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昨天帶女兒玩秋千,排了很久的隊,終于前面的小孩玩夠了,輪到女兒上去了。
冷不防,一個小姑娘歡呼著跑過來,徑直就要往秋千上沖。
這小姑娘比女兒大,跑得更快,而且她這種高速沖擊對女兒很有威脅力,女兒頓時露出了慌張茫然的表情。這時,我把女兒抱上秋千,對小姑娘說:“小朋友,對不起,妹妹排隊已經(jīng)排了很久了,輪到咱們玩了?!?/p>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聽我這么說,她扭頭就沖奶奶哭了起來。奶奶好言相勸說:“你玩別的嘛?!?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18/haiz201607haiz20160712-1-l.jpg" style="">
好在這時候,旁邊的秋千也空了出來,小姑娘才不哭,去玩那個秋千了。
我當時也對小姑娘頗有歉意,但我必須對女兒守信——之前很多人排隊玩秋千,女兒也有過因為地勢原因離得更近,可以搶排在其他孩子前面的機會,都被我勸阻了。我告訴她:“咱們要按順序排隊,排在前面的人比我們來得早,等得久?!迸畠汉苈犜?,乖乖地按順序排隊,等候過程中,我曾建議她去玩另一個小一點兒的秋千,但她說:“我想玩這個秋千,我排隊?!?/p>
如果我讓了這個小姑娘,能有什么理由說服女兒呢?因為她比你大,跑得比你快?因為你搶不過她,而媽媽又不能跟小朋友搶?
我清楚地知道,這么說的后果,就是女兒以后也許會認為她可以隨便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認為排隊沒必要,還不如搶更來得實惠;更糟糕的是,她也許會認為媽媽就只會要求自己,別的孩子則可以隨便胡來。
以上種種,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這讓我想起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換了孔融來處理,那就簡單多了:反正我讓了就對了。
小時候聽“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時,我就很迷惑,不是對他的行為,是對他的那套說辭——弟弟妹妹比我小,要愛護,所以要讓;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讓。但對于哥哥姐姐來說,孔融也是弟弟;對于弟弟妹妹而言,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這樣的禮讓規(guī)律,那豈不就是一團混亂了嗎?到底誰該讓誰呢?
當然,孔融讓梨的意義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謙讓。謙讓是一種美德,很多媽媽也是這樣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對于孔融個人來說,我覺得他做得對,因為他這樣做了很高興,他便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做了。但具體到我們每個人,都做如此要求,就顯得既虛偽又不公平。事實上在成人世界中,很多人的謙讓不過是出于禮節(jié),表現(xiàn)一下自己的禮貌,假如對方不識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則的執(zhí)行者難免也心中不平,覺得自己吃了虧,暗中批評對方不懂事。
大人滿腦子道德規(guī)范尚且不甘心當孔融,天真的孩子們更是這樣。很多媽媽溫和有禮,生活中本來就處處謙讓。大孩子搶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媽媽們不好做聲,覺得自己一個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計較;而自家寶寶當然無力獨自搶回來,這虧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搶了自家孩子的東西,孔融媽媽們覺得也沒法計較:寶寶應(yīng)該懂得謙讓啊。如果自家寶寶去搶,沒準兒還要上前教導(dǎo)幾句:“要跟小寶寶分享,讓著小寶寶?!?/p>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產(chǎn)生了:剛大孩子搶我的時候,你怎么不讓他讓著我呢?更有甚者,對方的媽媽可不見得如此溫良恭儉讓,幫著孩子作惡的大有人在。如果媽媽總執(zhí)行孔融原則,要求自己的孩子無限禮讓,孩子一定會總覺得自己受委屈,心里不平衡。看似細碎的分享小事,最終卻會導(dǎo)致一個大問題:由于缺乏一個清晰的原則,孩子會在人際交往時更難掌握一個合適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蠻橫的行為。而溫和有禮的家長此時在做什么呢?他們可能只是覺得莫名其妙,這孩子怎么動不動就急了呢?
對于幼兒來說(請注意是幼兒),制定原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清晰平等的可執(zhí)行性。這樣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清楚地預(yù)期后果,不會覺得無所適從。家長與其奉行模糊的謙讓,不如執(zhí)行清晰的秩序。那些復(fù)雜的忍讓和避免矛盾之類的原則,兩三歲的孩子接受起來不太容易,只能留待慢慢教授。
所以,孔融是個好孩子,但不是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