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波
在“媽媽圈”里看到兩封信在瘋傳,分別是一個死刑犯和一位CEO寫給母親的信。
在信中,對比了相同事件中兩位母親不同的做法以及帶給孩子不同的感受。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孩子3歲時摔倒在地,死刑犯的母親咒罵石頭,安慰孩子說都是石頭的錯,CEO的母親則在孩子屁股上打了兩巴掌,說下次再摔倒再打四巴掌,要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魯莽行為負責。
死刑犯母親的做法在老一輩父母身上特別常見,孩子出現失誤或者錯誤,不讓孩子反省,不去找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告訴孩子找借口,抱怨他人,轉嫁責任,這種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但CEO母親的做法我也不敢茍同,一個3歲的孩子連摔倒的失誤都不允許存在,他還是孩子嗎?吾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吾亦非生而行之者,孰能無錯?不知道摔倒的疼痛,他又怎么會學會避免摔倒?不知道避免摔倒,他又怎么會走得更穩(wěn)跑得更快?連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都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卞e誤并不可怕,不讓犯錯的思維和做法才可怕。
去年9月份,孩子上初一。在我眼中簡單無比的四則混合運算在她筆下卻錯誤頻頻,每天看她的作業(yè)是一種煎熬,滿目紅叉叉,指責她聽課不認真,做作業(yè)不專注,懲罰她做更多的題。然而女兒犯錯的狀況并沒有改觀。有一天,當我把這種狀態(tài)講述給一位數學老師時,她卻說錯誤是正常的,批評我太急躁了,也影響了孩子的情緒,越緊張,越容易出錯,越不知道如何避免,不如一起分析錯題,做成錯題集,隔幾天再鞏固一下。按照老師的方法,我以前以自己的經驗和思維要求孩子,認為錯誤是不可饒恕的,現在,我讓孩子自己總結鞏固,最終她在這個知識點上出現的錯題越來越少。
據說民國大師顧頡剛原本說話正常,但他讀私塾的時候,老師要求背誦《詩經》,背不出來就要挨打,背錯了也要挨打,他又驚又嚇,從此落下病根,說話總結結巴巴。
可見粗暴的指責、懲罰與禁止并不能避免錯誤的產生,也難以有良性的效果。虎媽狼爸們把孩子不當孩子的教育方式也許能成就少數孩子,但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卻是沉重的。面對孩子的錯誤,既來之,則安之,則教之,則改之,順其自然地對待。有一本文摘里說過這樣一段話:讓他做事,讓他在做事中明白責任;讓他受苦,讓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讓他失敗,讓他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讓他流淚,讓他在流淚中體會淚水鑄造的堅強;甚至可以讓他受傷,讓他學會體悟舔舐著傷口匍匐前行的偉大與悲壯。
愛,說到底是引導和造就,而不是禁止孩子犯錯,剝奪孩子正常成長的機會。所以孩子摔倒以后,應該有這樣一位母親,她說:“摔倒沒關系,媽媽以前學走路也摔倒過很多次,為什么會跌倒?是沒看見前面的石頭被絆倒了,還是看見了不小心踩偏了?回去,再走一遍,媽媽相信你會做得更好?!焙⒆訒谀赣H溫柔的期待里從跌倒處再走一遍,他會小心翼翼地避開石頭,他會有莫大的自我認同感,他會快樂欣喜,充滿自信,因為失誤并不可怕,錯誤的事情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