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拯因其廉潔自守、鐵面無私而受到老百姓的崇敬,其人其事亦經(jīng)過文學的夸張敷演而頗具神奇色彩。本文從包拯的不同稱謂、生活環(huán)境以及形象氣質來分析其形象中蘊含著的民俗意象原型,從多角度理解包拯這一形象。
【關鍵詞】:包拯;稱謂;生活環(huán)境;形象氣質
“原型”最早存在于神話之中,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發(fā)掘神話的深層內涵,總結出神話中那些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意象來源于人們的民族記憶和原始經(jīng)驗的集體無意識?!耙庀蟆痹臼怯脕碛涗浱斓厝f物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后被哲學、文學等運用,是藝術家經(jīng)過對生活素材的情感醞釀以后而形成的意與象渾然一體的復合體。民俗事項經(jīng)過民眾長期的生活實踐,滲透了民眾最真摯的情感,也可以成為一種意象,即“民俗意象”。而流行于民眾中的民俗意象從生活本身出發(fā),得到民眾最廣泛的認同,最能反映民眾的價值取向,也最易成為一種思維原型為作家所借鑒?!懊袼滓庀笤汀苯?jīng)過代代傳承,它所代表的民俗觀念逐漸被固定下來,“在既定的語境和場景中,大量被抑制和遺忘的心理素材,被重新釋放和追憶,并作為可以交際傳播的已知聯(lián)想物,出現(xiàn)在有特定民俗文化背景人們的聯(lián)想中,成為形象中內在的象征符號和深層的底蘊?!盵1]
對于小說或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民俗意象原型可以滲透在人物的不同稱謂中,也可以滲透在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還可以滲透在人物的形象氣質中。
一、包拯不同稱謂中民俗意象原型的構建
包拯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的人物,字希仁,因廉潔公正而聞名于世。包拯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破過許多離奇大案,深受老百姓愛戴。后經(jīng)文人小說、戲劇不斷敷演夸張,包拯的形象日益神圣,在民眾中的影響也愈加廣泛,更被人們冠以各種稱號,如“包文正”、“包黑子”和“包青天”。這些稱謂基本都是傳說,很難進行考證,從對包拯的稱謂中,我們可以看出百姓對這位父母官的感情偏向。
先說文人創(chuàng)作的“包文正”,其實是對包拯的一種褒獎。《三俠五義》第三回寫到:“寧老先生給包公起了個官名。一個‘拯’字,取意將來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取其‘文’與‘正’,豈不是‘政’字么,言其將來理國政,必為治世良臣之意?!毙≌f把包拯的字改為“文正”明顯是出于對他的贊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文正”本是當時名相范仲淹的謚號,由于對包拯的無限景仰,人們便將范仲淹的謚號作為包拯的字,以達到名臣相帶的效果,提高了包拯的知名度。無論包拯的字是怎么來的,“文”與“正”都是中華民族歷來高尚形象的代表詞,是百姓對為民請命的父母官的敬愛之情的表達。
再說“包黑子”,其實歷史上的包拯的膚色與常人并無大異,根本不像小說戲劇中塑造的面如黑炭那般。他之所以被稱為“包黑子”,與我們傳統(tǒng)觀念里將黑色認為是剛正無畏的象征,代表著威嚴正直、鐵面無私,而鐵恰巧多呈黑色,人們將對色彩的感知融入到人物精神當中,正好與包拯的精神內涵相吻合。在小說《三俠五義》第二回里,包拯出生時膚色便呈黑色,七歲時“起名就叫黑子”,后來又改名“黑三”,因此“包黑子”的稱號便在民間廣為流傳。無論是文人創(chuàng)作,還是民間流傳,黑色的莊重意象是早已在百姓的觀念當中被固定,“包黑子”無疑是這種意象的表現(xiàn)形式。
包拯被冠以“青天”的稱號,則是因為他清廉正直、辦事公道。人們對上天的崇拜早已有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青天代表的是朗朗乾坤,可以明察秋毫。包拯在處理案件時,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鐵面無私,無愧于“青天”的稱號??梢哉f,包拯是“青天”文化的集大成者。百姓將他們最崇敬的父母官稱為“青天”,源于他們內心對天地的崇拜,以“青天”喻“清官”,也是人們原始崇拜意象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二、包拯生活環(huán)境中的民俗意象原型構建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包拯的團隊當中,公孫策與展昭一文一武為其左膀右臂。公孫策不僅是個師爺,也是包拯最忠實的傾聽者,總能給包拯提出最中肯的建議,幫助包拯整理思路、分析案情。而展昭則是個盡職盡責的帶刀護衛(wèi),阻止邪惡勢力對包拯的人身加害,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偵探。在角色搭配上,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的作用稍微小了些,但如果沒有他們四人手持水火棍分立庭堂,案堂的威儀必然遜色不少。另一方面,他們也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當包拯拍響驚堂木做出死刑宣判時,他們便請出御賜的鍘刀鍘犯人?!拔迨蟆便@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是后來才加入到包拯的團隊中,卻也是包拯不可或缺的得力部下。
在包拯的團隊當中,除了公孫策是文將外,其余皆屬武將,并且武將們的名字或別稱都與動物相關,如展昭被封為“御貓”,張龍、趙虎、馬漢其人其名都與動物直接關聯(lián),王朝的名字看似與動物毫無瓜葛,但其實不然,《周禮·地官·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可見,王朝的名字與動物也緊密牽連,而“五鼠”的稱號更赤裸裸地將動物名稱冠于姓名之前。包拯的御賜鍘刀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上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中鍘貪官污吏、禍國奸臣,下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包拯被一群“動物”圍著,成為他們的領導者,可謂是“百獸之王”,甚至連當朝的仁宗皇帝也對他禮讓三分。其實,人們把自己與某種動物聯(lián)系起來,已突顯了對該動物的敬畏,反映出原始先民的動物崇拜心理,而作為“百獸之王”的包拯更是得到了最高禮遇,其形象也熠熠生輝。
三、包拯形象氣質中的清官意象原型構建
“清官”多為下對上之稱,即百姓作為被統(tǒng)治者對統(tǒng)治者的稱呼,所以百姓是判定清官的最有力的裁判。包拯為百姓所崇敬,除了他鐵面無私,為民請命之外,還因為他符合百姓心中對“清官”的所有憧憬。后人不惜通過虛構來放大偉人的光環(huán),大量歌頌吹捧之作更將包拯推上了神壇,最終使包拯成為“清官樣板”。
包拯的清官形象首先體現(xiàn)在他明察善斷、清廉立身。包拯29歲考中進士,但因父母年邁而停留在家照顧父母長達10年,直到雙親去世在父老屢次勸勉下才赴任。出仕伊始,便發(fā)生了奠定包拯美名的“牛舌案”。包拯一生儉樸,雖貴為高官,但他衣食住行都和平民一樣。包拯還將清廉作為遺訓留給后世子孫:“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
包拯不避權貴、犯顏直諫的事跡也很突出。他反對宋仁宗任人唯親,迫使張貴妃伯父辭去要職。他總共彈劾過60多位中高級違反制度的官吏,因此人送綽號“包彈”。除此之外,包拯的政績也斐然。包拯一生中先后在中央或地方當過幾任掌管財政賦稅的官,在任上也做了許多保護百姓利益的事。如報奏朝廷免除秦隴百姓的大部分雜稅,建議朝廷將牧馬場地放給百姓耕作,免除百姓“鹽役”之苦等。
分析可知,包拯確實符合“清官代言人”的條件,他為官清廉、敢于直諫,不避權貴,關心民間疾苦,還做了不少使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好事。
包拯形象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意象原型,關于包拯形象的小說戲劇創(chuàng)作本身就深受民間文化的滋養(yǎng),創(chuàng)作者有意或無意地把從民俗文化中吸取的養(yǎng)分融匯到作品中來,這一點在包拯形象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他是在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土壤里成長起來的,深受民間文化的熏陶,所有的這一切都使得包拯的形象更為光彩照人。
注釋:
[1]陳勤建.文藝民俗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第278 頁.
參考文獻:
[01]陳勤建.文藝民俗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02]段寶林.包公崇拜的人類學思考[J].民族藝術,2001,(2):21-26.
[03]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04][清]石玉昆.三俠五義[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
[0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