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間彌生--斑點是她的標志,所以很多人又叫她波點女王。她以自己的疾病與經(jīng)歷為作品的設計語言借助圓點、網(wǎng)狀、植物、鏡子、性與繁殖的語言元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通過這些語言元素表達解剖和分析表達自己對疾病、人性、人生、時間、世界已經(jīng)空間宇宙的的分析與思考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的。她多才多藝,涉足于繪畫、雕塑、電影、時尚等多個領域,同時她又是反戰(zhàn)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她長期與疾病抗爭,雖然自幼起幻想癥與強迫癥就如影隨形,但正是這些賦予她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也正是藝術讓她自我治愈,給了她生活的勇氣與力量。當然草間彌生并沒有像梵高那樣自殘或自盡,她用更加堅強的意志力和生命力戰(zhàn)勝了痛苦和疾病,年過八旬,仍以旺盛的熱情創(chuàng)作,并且在藝術的道路上得到救贖和釋放。她是女權主義者,更是女性的佼佼者。我以外行的視角欣賞完了展覽,雖然在藝術造詣上并不一定會有多大提高,但在精神層面上卻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和感染。讓我在車水馬龍的現(xiàn)代社會中,找尋到了心靈上暫時的寧靜和慰藉。
【關鍵詞】:草間彌生;語言;符號
一、草間彌生及創(chuàng)作特色
草間彌生(1929年3月22日-)被稱為日本現(xiàn)存的經(jīng)典藝術家,出生于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并開始展露她占有領導地位的前衛(wèi)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一起聯(lián)展。1939年,草間彌生約10歲時,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時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點。青年時就讀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畢業(yè)后到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現(xiàn)在的京都市立銅駝工藝美術高等學校)主修日本畫。
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家族一百多年一直在經(jīng)營種子生意。但是,由于父親的放蕩生活和離家出走導致家庭分裂,而母親也因此患上了歇斯底里癥,這一切也讓草間彌生自幼形成了與眾不同的孤獨性格。草間彌生就患上了一種神經(jīng)性視聽障礙疾病,這使她經(jīng)常出現(xiàn)幻聽、幻視?!拔铱吹降氖澜绶路鸶糁粚訄A點狀的網(wǎng),于是我開始嘗試把這些斑點畫下來?!辈蓍g彌生說,她之所以癡迷于圓點和反復使用重復圖像都是來源于她的精神疾病,而這樣的精神疾病與藝術創(chuàng)作也幾乎伴她一生。
在草間彌生看來,“地球也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而圓點就像細胞、分子一樣構成整個世界,“圓點是來自宇宙的信號?!辈蓍g彌生表現(xiàn)出的對繪畫的興趣和潛質,像她出現(xiàn)的幻覺一樣,被母親認為統(tǒng)統(tǒng)是在做不該做的事情和胡說八道,因為母親認為,富家女應該做的是“收藏藝術品”,而不是自己去畫,更何況草間彌生的畫作實在讓人無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詭異。
草間彌生的創(chuàng)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原生藝術(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xiàn)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二、圓點藝術語言表達
在現(xiàn)實世界,大多數(shù)人都是正常人,而非正常的被稱作病,精神的非正常者被稱作精神病人,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對人類精神有重要貢獻的絕大多數(shù)藝術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我其實更愿意相信,精神病人恰恰是正常的,而大多數(shù)的正常人恰恰是病人,他們每天循規(guī)蹈矩,如同尸體一樣冰冷和麻木,以至于沒有能力感受世界,比起他們,患精神病的藝術家對周圍世界有更敏感更強烈統(tǒng)一的情感節(jié)奏。
草間彌生的意義在于她的病,是精神病成就了她的藝術還有盛名。最高的藝術沒有社會和世俗的目的,只有生命的目的,這種目的是無意識的,康德說“美是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精神病人藝術揭示了人的精神的原形。我相信草間彌生是個精神病患者,同時也相信她是利用了她的精神病,并且她對精神病的利用也是她的精神病的一個部分。恰恰是草間彌生的精神病史,她的怪異,瘋狂的行為,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傳奇。
草間彌生的藝術來源于夢和幻覺,并非故弄玄虛和嘩眾取寵,草間彌生把藝術看成治愈自己精神疾病的唯一良藥。沒有痛苦就沒有藝術,這種觀點在草間的作品中得到了最佳印證,生活的苦悶讓她早早躲進了精神世界,與自然“相依為命”。草間曾經(jīng)說過:“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于我來說就是一切。”常人恐怕很難想象藝術之于草間的支持力,但在她的作品中,你能充分感受到絢麗色彩、重復圖形中勾勒出的自然百態(tài),走進她的作品,你仿佛看到了她意識中的那個自然界,超越現(xiàn)實卻格外真實。
草間彌生用網(wǎng)和圓點表現(xiàn)了可怕的幻想——逃離妄想癥。在三維空間里,擺放著三支巨型郁金香花,有含苞欲放,有亭亭玉立,也有搔首弄姿。如同‘潔凈之屋’,彩色圓點覆蓋了白色背景,看似無序的張揚,卻因為花的構架和藝術家的獨特視角,顯得平和而自然。假的裝飾,因為花的動態(tài),反而生氣勃勃,可謂動與靜結合。把恐懼的對象當作創(chuàng)作對象,不斷復制,變成熟悉的事物,并最終克服恐懼本身——這是草間彌生對自我消融的詮釋。而再生時刻中,一叢仙人掌般的頑物扭曲的掙扎著,破土而出,在逆境中求生存。
草間彌生將幻覺轉化為驚人的創(chuàng)作語言, 藝術成為她的慰藉,她的作品反映對自我身分的認同, 是一種持續(xù)且嚴謹?shù)难芯糠椒?,也是她對藝術、對生命永無止境的追求,雖然闡述的議題是如此嚴肅, 她作品中繽紛的色彩、重復堆砌的圖案、祈許愛與和平的意念, 卻能輕易地拉近觀看者與作品間的距離, 故即便是一般不熟悉當代藝術的觀眾,走進展廳后都會感到心情愉悅,充滿正面能量。展覽中更有多件互動性的裝置作品, 如位于二樓的\"潔凈之屋\"是一個完全純白空間, 參觀的民眾可以在空間中任意的位置黏貼上彩色的圓點貼紙, 讓觀眾在裝置的形成過程中, 直接和草間彌生的藝術世界對話, 領導觀眾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
圓點對于草間彌生與其被當作她與世界溝通的途徑,不如說是一種治療。鏡子,圓點花紋,生物觸角和尖端都是草間彌生后來作品中重復出現(xiàn)的母題,她對斑點的迷戀源自幼年患有神經(jīng)性視聽障礙,這場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wǎng)。于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它們像是細胞,種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間彌生把它們看成是來自宇宙的和自然的信號?!暗厍蛞膊贿^只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她用它們來改變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間刻意地制造連續(xù)性,來營造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置身其中的觀眾無法確定真實世界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參考文獻:
[1]{日}草間彌生.鄭衍偉譯.無限的網(wǎng)[M].臺灣:木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1.
[2]楊洋.當圓點最后消融—草間彌生藝術作品解讀[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