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話里的回聲
Point
熱愛文學卻信心不足的,往往需要在社會中找一個身份坐標去校正自己,而夏商這樣的只需要穿著大褲衩子蹬著涼鞋走在街上,憑一個小說家的身份滿足一切虛榮。
五年前開始看夏商的小說,從他的先鋒派小說代表作《乞兒流浪記》《裸露的亡靈》,到兩年前帶著“民生史詩”感的《東岸紀事》,夏商的文字始終干凈洗練,擁有構建完美故事和深邃情懷的強大能力。
他的作品不同于標準海派文人的咿呀柔夷,冷靜的敘事里藏著尖銳的叩問,舒緩的陳述中又暗含張弛自然的克制。這些文學特質在他的訪談中放得更大,言語攻守的碰撞中,這些有趣的內容肆無忌憚地流出來。不管是道陳文學創(chuàng)作的技法與奧秘,還是點評文壇現(xiàn)象的丑陋與畸形,甚至說到新媒體對時代和社會人群的心理影響,他都能說出一些破竹劈石般的看法。
某種程度來說,夏商的講談錄比他的小說更易讀,經(jīng)過淬火的訪談文字精煉快速,帶足他性格中天然的坦蕩和才華。一場場主題明確的對話和訪談,梳理出夏商真誠的文學觀,道出見地透徹的社會觀,讓我們看到作品之外的夏商更豐滿的內容。微博和微信圈上的那個犀利如狼牙棒的夏商,也因此被這本冊子重構出堅實清晰的輪廓。
我用了一周看完這本書,后悔自己沒有把各種對話和訪談攢成集子之余,總結出夏商這本講談錄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對文學的敬畏與執(zhí)著,對粗鄙的痛恨與不恥,對世俗的懷疑與自我隔離。
世故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要少說多做。但每當看到有人能說而不說、不能說而胡說的時候,總有擼起袖子拍桌上臺的沖動。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最為清楚地明白言之有物的意義,以及在廢話連篇的日子中保持知識分子客觀獨立性的重要。
夏商顯然屬于想說、能說也會說的知識分子。一個喜歡閉屋耕耘、居家做飯的男人,鍋前鏟下炒出了包羅萬象的洞見,且針針見血,刀刀要害,又自成系統(tǒng),這是頗為難得的。他的這次回到廢話現(xiàn)場,其實是一次朝花夕拾般的自我揚棄,一次對內心自省的歷世猜想。
我們時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人生、對世界、對人類,到底什么是終極的意義?存在與虛無,到底哪一個更為久遠?從世界政治格局的角度說,中國越來越強越來越快,而西方開始變弱變慢,有的甚至很慢甚至倒退。真的是這樣嗎?當我們審視強大外表下千瘡百孔的問題,你會對我們擁有的一切心存忐忑。
夏商給這本講談錄取名為《回到廢話現(xiàn)場》,恰是一次無聲的戲謔,當我們從可以討論“白馬非馬”的時代進入必須“指鹿為馬”的生活,堅守那些陳年而堅硬的“廢話”,反倒是多年之后的人們認同我們的最為可貴的精神。
如我這樣熱愛文學卻信心不足的,往往需要在社會中找一個身份坐標去校正自己,而夏商這樣的只需要穿著大褲衩子蹬著涼鞋走在街上,憑一個小說家的身份滿足一切虛榮。但他仍然前進著。為了這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的未來和精神福祉,我們有責任繼續(xù)說那些刺耳的廢話,直到它們變成應有的常識。
(文/冰河,原載于《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