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苑廣闊
“眾籌炒房”還是悠著點好
文丨苑廣闊
苑廣闊,知名時評人,2014年光明網“全國十佳評論員”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的房價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盡管現在市場上“眾籌炒房”的種類很多,但是在操作方式上大同小異。把“眾籌炒房”和結構性改革相結合,似乎也給了“眾籌炒房”以理論上的更大正當性。但從風險性上來說,“眾籌炒房”值得擔憂。
面對瘋狂的樓市,一些資金實力不夠或者由于限購無法購房的人也想從不斷上漲的房價中分一杯羹,眾籌買房應運而生。傳統的眾籌買房,一般是幾個朋友和熟人湊錢一起買房,升值后賣出,獲得收益。但隨著互聯網平臺興起,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宣稱,千元即可起投,收益高達30%以上。
最近一段時間,國內的房價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國內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進入“去庫存時代”,房價表現低迷,甚至出現了下跌,但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房價卻是高歌猛進,一路上漲,各種圍繞買房賣房所帶來的財富傳奇也在網絡上頻頻出現、流傳,讓人眼熱心跳。但在以前,炒房似乎只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畢竟所需資金太大,不是一般人能夠參與的,而隨著網絡的興起,炒房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甚至宣稱,參與他們的“眾籌炒房”,千元即可起投,收益高達30%以上,一時之間,“眾籌炒房”風起云涌。
盡管現在市場上“眾籌炒房”的種類很多,有的是網友在微信自行發(fā)起的,有的是由互聯網金融平臺發(fā)起的,但是在操作方式上大同小異,那就是大家把錢集中起來買房,等房價上漲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賣掉房子,上漲的房價部分就是炒房的利潤,參與眾籌者按照當時所參與的眾籌資金比例來分配利潤。如果房價下跌,則共同承擔損失。表面看上去,“眾籌炒房”的興起大大降低了炒房的參與門檻,讓普通人、工薪族也有機會參與一線城市房價又一輪上漲所帶來的財富盛宴,但是這樣的炒房模式是否真的穩(wěn)賺不賠,卻是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資產管理公司,把“眾籌炒房”和結構性改革相結合,似乎也給了“眾籌炒房”以理論上的更大正當性。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f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但是“眾籌炒房”卻既沒有提高供給的質量,也談不上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它從本質上來說是建立在投機心理之上,只不過把投機的人群從少數人擴大到了更多人而已。
從風險性上來說,“眾籌炒房”也值得擔憂。尤其是對于那些利用微信、論壇等平臺自行發(fā)起的“眾籌炒房”,其實是建立在朋友、熟人之間互相信任的基礎之上的,但是隨著眾籌的資金越來越多,這樣的信任能否經受得住金錢的誘惑,實在不好說,一旦出現有人攜款跑路的情況,參與眾籌者將血本無歸。而且,即便房價上漲,上漲到什么程度才賣房套現,在幾十人,幾百人參與的情況下,也往往各執(zhí)一詞,難以達成一個統一的意見。與此同時,最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的飆升已經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屢屢傳出代表委員建議政府對新一輪房價上漲給予調控的信息。
這意味著,政府不太可能坐視一線城市的房價一直像現在這樣漲下去,尤其是推動房價上漲的并不是百姓的剛需而是各種投機熱錢、游資的情況下。這無疑就大大加大了房價下跌的風險,而類似的教訓,在前幾年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多次出現了,并非是什么稀奇事,甚至于以炒房聞名全國的“溫州炒房團”,這次也變得格外謹慎,表示并沒有參與這一輪的炒房,連“專業(yè)選手”都如此謹慎,那么普通網友作為“業(yè)余選手”,想從房價上漲中分得一杯羹,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