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 530000)
廣西本土音樂進視唱教材研究綜述
——以七套視唱練耳教材為例
陳玉婷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 530000)
本文以高等藝術院校的七套視唱教材為抽樣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檢索法、調查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對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曲所占比值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比較分析,關注于廣西本土音樂在教材中的選用情況,并對七套較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視唱練耳教材進行綜述,對建設以廣西本土音樂為基點的廣西視唱練耳教材的民族化、系統(tǒng)化發(fā)展提出思考與展望。
廣西本土音樂;視唱練耳教材;綜述
教材是教學之本,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關鍵,教材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工程之一,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及政府對弘揚民族藝術的倡導,國內(nèi)視唱練耳教材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早期翻譯國外視唱練耳教材,到上世紀80年代起致力于中國視唱練耳教材的編寫,再到90年代至今,延續(xù)“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等注重民族審美性和人文性的編著類視唱練耳教材和理念,開創(chuàng)和實現(xiàn)了視唱練耳教材建設“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此外教材的編寫擴展到了多學科交叉的層面,益加重視和逐漸注入民族音感的訓練,可喜的是,出現(xiàn)一小部分在教學內(nèi)容、體系、結構、教學方法上具有鮮明特色且反映了少數(shù)民族、地域特色、中華傳統(tǒng)類曲藝類教材。
廣西本土音樂進視唱教材是一項事關本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本文擬對七套視唱教材進行分析,對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曲所占比值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比較分析,了解廣西本土音樂在教材中的選用情況,對建設以廣西本土音樂為基點的廣西視唱練耳教材的提出思考與展望。
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們在借鑒國際國內(nèi)優(yōu)秀的經(jīng)驗基礎上從教學實際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本身的特點出發(fā)進行教材的編寫,現(xiàn)出版發(fā)行的視唱練耳教材的種類繁多。截止至7月,筆者以“視唱”“練耳”為檢索詞,搜索到在國內(nèi)某知名B2C網(wǎng)上售書引擎上約有300余本次視唱練耳教材在網(wǎng)上售賣。其中,以“視唱”為檢索詞的教材居多,約有230余本次視唱教材。根據(jù)教材樂譜、視唱曲聲部、教材名稱或內(nèi)容包含的課程種類、音樂調性、使用人群、教材來源、教材使用場合、教材介質、其他(特色)等可分為九類,具體如下:
(一)按教材(含名稱)中的樂譜種類可分為五種,分別是:五線譜(許敬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等)、簡譜(馮往前主編的《簡譜視唱與聽力訓練》等3本)、首調(雷光耀編著的《首調單聲部視唱教程》等5本)、綜合型(五線譜和簡譜,如陳玉香、劉瑩、胡勍編著的《視唱練耳卷》等)、工尺譜(趙曉楠編著的《工尺譜常識與視唱》等2本)。
(二)按教材包含的視唱曲聲部可分為三種,分別是:單聲部(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編的《單聲部視唱教程》等)、多聲部(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編《二聲部視唱教程》等)、混合型(含單聲部和多聲部,如西安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集體編寫的《視唱分級教程》等)。
(三)教材名稱或內(nèi)容包含的課程種類可分為四種,分別是:視唱與樂理(蔡覺主編的《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程》等)、視唱與鋼琴伴奏(周溫玉、蔣維民編的《帶伴奏視唱160首》等)、視唱與曲式(張琦著的《視唱中曲式及相關音樂特征分析》)、視唱與音樂欣賞(劉綿綿、王鸝編著的《中外名曲視唱與賞析》等)。
(四)按教材的音樂調性分為兩種,分別是:調性音樂(劉永平主編的《調性視唱教程》等)、現(xiàn)代音樂(含調性擴展、泛調性、無調性和十二音序列,劉永平編著的《現(xiàn)代音樂視唱教程》等)。
(五)按教材使用人群分為十種,分別是:研究生及專業(yè)工作者(劉永平編著的《現(xiàn)代音樂視唱教程》等)、專業(yè)音樂院校本科生(含音樂教育專業(yè),泉州南音、學前教育等專業(yè)另述。如陳雅先編著的《樂理與視唱練耳》等)、舞蹈專業(yè)(裘柳欽編著的《舞蹈音樂視唱教程》等3本)、戲曲專業(yè)(孫曉潔編著的《戲曲視唱練耳教程》1本)、泉州南音專業(yè)(王珊等編著的《泉州南音工乂譜與視唱》1本)、學前教育專業(yè)(含本科、大中專,如夏志剛編著的《幼兒師范視唱練耳教程》等)、音樂高考生(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編的《視唱練耳高考指南與專項訓練》等)、成人自學(含音樂愛好者,如蔣維民、劉斌編著的《輕輕松松學視唱練耳》等)、兒童(趙方幸編著的《兒童視唱練耳教程》(1-4)等)、視唱考級(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央音樂學院編的《樂理?視唱練耳分冊》等)。
(六)按教材來源分為四種,分別是:編著類視唱教材(熊克炎編著《視唱練耳教程》等)、翻譯類教材(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盧利編著《視唱教程》等)、國外原版引進類教材(羅伯特?歐特曼、南希?羅杰斯著、趙易山譯的《名曲主題視唱練耳》等2本)。
(七)按教材使用場合分為三種,分別是:課程教材、(含自學教材,如陳洪編的《視唱教程》)、音樂會曲選(周溫玉著的《視唱的藝術——音樂會視唱曲集》1本)、視唱練耳大賽獲獎作品匯編(趙易山主編的《全國藝術高校視唱練耳、樂理試題大賽獲獎作品匯編?視唱練耳卷》)。
(八)按教材介質和學習方式分為四種,分別是:紙質(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視唱練耳教研室編的《視唱練耳分級教程》等)、光盤(孫虹主講的《高考視唱?練耳 指導與訓練》等)、視唱軟件(張弛編著的《電腦視唱練耳教程 Auralia》等)、電子書(張重輝、高誠明編著的《視唱練耳通用教程》等)。
(九)其他(少數(shù)民族、地域特色、中華傳統(tǒng)類曲藝類)教材,如龍曉勻編著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羅俊毅編著的《浙西南民間音樂視唱教程》、孫曉潔編著的《戲曲視唱練耳教程》、王珊等編著的《泉州南音工乂譜與視唱》、王紅、牛小鳳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單聲部視唱教程》等。
從上述教材的總體情況上看,選用的中國作品、西洋作品及外國民歌數(shù)量,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兼顧到一定的平衡性,不同國家的民歌也在教材中得到了一定的體現(xiàn)。但視唱練耳學科仍構建在以西方音樂大小調體系為主導的基礎上,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輔的??上驳氖牵霈F(xiàn)了《工尺譜常識與視唱》《中國少數(shù)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浙西南民間音樂視唱教程》《戲曲視唱練耳教程》《泉州南音工乂譜與視唱》《中國少數(shù)民族單聲部視唱教程》等特色鮮明且以中國民族傳統(tǒng)音樂為母語的視唱練耳教材。
據(jù)了解,在廣西各藝術院校 (系) 音樂專業(yè)的本科視唱教學中,教材主要沿用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編的《單聲部視唱教程》《二聲部視唱教程》、孫虹、許敬行編著的《視唱練耳》(修訂版)等。這些教材選用了大量的中外優(yōu)秀作品片段及中國各地民歌、戲曲等,具有很高的技術性、藝術性、規(guī)范性和實用性,在規(guī)范視唱練耳課程建設和教學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教材受篇幅限制等原因,廣西本土音樂所占的比例非常少。
(一)七套視唱教材調查內(nèi)容
為關注和較準確了解廣西本土音樂在教材中的選用情況,筆者選取了十四本視唱教材對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曲所占比值進行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比較分析(數(shù)據(jù)詳見《表1:十四本抽樣視唱練耳教材選用廣西本土音樂的統(tǒng)計表》)。
(二)七套視唱教材抽樣情況
抽樣的七套視唱教材適用于高等藝術學院、中等音樂學校等,是影響范圍廣的一些重要教材,從選編的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曲的比值、選用曲目、出版時間等三方面上看,可得以下數(shù)據(jù):
1.七套教材中廣西本土音樂所占比重的平均值約為1.39%,其中《中國少數(shù)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選編了35首廣西本土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進該教材,廣西民歌所占教材的比重約為35.71%,是抽樣教材中的最高值,而《單聲部視唱教程》(下冊)、《視唱練耳》(一)、《視唱練耳教程》(下冊)、《二聲部視唱教程》、《樂理與視唱練耳》(第一冊)等5本教材,沒有選編廣西本土音樂進教材,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曲占教材的比重為0,是抽樣教材中的最低值。
2.從選編的曲目內(nèi)容和音樂旋律上看,由廣西本土原生民歌(如廣西壯族民歌《個個樂哈哈》、瑤族民歌《蝴蝶歌》等民歌選自教材《中國少數(shù)民族多聲部民歌視唱曲目精選》)、改編廣西民歌(如選自《單聲部視唱教程》《視唱練耳》的廣西民歌)和運用廣西民歌素材創(chuàng)作的歌曲(如歌舞劇《劉三姐》選自《視唱練耳教程》《樂理與視唱練耳》等教材)三種組成。
3.從教材出版時間上看,七套教材中最早出版的教材是《單聲部視唱教程》,于1989年7月出版;最新的教材是2013年3月正式出版、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視唱練耳教研室編著的《中國視唱練耳基礎教程》。2000年以前出版的教材有三套共7本,總計選編15首廣西民歌進教材,2000年以后出版的教材有4套共6本,總計選編了40首廣西民歌進入。
從抽樣選取的七套十三本視唱教材總體情況上看,因編者所在院校、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和風格層次,結合自身地區(qū)和民族的特點而編寫,受篇幅限制等原因,造成選用廣西本土音樂所占比例少。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藝術資源,這對于在廣西本土土壤上成長的音樂專業(yè)學生來說,需潛心扎根于廣西本土民族民間音樂風格的學習和掌握。如繼續(xù)沿用藝術院校常規(guī)視唱教材,易導致廣西本土音樂資源被忽略,而得不到更多的民族特色視唱學習體驗,使得廣西本土視唱教學或游離于本地區(qū)民族音樂土壤之外。實際上,廣西不少的本土原生民歌具有少數(shù)民族獨特審美風格的旋律、和聲,具備了入選視唱課堂教學和編著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視唱教材的價值。為此,筆者提出以下的思考:
(一)加強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教材的建設
通過選編部分具有廣西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氣質,及代表性的本土音樂曲目,編撰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教材,堅持根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是建設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工程之一。
隨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全面復興,各地已有越來越多的本土民族民間音樂出現(xiàn)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如泉州南音、貴州侗族大歌、內(nèi)蒙長調、新疆十二木卡姆等,這些民族民間音樂保留和呈現(xiàn)了當?shù)匾魳肺幕男螒B(tài),而這種解讀、繁衍當?shù)孛褡逡魳匪刭|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顯然已超出現(xiàn)有西方體系視唱練耳學科的專業(yè)容積,值得我們思考教材在視唱練耳教育中的導向性功能。
(二)修訂視唱課程大綱,廣西本土音樂進視唱課堂教學
嘗試將廣西本土音樂內(nèi)容納入視唱課程大綱,課程內(nèi)容需凸顯地域性、民族性特點,突出廣西本土音樂特色,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了解11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音樂風格和審美,兼顧中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
據(jù)我區(qū)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編著一本廣西本土民族音樂視唱教材肯定是迫在眉睫的緊要任務,但編寫一本具有廣西本土音樂的視唱教材是一個重大攻堅任務,在教材未正式出版和使用前,為教學實際需求的專業(yè)增加部分的廣西本土音樂視唱教學內(nèi)容呢?如能通過適當調整試行的課程設置,促使學生重新審視、了解本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歷史底蘊,使學生浸潤在本土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豐富營養(yǎng)之,增加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的團結和凝聚力。
[1]楊麗霞.管窺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視唱練耳中的發(fā)展狀況——對三部高師視唱練耳教材的調查分析[J].樂府新聲,2006(3).
[2]楊麗霞.20世紀高師視唱練耳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藝術探索,2008(6).
[3]劉永福.建立我們自己的視唱練耳教學體系—— 黃翔鵬《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一百八十調譜例集》的理論與實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2).
陳玉婷,講師,碩士。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系,研究方向:視唱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