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宏
法治是改革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近期,主導PPP法草案的財政部和主導特許經營法草案的國家發(fā)改委緊密合作,力圖破除政策不協(xié)調難題。
PPP立法工作已經駛入“快車道”。
亟待立法
作為促進民間投資的重要舉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被大力推廣,兩年間地方計劃推出的7000多個PPP項目,投資額已經高達9萬億元。由此可以預見,未來PPP將成為我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的主導模式之一。
盡管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大力推動,目前在很多地方PPP出現(xiàn)了“叫好不叫座”的現(xiàn)象,實際落地情況并不樂觀,目前PPP項目的簽約率僅3成。地方政府在推廣PPP時面臨“觀念認識轉變難、規(guī)范推廣運用難、社會資本尋求難、工作協(xié)調推進難、操作實施過程難、傳統(tǒng)銀行融資渠道通暢難”等困難。
PPP項目是公益性較強、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項目,從立項簽約到投資取得回報存在一定時滯,相較于高企的融資成本,投資收益不具備吸引力。國有企業(yè)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比較明顯,目前政府和社會資本的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民營資本對政府缺乏信任和信心,擔心PPP項目實施過程中會受政府換人換屆影響。同時,PPP項目推進中存在著稅收金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收益分配機制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規(guī)范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進入的意愿。今年以來,民間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出現(xiàn)了近10年罕見的下滑,顯示了民間投資低迷的嚴峻局面。
同時,PPP模式存在著政策文件穩(wěn)定性差、法規(guī)制度不一致不銜接、實施程序及協(xié)議不規(guī)范、爭議解決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在更高位階、更高層次上進行立法。
立法難題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獲悉,PPP立法經多輪調研、研討和修改,仍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和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的沖突問題;二是相關部委間的行政權力劃分問題。
當前PPP項目在實踐中最大的問題是法律不健全、不完善。在世界各國的PPP法律模式中,大陸法律國家即民法系國家普遍采用行政法律以解決PPP的糾紛,如法國、德國和一些南美的國家。英美國家如英國及其殖民地則更多地采用政府和投資人的合同訂立,即合同契約自由的原則,屬于商事法律的范疇。我國PPP的有關法律文件中存在著突出的矛盾,即一方面提出契約自由,重諾守信,但另一方面又強調政府作為監(jiān)督者的地位。
PPP立法難最大的原因是存在著認識不統(tǒng)一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PPP項目涉及政府、社會資本和老百姓三大主體,要著重考慮老百姓需要承擔的風險和收益。
在PPP模式中,政府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項目的參與方,對PPP項目的成敗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項目投資者參與項目的融資、設計、運營和移交,在項目中政府與投資者是合同關系,項目的服務對象是公眾,三者的利益博弈需要平衡,否則會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朝才認為,PPP模式立法有“五大難點”:一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的法律適用問題;二是部門職責分工不清導致地方實施無所適從;三是社會資本對進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信心不足;四是部分合作項目的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和物有所值評價流于形式;五是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市縣合作落地難。
立法之爭
PPP項目的利益相關方眾多,各部門如何合力推動PPP法草案和特許經營法草案成為關鍵。
立法之爭,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政府采購法》和《招投標法》的沖突。據悉,《政府采購法》是為了規(guī)范政府采購行為,提高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政府采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廉政建設而制定的法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墩型稑朔ā肥菫榱艘?guī)范招標投標活動,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招標投標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項目質量,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是采購活動的監(jiān)管主體,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是招標投標活動的監(jiān)管主體。這也是PPP立法中最大的爭議所在:財政部傾向于采用《政府采購法》,理由是大多數PPP項目需要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補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理應納入政府采購范圍。而發(fā)改委更愿意采用《招投標法》,認為國內做PPP項目的基本都是工程公司,對招投標法比較熟悉,對《政府采購法》不太了解。
財政部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提出:“PPP模式的推廣發(fā)展有利于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順利進行,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PPP立法和政府特許經營更應該思想統(tǒng)一,要充分厘清各職能部門的權責分工,不能多權混搭,否則各自為政很容易使PPP立法變成水泄不通的堵車洪流,越改越忙?!?/p>
近期,財政部發(fā)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征求意見稿)》,發(fā)改委此前曾公開發(fā)布《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兩部委正加強合作,著手解決這一難題,推動立法。
立法共治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指出,PPP是政府、市場、社會分工合作提供公共服務的新模式,其核心即為“共治”,這就需要重塑國家的改革治理結構,應從制度主義轉向行為主義、從行政放權轉向分權,從重物權控制轉向重產權流動,從正面清單思路轉向負面清單思維。
此外,要避免部門不協(xié)調、不統(tǒng)一問題,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立法和政府特許分開考慮,才能確保立法體現(xiàn)出權威性、科學性、協(xié)調性、連續(xù)性。他再三強調:“未來PPP立法中,不能把所有權、特許權、經營權和收費權混為一談,應該在統(tǒng)一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再做特殊說明?!?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2/20/jjxx201614jjxx20161423-1-l.jpg" style="">
財政部條法司副司長賴永添則認為,PPP立法主要是處理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yè)的邊界關系,構建政府和社會資本兩方面平等合作的契約關系,樹立契約精神、建立誠信政府,改善公共產品供給的體制機制。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谷樹忠表示,PPP需要政府和企業(yè)相互信任,采取一種比較合理的合伙制。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過于強勢,企業(yè)受不了,過于弱勢,會導致企業(yè)說了算,社會不滿意。因此,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市場,同時政府要加強監(jiān)管。這個市場不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而應該是在政府監(jiān)管下的特許經營的市場。
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北京榮邦瑞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提出,PPP立法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可能就是合作問題。合作的研究也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的關鍵。
中國經濟信息2016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