%、8%;57%磷酸二銨,N、P質量比為15 ∶ 42;氯化鉀,以含K2O 57%計;尿素,含N 46%;精制有機肥。
1.3試驗設計
2014年10月11日整地,采用大型機械深翻細耙,耕深25 cm;10月14日撒施化肥,10月15日播種小麥,播量為 195 kg/hm2,行距23 cm,播深3 cm。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對照,不施任何肥料;處理2,常規(guī)施用化肥,45%復合肥750 kg/hm2加尿素225 kg/hm2,一次性施入底肥,使N ∶ P ∶ K為14.4 ∶ 11 ∶ 4;處理3,在處理2施肥的基礎上,作為底肥增施商品有機肥1 500 kg/hm2;處理4,施入尿素145.335 kg、57%磷酸二銨285.750 kg/hm2、氯化鉀131.550 kg/hm2作為底肥,使N ∶ P2O5 ∶ K2O為14 ∶ 8 ∶ 5,在拔節(jié)期施 217.950 kg/hm2 尿素作為追肥。試驗小區(qū)長10 m,寬4.2 m,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試驗地前茬作物為大豆。
1.4測定項目及方法
1.4.1基本苗和總莖數(shù)待播種出苗整齊,各小區(qū)定1 m雙行樣段,調查基本苗;越冬始期、返青、起身、拔節(jié)、抽穗、揚花及成熟期在定點樣段內調查總莖數(shù)或穗數(shù)。
1.4.2個體生長性狀不同生育時期,各試驗小區(qū)隨機取樣10株作為考察樣本,調查小麥的主莖葉齡、次生根和分蘗數(shù)。
1.4.3籽粒灌漿速率小麥揚花期,各試驗小區(qū)內選取生長一致且花期相同的主莖穗100個,掛牌標記;花后4 d開始取樣,每隔4 d取樣1次,直至成熟,每次取10穗,105 ℃殺青 30 min,80 ℃烘干至恒質量;揉出每穗全部籽粒,用1/10 000天平稱質量,折算出千粒質量。
1.4.4收獲指數(shù)各試驗小區(qū)收獲長2 m的雙行樣段,與地面齊平人工收割捆扎;整捆植株風干、脫粒,分別測定該樣段的籽粒干質量和秸稈干質量,計算收獲指數(shù),公式為:收獲指數(shù)=成熟期籽粒質量/成熟期地上部生物質量×100%。
1.4.5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各小區(qū)隨機選取麥穗20個,計算穗粒數(shù)。同一小區(qū)多點取樣20株帶回室內,逐株考察單株穗數(shù)、穗長、每穗總小穗數(shù)、不孕小穗數(shù)。整個小區(qū)用奧地利生產的收割機收獲計產。各樣點曬干的籽粒準確計數(shù) 1 000 粒,測定千粒質量,重復3次。
1.5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 200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DPS 9.5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施肥處理對砂姜黑土小麥群體莖蘗數(shù)生長動態(tài)的影響
由圖1可知,各處理小麥群體莖蘗數(shù)均隨生育進程的推進呈先增加后減少的變化趨勢,且均在起身期達到高峰;拔節(jié)期后,由于兩極分化,群體莖蘗數(shù)呈急劇下降趨勢,至揚花期基本趨于穩(wěn)定;越冬期后,施肥處理的群體莖蘗數(shù)明顯高于不施肥處理,與對照相比,處理4、處理3、處理2群體最高莖蘗數(shù)分別增加12.8%、10.5%、2.4%;成熟期,有效穗以處理4最大,處理3次之,處理2和對照的群體莖蘗數(shù)相對最小,且兩處理無明顯差異。因此,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麥群體莖蘗變化及成穗數(shù)的高低影響作用較大。
2.2不同施肥處理下砂姜黑土小麥各生育期個體的發(fā)育動態(tài)
2.2.1主莖葉齡由表1可知,小麥起身期,處理3、處理4的主莖葉齡相對較大,分別為10.61、10.49葉,與對照處理1差異顯著(P<0.05);抽穗期,處理3、處理4與處理2、處理1的主莖葉齡差異顯著,這說明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或優(yōu)化施肥,可以明顯提高砂姜黑土地小麥的主莖葉齡。
2.2.2單株莖蘗由表2可知,越冬期、起身期各處理的單株莖蘗差別不大,相互間差異不顯著;返青期各處理的莖蘗數(shù)有一定差異;拔節(jié)期,處理4、處理3的單株莖蘗顯著高于處理2與對照;抽穗期,處理4的單株莖蘗數(shù)相對最高,為3.76個/株,顯著高于處理2、處理1,與處理3差異不顯著;單施化肥(處理2)與不施肥相比,小麥莖蘗數(shù)顯著增加。這說明砂姜黑土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或優(yōu)化施肥,可有利于小麥植株的生長,提高小麥的單株莖蘗數(shù),增加小麥的分蘗成穗。
2.2.3單株次生根由表3可知,春季返青后,不同處理小麥的單株次生根數(shù)迅速增加,以滿足小麥從土壤中吸收養(yǎng)分的需要;各生育期,處理3、處理4與對照的單株次生根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起身期,處理3、處理4的次生根數(shù)分別比處理1多6.22、6.84 條/株,這說明砂姜黑土地增施有機肥或優(yōu)化施肥可起到促進側生根生長的作用,與葛昌斌等的研究結果[14-15]一致。
2.3不同施肥處理下砂姜黑土小麥灌漿速率的變化
由圖2可知,不同施肥處理下,小麥千粒質量遵循慢—快—慢的變化趨勢,各個處理的籽粒灌漿進程呈“S”形曲線;花后8 d,4個處理的千粒質量差異不大;花后12 d,處理4、處理3的千粒質量增加迅速,到花后28 d達最高峰;花后各時期,對照的千粒質量相對最低。由圖3可知,灌漿速率峰值出現(xiàn)在花后20 d,此時籽粒的灌漿速率增加較快;不同的施肥處理灌漿速率有一定的差異,處理4小麥的整個灌漿過程相對較快,并且持續(xù)時間較長,處理3、處理2次之;處理1小麥的灌漿速率相對較小且變化浮動較大,花后32 d灌漿速率開始下降。這說明優(yōu)化施肥可使氮、磷、鉀合理利用,拔節(jié)期追施氮肥能顯著提高小麥對氮、磷、鉀元素的吸收積累和籽粒的灌漿速度,進而提高籽粒產量;有機肥和化肥配施對提高籽粒的千粒質量作用也很明顯;相比不施肥料,單施化肥對砂姜黑土小麥也有提高籽粒千粒質量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
2.4不同施肥處理對砂姜黑土小麥產量、產量構成因素和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
2.4.1產量由表4可知,處理4的經濟產量相對最高,為
7 411.25 kg/hm2,比對照增產21.61%;處理3的經濟產量為7 222.50 kg/hm2,比對照增產15.52%;處理4、處理3之間的經濟產量差異不顯著,但與處理2和對照差異顯著,處理2與對照之間的經濟產量差異也顯著。這表明砂姜黑土地單施化肥對提高小麥產量有一定作用,但在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或優(yōu)化施肥效果更為明顯。
2.4.2產量構成因素成穗數(shù)、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是小麥產量構成的3個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各處理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高低依次為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4、處理2與對照差異顯著;4個處理的小麥成穗數(shù)差異不顯著;處理3、處理4的穗長、單株成穗數(shù)和每穗總小穗數(shù)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4的不孕小穗數(shù)相對最少,為2.97個,處理1的相對最多,為4.60個。這表明砂姜黑土增施化肥可以提高小麥的穗粒數(shù)和千粒質量,增施有機肥或平衡配方施肥對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數(shù)、提高每穗結實粒數(shù),進而對提高產量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2.4.3收獲指數(shù)收獲指數(shù)是經濟產量與生物學產量之比,是小麥增產的物質基礎,其值越高,說明干物質分配到籽粒的比例也越高。由表4可知,處理4的收獲指數(shù)相對最高,為42.26%,顯著高于對照,與處理2、處理3差異不顯著,這表明優(yōu)化施肥可顯著提高小麥的收獲指數(shù)。
3小結
砂姜黑土質地黏重,肥力較低,小麥產量一直很低,如須提高砂姜黑土的小麥產量,可以增施肥料對砂姜黑土地進行改良[16]。本試驗結果表明,單施化肥對砂姜黑土有一定的培肥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小麥產量,但作用效果不明顯;在施用一定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培肥地力,為小麥高產、穩(wěn)產打下地力基礎,同時還能促進小麥個體的生長發(fā)育,小麥穗長、結實小穗數(shù)和每穗總小穗數(shù)增加,不孕小穗數(shù)下降,穗粒數(shù)、千粒質量增長顯著,經濟性狀改善;優(yōu)化施肥使氮、磷、鉀三元素科學合理使用,提高了小麥各營養(yǎng)器官的干物質積累,拔節(jié)期追施氮素能顯著提高小麥對氮、磷、鉀元素的吸收積累量、分蘗成穗率、穗粒數(shù),進而提高籽粒產量。
砂姜黑土地土壤理化性質差,有機質含量低。采用基肥、追肥相結合的方法優(yōu)化施肥或者在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可改良砂姜黑土的不良特性,改善土壤條件,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促進小麥對養(yǎng)分的吸收,提高小麥產量,同時也能改善小麥籽粒品質,這2種施肥措施都能從根本上解決砂姜黑土的地產狀況。
參考文獻:
[1]潘俊峰,萬開元,陳防,等. 施肥模式對砂姜黑土區(qū)土壤種子庫影響的研究[J].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21(6):1024-1030.
[2]白由路,張景略,王全貴. 河南省砂姜黑土持水性的研究[J]. 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3,27(3):235-239.
[3]朱喜梅,鄭長訓. 河南省砂姜黑土的綜合治理[J]. 河南科技,1993(6):8-9.
[4]張效樸,詹其厚,尹楚良. 砂姜黑土連續(xù)施肥對作物生長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 土壤學報,2000,37(1):131-135.
[5]李文高. 有機-無機肥料配施培肥砂姜黑土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0,28(5):636-637.
[6]曹承富,孔令聰,汪芝壽,等. 砂姜黑土長期定位培肥技術研究[J]. 土壤通報,2003,34(2):102-105.
[7]王宜倫,張許,譚金芳,等. 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的土壤肥料問題與對策[J]. 中國農學通報,2008,24(11):278-281.
[8]裴雪霞,張定一,王姣愛,等. 氮、磷對優(yōu)質強筋小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3,21(3):48-50.
[9]李孝良. 氮磷鉀肥對小麥生長發(fā)育及品質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8,12(4):12-14.
[10]沈建輝,姜東,戴廷波,等. 施肥量對專用小麥旗葉光合特性及籽粒產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26(1):1-5.
[11]周忠新,于振文,許衛(wèi)霞,等. 氮磷鉀用量及配比對小麥產量、蛋白質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06(3):42-44.
[12]張睿,王新中,劉黨校,等. 不同NPK配置對強筋小麥群體生物量與產量的效應研究[J]. 土壤通報,2006,37(2):309-313.
[13]李科江,張西科,劉文菊,等. 不同栽培措施下冬小麥灌漿模擬研究[J]. 華北農學報,2001,16(2):70-74.
[14]葛昌斌,秦素研,沈向磊,等. 增施有機肥對砂姜黑土地小麥生育特性及產量的影響[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7):1498-1501.
[15]高式余,錢維樸. 小麥次生根發(fā)生特性研究[J].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1990,18(3/4):42-48.
[16]孔令聰,汪芝壽,曹承富,等. 淮北砂姜黑土地區(qū)小麥生態(tài)生育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 麥類作物學報,1997,11(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