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孔孟所處的社會禮崩樂壞,孔孟看到了“世風不古,人心日下”的場面,他們開始為舊制度找出合理的治國思想,這也為孔孟的治國思想提供了時代背景??酌系臑檎酪浴叭省睘榛A,通過孟子的人性善的發(fā)展,使儒家學派的治國思想有理想化的一面,又具有世俗現(xiàn)實性的一面??鬃拥囊缘轮螄兔献右匀收卫韲以趯Ξ斀裰袊蜕鐣牡轮闻c法治有借鑒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孔子;孟子;為政以德;人性善;與民同樂
一、孔子與孟子治國思想的歷史前提
孔子與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鬃铀幍臅r代正是氏族社會解體時期,“王道衰微”使得在社會上起廣泛作用的道德自覺喪失,國家和社會非常迫切的需要新的治國思想來整合和協(xié)調不同國家和階級的矛盾。這樣,孔子的治國思想也就應運而生。根據(jù)文獻資料,我認為孔子的治國思想中的某些政治主張和政治抱負和那個時代和歷史條件分不開。
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寫到“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1],孟子的治國思想對這種舊制度的大端仍持擁護,同時也希望自己的治國思想得到施展和抱負。孟子所主張的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治國思想,雖然表面仍為“章由舊章”、“遵先王之法”,實際上已將“先王之法”理想化。
二、孔子的治國思想內容
孔子的治國思想在《論語》中廣泛的體現(xiàn)??鬃拥摹盀檎缘隆眱热葜饕钦蝹惱砘?、倫理政治化,以“人”、“仁”為主要的治國理念為基點,。要求統(tǒng)治者要“道之以德,齊之以刑”、“舉直錯諸枉”等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張的應用??鬃拥闹螄枷胫饕唧w在如何進德修業(yè)和為政,如何重新認識學習國家禮儀制度的沿革問題。孔子的治國思想內容是以下三點。
(一)取信于民的治國思想
在孔子的《論語》中提到統(tǒng)治者要取信于民,對人民有足夠的信任?!墩撜Z·顏淵》中提到子貢為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取信于民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他的治國思想中應該是基礎。所以我認為“民信”是孔子治國思想的首要。
(二)“為政以德”的治國思想
在《論語·為政》篇中寫到“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盵2]就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治國思想的概述。孔子還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對德治和法治作了區(qū)分??鬃诱J為統(tǒng)治者應該多施行德治,但也要以法治為輔??鬃拥闹螄枷胱⒅氐氖蔷尤宥皇切∪巳?。
(三)“政者,正也”的治國思想
孔子的治國思想中對統(tǒng)治者和從政者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出發(fā),提出“政者,正也”。在《論語·顏淵》中可以看到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3]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統(tǒng)治者自身做好,百姓才能效仿和服從當政者。從政者要“先之,勞之”的治國思想。[4]從政者在身居高位時要時時刻刻為百姓做事。這樣孔子的五種美德也就可以實現(xiàn),四種惡政也會避免出現(xiàn)。
三、孟子的治國思想內容
在孔子治國思想的基礎上,孟子將“仁政”向“王政”發(fā)展。孟軻的“仁政”思想是對孔子“為仁”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他是將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修養(yǎng)發(fā)展到治國平天下這一政治框架下來,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轉向建構理想社會的價值尺度。孟子的治國思想主要分為四部分。
(一)恢復井田制的治國思想
孟子認為井田制的分封可以讓人民有生存的生產(chǎn)資料。孟子將井田制視為“仁政”的基礎。孟子認為治理國家一定要輕徭薄賦,不要過重的收取百姓的稅收。
(二)以德服人的治國思想
孔子在治國思想中講“為政以德”,孟子一脈相承并在此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孟子反對法家、兵家征地和戰(zhàn)爭,使人民沒有穩(wěn)定的生活。在孟子看來需要以仁、禮為主。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先要讓統(tǒng)治者有仁德之心,這樣他能夠施仁政,其治國的方針才能夠實施,以達到以德服人的效果。
(三)善政不如善教的治國思想
孟子的治國思想來源與政治哲學,在他的治國思想中認為善政不如善教,好的教育可以引導人們本來存有善性的一面顯現(xiàn)出來。在《孟子·盡心上》中得以體現(xiàn)。孟子認為完善的仁政思想需要完善的教育去引導人民往人心本善的地方發(fā)展。
(四)統(tǒng)治者要與民同樂的治國思想
為政之道在孟子看來就是要與民同樂,深切的感受到百姓的樂與苦。仁德的君主通過教育的手段,施行仁政,最終目的就是達到與民同樂。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篇中闡述道人民安樂,國家才能安定。
四、孔孟治國思想的相同點
孔子孟子的治國思想是以“仁”為主,統(tǒng)治者要有仁德之心統(tǒng)治國家,要重視德政,又要重視禮治??鬃拥摹暗乐缘?,齊之以刑”的治國方略,讓百姓逐漸培養(yǎng)道德觀念和遵守社會秩序的自覺意識。孟子以“仁政”發(fā)展到“王政”,要求君主要有高尚、與民同樂的心,百姓群起效仿之,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效果。
孔子和孟子都反對君主和從政者橫征暴斂。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表達了對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的反感態(tài)度。同樣,在孟子的治國思想中也一樣,孟子要求統(tǒng)治者要把人民放在自己的前面。人民的要求統(tǒng)治者應該極力去實行,不能濫殺無辜的人,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儒家強調道德修養(yǎng),更強調統(tǒng)治者和從政者的道德修養(yǎng)。但是孔子和孟子的治國思想是理想化的,受小農社會經(jīng)濟的限制,具有烏托邦社會的理想化。
五、孔孟治國思想的不同點。
孔孟的治國思想雖然都是以“仁”為基礎,但是孔子是德治與法治齊用??鬃诱J為“道之以德,齊之以刑”,他的思想多從禮、仁這兩方面入手。孟子的治國思想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他認為人性是善的,通過教育的手段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本性。這樣統(tǒng)治者更能治理好國家。
在政治上,孔子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常嚴格。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等級是十分嚴格的。而孟子的治國思想中對君主和臣民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孟子在《孟子·盡心下》和《孟子·梁惠王下》講到“民貴君輕”的思想,君臣要與民同樂。這是對孔子思想的突破性發(fā)展。
孔子和孟子的治國思想雖然產(chǎn)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但他們的思想值得我們在今天這個出現(xiàn)諸多問題社會的人們深思、總結和借鑒。在《論語》和《孟子》書中可以看到某些治國思想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和提高人民幸福水平有借鑒和啟迪作用。在學習和研究孔孟治國之道時要避免走入小農空想虛無主義思想,又要避免不接受孔孟思想精華的部分。在今天的社會,我們學習儒學思想就是為了更好的借鑒前人的優(yōu)秀思想,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注釋:
[1]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M] 北京:中華書局. 2015:253
[2]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M] 北京:中華書局 2015:55
[3]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M] 北京:中華書局2015:130
[4]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M] 北京:中華書局2015:133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5.7
[2]周山:《中國學術思潮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19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2
[5]蘇輿:《春秋繁露義證 》中華書局. 2002
[6]陳戰(zhàn)國:《先秦儒學史》人民出版社,2012.
[7]傅佩榮:《傅佩榮細說孟子》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8]朱熹:《四書集注》鳳凰出版社2005
[9][清]劉寶楠 撰 高流水 [點校]:《論語正義》(上、下)中華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