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雅明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通過分析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展示機械復制技術的發(fā)展給藝術領域帶來的變革,再從“靈韻”、“機械復制”、“藝術生產”深入解析該書的主要內容。文中多次出現了“光韻”一詞,這是本雅明獨創(chuàng)的藝術概念,用來概括傳統藝術最為根本的審美特性。本雅明主要闡述了其三個含義:藝術作品的原真性、膜拜價值和距離感。
【關鍵詞】:靈韻;機械復制;藝術生產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除前言和后記外,正文共有15小節(jié),可以分為五個大的部分。前言是第一部分,在前言中本雅明不僅交代了文章寫作的時代背景,還透露了他的寫作目的。本雅明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為了研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藝術的新變化,另一方面是為了尋找現代復制技術條件下藝術服務無產階級革命的理由和方式,用此來反抗法西斯主義利用藝術制造新神話的行為。第一小節(jié)是第二部分,簡要回顧了人類的復制技術發(fā)展歷程,從古希臘人的熔鑄和壓模,到木刻、銅版畫、石版畫,并闡述了這些復制技術演進的各種意義。第2~6小節(jié)是第三部分,在本部分本雅明論述了機械復制技術不僅驅散了藝術作品的靈韻,同時也改變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式,并使得藝術作品的功能發(fā)生了改變。第7~15小節(jié)是第四部分,本部分以電影為例來考察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差別,并論述了電影對當代藝術及社會的影響。結語部分,針對法西斯主義將美學引入政治生活里,提出共產主義的回應應該是讓藝術政治化。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一書中指出機械復制藝術的出現是以傳統藝術“光韻”的消失為代價的。從傳統藝術到機械復制藝術經歷了從膜拜價值到展示價值的轉化,從禮儀到政治的過渡,以及從審美上靜觀沉思到人們對物從空間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強烈愿望的變遷。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中,本雅明著重論述了電影的價值。作為一個經歷了從照相到無聲電影再到有聲電影的那個時代的思想者,本雅明的思想也伴隨技術進行了一場革命。總而言之,本雅明在技術發(fā)展時代對藝術的思考是復雜的,且充滿了悖論,安吉拉莫克羅說:在《機》中,“本雅明實際上首創(chuàng)了一種意識到大眾藝術和大眾文化傳播的政治性批評?!?/p>
藝術開始大眾化了,藝術的神圣感在消失,人們對藝術的膜拜開始弱化,藝術作為信仰的形式表達已經演化成信仰藝術本身,開始成為一種信仰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藝術開始波普,我們通過藝術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我們都是藝術家藝術不再是觀念那么簡單,杜尚用一個男性的小便器打開了現代藝術之門,藝術無所謂形式、規(guī)則,也不需要代表什么信仰,藝術開始成為純粹的觀念無處不在。我想,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藝術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開始娛樂吧。
現代都市中,人人都有機會欣賞到電影的放映,但是只有少部分人選擇去劇場觀看話劇。電影作為機械復制時代最偉大的藝術作品,它的存在遍及我們的視野,我們不必親臨電影拍攝現場,就可以通過電影院、電視、網絡觀看電影,而話劇則不同,走進劇場中,除了能看到“活的”演員為我們表演,另一個獨特之處就在于觀眾擁有的在場感,這里面包含著觀眾與演員的交流和觀眾對戲劇的參與。在這個被電影主導的機械復制時代里,話劇作品在內地的興起,似乎又泛起了浪漫而生動的靈韻之光。
觀看話劇,也像一場偵探游戲,每個人以不同的視角截取舞臺的部分來構建自己的觀戲經歷,雖然我們在同一個空間里看同一個故事,但是“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們所知或我們所信仰之物的影響”,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攝影機的話,那么每個人在經過視覺篩選后,在大腦中所導演出來的影像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一部話劇不僅僅是呈現一個故事,因為每個人觀看方式的不同,所以它衍生出了諸多不同的視覺映像,它提供給了每個人屬于自己的戲劇作品。相對于電影,話劇給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每一場都是新的戲劇,每一場都在進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話劇演員表演是不可復制的,還有觀眾參與互動也不可復制,而二者的結合后產生的偉大靈韻,只是在宇宙的那個空間、那個時刻、那個瞬間才能迸發(fā);而電影提供給人觀看的是固定的視角,電影更多是在傳播,它的藝術創(chuàng)造僅僅是由創(chuàng)作者完成的,觀眾是局外的評判者和觀賞者,觀眾與電影本身不能產生聯系,產生聯系的只是電影故事給觀眾的共鳴。
想一想,話劇給人一種古老的口述時代的美,每一個演員仿佛都是本雅明說的講故事的人,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觀眾和話劇演員在悠遠的山洞里聽著時間的回音,圍著散發(fā)著靈韻之光的火堆,一起參與故事的發(fā)生,這是多么玄妙奇異的際遇。可是,現在的科技這么發(fā)達,不說話劇,就連電影可能有一天也不再需要真實的演員,他們可以通過技術創(chuàng)造虛擬的電子偶像,這種完全由技術操縱的偶像使電影能夠達到它需要一切戲劇效果,但是這失掉了藝術中的人情味??萍歼M步讓我們造出來的夢越來越逼真,在觀看話劇時,觀眾或許會意識到這只是戲劇,但是電影剪輯的天衣無縫甚至模糊了現實與真實的邊界,冰冷的機械讓電影成為了“真實的謊言”。
雖然電影失去了獨一無二的光韻,但是它以機械的手段實現了現實生活中非機械的一面,作為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的代表,電影是非常偉大的。
在機械復制時代,雖然電影與舞臺不可避免會產生對立,但是話劇會消失嗎?那可不一定,有人喜歡通過電影做夢,也有人喜歡通過話劇舞臺來區(qū)別現實和夢境。作為一門早于電影誕生的藝術,雖然話劇受到了電影技術的威脅,但是它仍在努力保有自己的地位,比如香港導演林奕華的作品《賈寶玉》已在內地巡演了100場,我不知道主角何韻詩在演了100遍賈寶玉后會不會崩潰,雖然話劇沒法像電影一樣在全國同時公映,但是現在話劇不知疲憊地演了再演,這100場不能叫做“復制”,但也是某種“重復”,或許也是受到了這個機械復制時代的影響吧?
我想,縱使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靈韻之光也不會消失,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再現,雖然它不再以古樸的光芒穿越人們精神的隧道,但是它會摸著時代的脈搏調節(jié)自己生命的節(jié)奏,在創(chuàng)新中保有自己的精神核心。比如話劇,縱使它不再站在影視戲劇的尖端,但是它的革新也能使它披上時尚與懷舊的外衣,在電影占領世界的時候,我們也不會遺忘話劇。
參考文獻:
[1] 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何志鈞,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從經典到當代[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