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源
我從小對螳螂就特別著迷。我想可能是因為曾在黑貓警長的主題音樂下看過螳螂吃掉丈夫而被捕的案子,讓我對這種小昆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后來我才知道,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其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它為“禱告蟲”。除了極地外,螳螂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qū)的種類最為豐富。
只是,不要因螳螂被譽為“禱告蟲”,又有著一對油亮的鉗子和細長腿,便認為它是一種溫和的昆蟲。實際上,它們生性殘暴好斗,缺食時常有大吞小或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會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常見于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它有保護色,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相似。依靠擬態(tài),螳螂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fā)覺。有的還能借擬態(tài)捕食多種害蟲。螳螂的動作靈敏,捕食時間僅為0.01秒。它只吃活蟲,常常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獵物。受驚時,它也會把翅膀振得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
螳螂的生命力頑強,堪稱“小強第二”,其壽命一般一年一代。一只螳螂的壽命一般為6~8個月,即使沒有頭,螳螂仍能存活10天左右。
關于“螳螂吃夫”的故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雌性螳螂的體格、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強于雄性,有時為了繁衍后代,雌性螳螂吃掉雄性也在所難免。據科學家推測及實驗證明,極度饑餓的雌螳螂在見到雄螳螂時根本無心交配,撲上去便會開始捕食。然而,中度饑餓的情況下,雌螳螂會選擇在交配過程中或之后捕食,而飽腹狀態(tài)下的雌螳螂根本無心捕食雄螳螂。所以,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僅僅是因為肚子餓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