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 婷 本刊記者 楊 韜
習水:“第一書記”奔走鄉(xiāng)間
文丨吳 婷 本刊記者 楊 韜
馬臨工業(yè)園區(qū)的五一村從過去的“后進村”轉變成現(xiàn)在的“后勁村”。
大婁山深壑間的習水縣,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樞紐地帶,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甚好,卻因種種原因,經濟發(fā)展的條件和態(tài)勢并不起眼。截至2014年底,習水縣還有3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27個貧困村、11.95萬貧困人口,是全省脫貧攻堅壓力最大、任務最重之一。脫貧攻堅戰(zhàn)鼓響起之際,如何讓貧困村跟上經濟發(fā)展步伐,改變落后面貌?如何讓農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
2015年以來,習水縣堅持黨群部門干部進弱村、經濟部門干部進窮村、政法部門干部進亂村、農業(yè)部門干部進產業(yè)村、科技部門干部進專業(yè)村的工作要求,精準選派市、縣、鄉(xiāng)三級駐村干部1254名、127名“第一書記”到最貧困的村莊去,到扶貧攻堅第一線任村黨組織書記。他們奔赴田間地頭,走進農家小院、與群眾同坐在一條長凳上,問計問需于民。在增進與群眾間的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的同時,也在脫貧一線磨煉意志,錘煉作風、增長才干。
“今年的低保我不要了,把名額讓給那些比我更困難的人嘛……”村民李大祥,過去每年低保民主評議會,一哭二鬧爭低保名額的折騰勁兒,沒少讓村干部頭疼,是個“響當當”的角兒。李大祥的改變,讓村民們目瞪口呆,卻在“第一書記”陳鈞的意料之中。
“扶貧工作中,最怕的就是貧困群眾以窮為榮,舉著貧窮的牌子等靠要”。陳鈞是習水縣組織部的一名組工干部,2015年被選派到雙龍鄉(xiāng)羊坪村任“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入組入戶向群眾宣傳、講解精準脫貧的相關政策,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的貧困思想。
“今年村里開展農民夜?;顒?,為我們培訓種養(yǎng)殖技術,不用擔心技術方面的問題?!背陶l(xiāng)石門村村民何進,是當?shù)乩苯贩N植大戶,因為有技術支持,他今年打算再流轉周邊土地50畝,“進軍”無公害草莓種植。
寨壩鎮(zhèn)合心村“第一書記”黃明華說:“思想扶貧要靠‘換腦’、‘借腦’、‘育腦’來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樹立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p>
如今,“要拔窮根先脫窮志”在習水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2015年起,全縣駐村干部、“第一書記”深入各貧困村、貧困家庭進行思想扶貧,共召開座談會1550次、組織舉辦農民夜校32次、走訪困難群眾105674人,印發(fā)政策宣傳資料20000余份,征求建議意見6000余條。
思想扶貧脫窮志,成為習水破解精準脫貧的“第一步先手棋”。
縣組工干部深入寨壩鎮(zhèn)桂園村貧困戶家中開展精準識別工作
8個月前,桑木鎮(zhèn)大山村的通村通組公路還沒硬化,村里的物產運不出去,賣頭豬還需木板車轉三輪車再轉貨車,幾經周折,賣豬的價格折損不少。村中手頭稍微富裕點的村民想修房子,也因為買材料的運輸成本太高而放棄。
基層設施難,成了制約大山村脫貧的瓶頸。
“缺什么補什么,先把基礎設施這塊短板補上,修一條通往大山外面的路,通往村民心里的路……”茅臺集團干部、大山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王利通過與“老東家”茅臺集團對接,爭取到50萬元資金幫助大山村改善基礎設施,分三期硬化10000米連戶路、通過援建的形式發(fā)動農戶修建小康路4條、組織修建垃圾池10個,修建文化廣場一處……
“一個人能量再大,沒有村民和原單位的理解支持,也是‘廢’的?!蓖趵麤]有因為給群眾辦了一點事而邀功。
“一人駐村、全員幫扶”的扶貧模式,是習水縣“真扶貧,扶真貧”落到實處的又一個秘訣。
“我以為駐村干部無非擺擺樣子,走走過場。沒想到他們還真彎下腰每天和村民在一起,想的也盡是村民期盼的大事?!贝迕耜愘F華說,駐村干部真駐、真幫、真干,家門口新硬化的連戶路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jù)統(tǒng)計,2015年以來,全縣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在脫貧一線幫助謀思路出點子6831條,制定駐村幫扶規(guī)劃240個,培訓黨員、干部、群眾22084人次,協(xié)調項目327個,協(xié)調解決資金2641萬元,協(xié)調解決涉及交通、水利、農業(yè)發(fā)展、群眾困難等困難問題1569個,辦實事好事11250件,化解矛盾糾紛720起。
人,是脫貧攻堅的第一要素。
中央、省、市、縣的脫貧政策如何在貧困村落地生根?脫貧致富的扶貧項目靠誰去跑?習水縣的辦法之一是建強第一書記隊伍,通過自愿報名、單位推薦、組織選派相結合的方式,從縣直機關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后備干部、優(yōu)秀年輕干部中精選、優(yōu)選一批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到村工作,實現(xiàn)每村全脫產駐村國家干部2人以上。
“與群眾、與基層干部一同工作生活,和群眾一起在風雨中摸爬滾打,去掉了官氣,接上了地氣。”寨壩鎮(zhèn)合心村“第一書記”黃明華一番話讓筆者觸動,“我是依靠群眾的口碑提拔、成長起來的……”
“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好馬是跑出來的。”習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安家興在全縣駐村干部工作會上的講話,真實地反映了習水縣鮮明的用人導向。
為激活駐村干部的工作熱情,習水縣建立了優(yōu)先使用駐村干部的用人導向機制,將駐村干部的考核情況記入干部工作實績檔案,作為年度考核、評先選優(yōu)、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jù)。對于在駐村期間表現(xiàn)突出、群眾公認的,予以表彰獎勵,符合條件的優(yōu)先提拔使用。
“只要組織同意,我今年還想繼續(xù)為村里的群眾,把產業(yè)再搞大點,讓全體村民提前實現(xiàn)小康,走在全縣前列?!蓖矜?zhèn)茶埡村“第一書記”任學波主動向組織申請繼續(xù)駐村,他說:“實實在在工作、實實在在交心不僅讓村里的群眾有獲得感,自己也從駐村工作中找到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p>
正面向上激勵之余,習水縣對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顯的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嚴格執(zhí)行“一次通報、兩次約談、三次問責”的問責機制。2015年,開展談心談話11人次,通報批評33人次,約談主要領導1人,約談單位分管領導24人,調整脫貧成效不明顯的“第一書記”27人,及時剎住了駐村工作中的不正之風和不實之風。
可以看到,在脫貧一線考察識別干部,以脫貧實績論英雄,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zhàn)場大顯身手,成為習水選拔任用干部的新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