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終結的感覺》是當代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布克獎獲獎作品。本文試用接受美學理論對該小說進行解讀,主要以姚斯的“期待視野”和伊瑟爾的“召喚結構”概念作為理論支撐,分析小說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旨在說明讀者必須通過隨時調整自己的期待視野,響應文本的召喚結構,才能填補空白,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構建。在讀者的積極參與下,文本完成了意義的構建,并且展示了其審美價值。
【關鍵詞】:《終結的感覺》;接受美學;期待視野;召喚結構
《終結的感覺》是當代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第十一部小說,自2011年出版以來以其富有哲思的內容廣受好評,并獲得布克獎?!督K結的感覺》是一本時間與記憶之書,通過主人公托尼一段跨越四十年的記憶,探索了時間,歷史,記憶的真實性等多個命題。本文將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fā),以姚斯的“期待視野”和伊瑟爾的“召喚結構”概念作為理論支撐,探討讀者在構建文本意義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1. 期待視野的顛覆
關于讀者的期待視野,姚斯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即便它以嶄新面目出現(xiàn),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絕對新的姿態(tài)展示自身。但是,它可以通過預告、公開的或隱蔽的信號、熟悉的特點或隱蔽的暗示,預先為讀者提示一種特殊的接受。它喚醒以往閱讀的記憶,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情感態(tài)度中”(姚斯 23)。故事一開端,主人公托尼就重點描述了他的一位朋友,艾德里安。在托尼看來,艾德里安是他們幾個朋友之中的哲學家,聰明,冷靜。托尼回憶了高中一次歷史課堂,艾德里安與老師探討關于歷史定義的熱烈場面。讀者通過托尼的描述,形成了對艾德里安這一人物的期待視野。當讀者得知艾德里安自殺身亡時,理所當然的認可托尼的說辭:“一等自殺”(郭國良 140),因為在讀者的期待中,艾德里安具有哲學家般冷靜的頭腦,因此他選擇自殺一定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在小說第二部分,退休后的托尼收到了維羅妮卡母親贈予的遺產,并得知她保留有一本艾德里安生前的日記。這一事實使維羅妮卡母親這一人物與艾德里安的死產生關聯(lián)。托尼聯(lián)系到前女友維羅妮卡,并發(fā)現(xiàn)艾德里安日記中一串奇怪的代碼,更是使讀者察覺艾德里安的自殺原因沒有那么單純。直到托尼看見了一個長相酷似艾德里安的男孩和維羅妮卡走在一起,他便猜測當初是因為維羅妮卡未婚先孕,艾德里安無法承受壓力才選擇自殺。這一假設顛覆了最初托尼認為的“一等自殺”,也使得讀者的期待視野得以調整,對艾德里安這一人物重新進行審視,并期待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托尼這一假設得到驗證。如果接下來托尼的假設終被證實,讀者的期待視野將會得到滿足,然而,故事并沒有落入俗套。在小說的末尾,托尼與別人閑聊時得知,男孩母親并不是艾德里安生前的女友維羅妮卡,而是維羅妮卡的母親。至此,讀者的期待視野徹底被顛覆。艾德里安的形象不再是具有冷靜頭腦的哲學家,而僅僅是一個懦夫。他與維羅妮卡的母親相戀,卻因為其懷孕選擇用自殺的方式逃避責任。讀者對這一事實真相錯愕發(fā)愣,先前所有的期待視野和閱讀體驗在這一刻被推翻。于是,讀者會重新回顧整個故事,力求找出文本中暗含這一結局可能性的每一條線索,對各個細節(jié)重新審查,進一步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罢窃谶@種懷疑、探詢、驚訝、贊同的思想過程中, 讀者才徹底的推翻了前文中所有的閱讀期待, 達到新的審美體驗”(曹慧慧 80)。通過不斷深化的審美體驗,以及期待視野的不斷調整,讀者獲得了對這部作品較深的領悟,得到心靈的滿足。
2. 召喚結構的生成
接受美學流派的重要理論家伊塞爾指出,作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會給予作品意義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空白,這些不確定性和空白構成召喚結構,邀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這些不確定和空白進行填補。在《終結的感覺》中,讀者在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上都能感受到這種召喚力。在小說的第二部分,當托尼與久未見面的維羅妮卡聯(lián)系,試圖詢問維羅妮卡有關過去的事情時,維羅妮卡一再對托尼說,“你還是不明白。你從來就沒明白過,以后也永遠不會明白”(郭國良 186)。這句話中的幾個“不明白”給讀者留下了未定點。維羅妮卡為什么要反復強調托尼不明白?托尼不明白的是什么?讀者從一系列推理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小說的美學價值得以體現(xiàn)。除了語言層,“意象層和意蘊層是文本的召喚性體現(xiàn)的最集中的地方。因為意象的形成與閱讀者的心理想象和審美經驗有關”(董廣 40)。小說伊始,作者描述了托尼記憶中的六個片段,提到了兩條河流。“一條河莫名地逆流而上,奔涌躍騰,在六束追逐的手電筒光線照射下波光粼粼;另一條河,寬闊而灰暗,一陣狂風攪亂了水面,掩蓋了河的流向”(郭國良 3)。在小說結尾,這一場面再次出現(xiàn),凸顯出河流這一意象的分量。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讀者明白第一條河指的是托尼曾和朋友一起去觀潮的賽文河,但另一條“寬闊而灰暗的河”并沒有明確的指代,留給讀者對其加以揣摩,因而也出現(xiàn)了多種解釋。河流可以喻托托尼的意識之流,“狂風攪亂了水面”代表托尼意識中逃避責任、躲避傷害的想法。河流也可以指代艾德里安的情感世界。表面上他理智冷靜,但面臨愛情這“一陣狂風”時無法不泛起漣漪,被情感沖昏了頭腦,因此走上自殺之路。河流這一意義的不確定性吸引讀者積極參與到文本意義的構建中,探索文本背后潛藏的內涵。在意蘊層面,整部小說以艾德里安的自殺為線索,探索了記憶及歷史的真實性問題。艾德里安自殺的真正原因已無從考證,托尼只能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以及日記這樣的歷史記錄試圖找出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了記憶的不可靠性與記錄的不充分,同時也引發(fā)了讀者關于小說主題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歷史?當我們缺乏客觀的歷史材料,個人記憶又總是有所偏袒,歷史能否保持客觀真實?小說結尾,托尼看似給出了一個最靠近歷史真相的回答,艾德里安與其女友維羅妮卡的母親產生感情,使其懷孕,因承擔不了責任而選擇自殺。但究竟這一回答是不是客觀歷史,作者仍是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空間,用“浩大的動蕩不安”(郭國良 193)結束了全文。盡管讀者已讀完小說,卻仍感到意猶未盡,不由自主地思考歷史的真實性這一命題,對小說的理解也會更為透徹,這就是文本生成的召喚結構所帶來的魅力。
3.結語
《終結的感覺》只有短短150頁,但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使得這本小說顯得十分厚重。作者巴恩斯匠心獨運,通過打破讀者的期待視野,并在語言、意象、和意蘊三個層面為讀者設置種種懸念和疑惑,為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思維空間。小說的結尾并沒有一一回答讀者閱讀中的疑問,從而促使讀者重讀小說,對各個細節(jié)進行審查,尋找可能遺漏的線索,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建。讀者通過層層深入的解讀,不僅可以豐富文本意義,也能充分體會到小說的藝術魅力,產生新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曹慧慧. \"玫瑰花\"的召喚——從接受美學視角淺析《獻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 2010, 27(5):77-81.
[2]董廣. 召喚結構:陌生化美學的新途徑[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31(4):118-120.
[3]姚斯.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4]朱利安·巴恩斯. 終結的感覺[M]. 郭國良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