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棲(張謇研究中心,江蘇南通,226000)
?
張謇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張廷棲
(張謇研究中心,江蘇南通,226000)
1913年3月31日張謇為政事致袁世凱函
百年前,袁世凱復辟帝制,建立中華帝國,自名洪憲皇帝,遭到全國各種政治勢力的一致反對,僅當了83天皇帝,不久就一命嗚呼了。在反專制、反復辟的歷史潮流中,張謇扮演了什么樣的政治角色?曾有人認為他是袁世凱的幫兇,筆者覺得這種認識太偏頗了,僅表面看到張謇一度支持袁世凱,并在民國北京政府中擔任農商總長兼水利局總裁。如果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對張謇加以歷史的具體分析,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張謇對袁世凱有一個由支持到反對的再認識過程。
張謇對袁世凱為人勢利、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的人品是有認識的,所以于1883年,同三兄張詧等人給袁世凱寫了絕交信,斷交了28年之久。但對袁世凱政治品質尚沒有足夠的認識。1911年6月,張謇為立憲事宜與雷奮赴京途中,路過河南彰德時,下車前往洹上村,拜訪了當時被清王朝貶職在老家的袁世凱,單獨會見了他。兩人從下午5時至12時,作7個小時的長時間深談,其間袁世凱投其所好,以兩面三刀的政治手腕騙取張謇的信任,解除了兩人之間的隔膜,恢復了交往。張謇為此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北上過彰德,訪袁世凱于洹上村,議論視二十八年前大進。論治淮曰:“不自治,人將以是為我罪?!庇衷唬骸按说仁聡覒?,不論有利無利,人民能安業(yè),即國家之利。”[1]可能就是袁的這些花言巧語打動了懷有滿腔愛國之情的張謇,誤以為找到了知音。張謇從北京返回南通時,又去天津參觀,見到袁世凱在天津任直隸總督時的近代化建設成就,給作為實業(yè)家、教育家的張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他日后擁袁的思想基礎。
辛亥革命期間的張謇政治傾向由君主立憲轉向民主共和。作為實業(yè)家、教育家,力求安定、停止戰(zhàn)亂,希望出現(xiàn)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以便實現(xiàn)他救亡圖存、強國富民的夢想。南北議和階段,張謇出于以上原因而支持袁世凱來穩(wěn)定時局,但并非出于袁的人品。張謇一生交往十分廣泛,袁世凱是張謇唯一曾絕交的對象,就是因為袁的人品。
張謇支持袁世凱穩(wěn)定全國局勢是當時社會的共識,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也這樣認為。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在辭職咨文中稱:“此次清帝退位,南北統(tǒng)一,袁君之力實多。其發(fā)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笔悄昵铮瑢O中山應邀前往北京會晤袁世凱,他返回上海后的一次講話中又提到袁世凱,認為“欲治民國,非具有新思想舊經驗舊手段者不可,而袁總統(tǒng)足之?!庇捎谝陨瞎沧R,張謇對袁世凱懷著熱切的厚望,相互之間有密碼熱線往來,僅1911年11月至1912年一年多的時間,往返函電達23次之多。除了作為兩淮鹽政總理的張謇的有關請示之外,主要內容是向袁世凱通報南方政治動態(tài),為其出媒劃策,甚至建議救助災民,以便收買民心等等。
1912年2月27日袁世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tǒng)以后,張謇認為將有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出現(xiàn),自己的事業(yè)有一個安定的發(fā)展空間。張謇樂觀地說:“政治能趨于軌道,則百事可為”[2]。這種奢望促使他雄心勃勃地準備大干一番事業(yè)。以至袁世凱曾邀請他出面組閣,他都力辭而推薦熊希齡,由熊希齡組建一流內閣。從此至1913年間,張謇忽略了對袁世凱早已認識的人品和德性的警惕,輕信袁世凱的甜言蜜語,與他打得火熱。1912年9月9日至10月8日張謇在京一個月,謁見袁世凱就有6次之多,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向袁建言獻策。在1912年,張謇僅為了鹽務改革,接二連三地向袁世凱呈交了一系列有關鹽政改革的上書:《為統(tǒng)一兩淮鹽務致大總統(tǒng)電》《改革全國鹽政計劃書》以及《改革全國鹽法意見書》等等,以爭取袁世凱支持自己進行鹽政改革。
1913年,袁世凱通過熊希齡一再邀請張謇出山,赴京入閣,就任農商總長。張謇經一再推辭后,無法再推辭了,抱著宏圖理想,打算利用職務干出一番事業(yè)來。1913年10月張謇到任,11月4日袁世凱就解散國民黨,使國會中170余名國民黨黨員失去了議員的資格,造成國會失去了法定的人數(shù),無法開會。國會是張謇曾經為之而發(fā)動過三次請愿活動的追求,民國以后好不容易有了國會,他是十分看重的,而如今國會又癱瘓,可想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張謇與梁啟超商議后,為保存國會,11月7日兩人共同謁見袁總統(tǒng),提出為“維護國會”,建議總統(tǒng)府電令各省立即報送候補議員名單入京,以便補足開會法定人數(shù),履行國會職責。然而規(guī)勸無用,無奈之下的張謇靜觀事態(tài)的發(fā)展。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使用武力威脅,發(fā)表強硬聲明,正式宣布解散國會。當張謇聽到以解散國會、改總統(tǒng)制為帝制復活前奏的傳聞時,于1914年1月23日致函袁世凱,要他公開表態(tài),“當明白宣布以釋群疑”[3]。然而袁世凱反其道而行之,事隔不久又下令地方議會一律停止,后又逼迫內閣總理熊希齡辭職。張謇到職不到4個月,發(fā)生了這一系列的政治事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建議、規(guī)勸等都無濟于事時,張謇對袁世凱完全失望了,他要在京大干一番事業(yè)的理想破滅了。1914年7月,張謇以“勘視”淮災為名請假南歸,離開京城。
張謇就任農商總長時明確表態(tài):此次任職,不為當官,只為做事。觀現(xiàn)狀既然無法如愿,張謇便于1914 年11月正式提出辭去農商總長之職。第一次辭職未獲批準。1915年春,袁世凱急于實現(xiàn)帝制,不惜與日本做政治交易,竟然商談“二十一條”。張謇聞之,憤而決裂,于3月3日再次具呈辭職,并請假再次南歸。4月24日,張謇見未對辭呈回答,又致電袁世凱:“請假出都,倏已逾月……呈請續(xù)假一月”,同時又一次提出辭職:“并懇免去部職,以專水利,務希俯鑒微忱,賜予批準”[4]。袁世凱已見張謇對他的態(tài)度,有感對聯(lián)日外交的阻礙,立即批準辭職,于4月27日頒第1014號大總統(tǒng)令,特任周自齊為農商總長。從此張謇與袁世凱政府徹底脫離了關系。
袁世凱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加快了復辟帝制的步伐。8月授意其親信楊度出面,拉攏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所謂“六君子”,在北京石駙馬大街發(fā)起組建籌安會,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制造輿論。為了網羅名士,也動員張謇加入。張謇不屑一顧,斷然拒絕。1915 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了所謂的民眾勸進書,宣布登基,自稱洪憲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后,被迫取消帝制與洪憲年號,恢復民國,僅當了83天短命皇帝?;謴涂偨y(tǒng)制后的袁世凱企圖再拉張謇組閣。張謇于1916年5月致函袁世凱,明確指出:“此時如組內閣,……實違《約法》,各方決難承認?!辈⒁s快下臺:“立頒一申令辭職,坦然示天下以誠……若再遷延,必更禍己禍國”[5]。張謇的回答,給他重重的當頭一棒。6月6日,袁世凱因患尿毒癥一命嗚呼。這就是復辟專制獨裁的下場!
張謇進入袁世凱的政府近兩年,由與袁世凱合作開始,與其再次決裂而告終。張謇在北京政府任職這兩年,實際上也是反對袁世凱專制、復辟帝制的兩年。張謇是位非暴力主義者,他不主張使用暴力,所以他以溫和的規(guī)勸、抵制、反對,直至施加輿論壓力作為斗爭的方式。張謇潔身自好,他從立憲轉向共和,對民主政治制度是接受的,不僅反對清王朝封建專制制度,也反對袁世凱稱帝。
注釋
[1]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八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027頁。
[2]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四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260頁。
[3][4][5]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二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432、526、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