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綿發(fā)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lián)P州”,是古代許多人生活的一大夢想。可見,有錢的人都是要到揚州去花的。為了這份瀟灑與浪漫,古代文人墨客們也總是在他們的詩文中,把揚州編織在自己的精神羅帳里,而那些四面八方的達官顯貴們,更是樂意云集于此,來尋覓著一個夢想成真的世外桃源。揚州地處淮河流域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地區(qū),自古與淮河母親有著割不斷的血脈情緣。漢時的揚州大地為江都國和廣陵郡,我的家鄉(xiāng)盱眙當時屬之。揚州距盱眙只有120多公里,加之李白那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自小就種植在心野之上,這幾年走讀淮河,自然少不了要多走幾次揚州,而且要選春光明媚的煙花三月。
揚州的歷史很耐看
1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尚書·禹貢》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此書記載“淮海惟楊州”。漢碑及之前揚州的“揚”字皆是“木”部首,后代為什么將“木”改為“手”部呢?古人稱這里為“楊州”,或許是與樹有關?!洞呵镌吩疲骸柏释料聺穸嗌鷹盍詾槊??!焙笫赖娜藗兎Q這里為“揚州”,或許應該是與水有關,漢末劉熙作的《釋名》云:“揚州州界多水,水波揚也?!痹僬?,或許還與地氣、人性有關。東晉著名學者郭璞的《爾雅注》云:“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揚,故曰楊。楊,揚也?!北彼慰茖W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云:“揚州宜楊,荊州宜荊?!崩疃贰稉P州畫舫錄》記:“揚州宜楊,在堤上者更大……或五步一株,十步雙樹,三三兩兩,立園中?!币蛑艹煜聲r就開始有所流傳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釋文曰“揚,如字,激揚也”,為此,揚州人,喜歡一個“揚”字。
揚州,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遠古時代舉著神諭的大禹將中華大地分定“九州”之時,揚州便是“九州”之一的莽莽大野。盛唐與大宋的蕙風勁襲之時,揚州與開封、泗州、杭州一起并稱為中國最繁華的四大名城。當然,揚州的繁榮不是天生固有的,它不僅是自然地理的造化,更是亙古已久的歷史文化造化。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揚州古城,他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數(shù)度繁華,那是自春秋開始的。今天的揚州西北一帶當年為邗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滅邗之后在蜀崗上筑邗城、開邗溝,從此淮河穿越揚州走進了長江,這可謂是揚州的開發(fā)之始。古邗國和古邗城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但那亙古的古邗溝還活著,它依然是現(xiàn)今淮河入江水道和京杭大運河重要的一部分。
揚州之地曾經(jīng)歷著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越又歸楚的歷史輪回。公元前319年,楚懷王在邗城基礎上筑“廣陵城”,從此這“廣陵”之名便見諸于世了。秦統(tǒng)一中國后,這里設廣陵縣,屬九江郡。漢代的時候揚州稱“廣陵”和“江都”,這里長期是漢家王侯的封地。西漢吳王劉濞實施的“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掘了鹽河(今通揚運河的前身),而讓揚州走進了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昌盛。再之后,江都王劉非掌控江都國的二十七年中,揚州的繁盛是一如既往。劉非是漢景帝劉啟的愛子,吳楚之亂之時又巧立大功。漢武帝劉徹時代全國曾設有十三刺史部,揚州是刺史部之一。這個刺史部所管轄的范圍相當于今天安徽的淮水和江蘇的長江以南,以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的英山、黃梅、廣濟,河南的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揚州的治所設在今天的安徽和縣,末年時還先后遷至今天的安徽壽縣和合肥的西北。可見漢代的揚州境域非今天的揚州之境所能相比。
2
風蕭蕭、馬嘶嘶的三國紛爭豪奪中華大地之時,魏國與吳國各置揚州。這一期間魏的治所在壽縣,吳的治所在南京。魏國與吳國之間戰(zhàn)火不斷,這里是既臨長淮又達江海的廣陵之地,自然為江淮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南北朝對峙時期,雖然廣陵在屢經(jīng)戰(zhàn)亂而數(shù)次變?yōu)榛氖徶?,?zhàn)火熄滅之后,由于這里的經(jīng)濟基礎和地理區(qū)位好,廣陵的政治與經(jīng)濟地位在很快的恢復中不斷提高。北周時的廣陵,一度改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朝的大幕拉開之后,隋文帝楊堅又改吳州為揚州。
隋唐之后的揚州之所以有一番格外的繁榮興盛,世人們最不能忘卻的一個人自然是隋煬帝楊廣。隋煬帝于公元604年至608年的短短四年間,曾經(jīng)動用了540多萬民力,開通了震撼全球、舉世聞名的長安至杭州的通濟渠(古大運河)。這清冽洌、浩蕩蕩的運河水,讓黃河、淮河與長江這三條自西向東的亙古大河得以全面貫通,揚州也就成了這“三大流域”中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和國家漕運樞紐,也從此奠定了揚州在唐宋時代空前繁榮的基礎。然而,可惜可悲的是:公元618年,大隋天下狼煙四起、兵變不斷,那被歷史和人民都記著功過各半的隋煬帝楊廣,卻在他苦心營造的揚州江都城里,倒在了叛臣宇文化及的毒刀之下。
大唐開盛世,當年地大、物豐、民富的揚州共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揚州的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這廣陵之地從此享有了揚州的專名。隋煬帝留下的通濟渠大運河,在唐代得到更加完善的修筑,因著那自京都西安而出的浩蕩大運河在揚州得以入江、達海、走江南。這便捷的水運交通,很快讓唐代的揚州當之無愧地成為“富甲天下”的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
此時的揚州之境,不僅農業(yè)、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十分發(fā)達,而且成了中國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內外交通的重要港口。這里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節(jié)度使治所,而統(tǒng)領淮南與江北諸州。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還專門設有司舶使,負責管理大唐的對外友好往來。揚州和阿拉伯地區(qū)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阿拉伯人數(shù)以千計。阿拉伯、婆羅門、波斯、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的客商云集并僑居揚州。日本還派遣大使來揚州學習,大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大唐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和文化。
歷史風云多變幻,唐去宋來定乾坤。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之后,基于揚州有著富庶的根基和漕運要沖之地的優(yōu)勢,這里很快再度成為中國東南部的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此時,揚州鋪展開來的一番繁榮之景象,那也是與都城開封相差無幾的,尤其是那年度八萬多貫的商業(yè)稅收,讓揚州坐上北宋稅收第三位交椅。即使到了南宋與金國隔淮對峙之時,揚州之地雖然是韓世忠、岳飛抗金的主戰(zhàn)場之一,但在局勢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這里的經(jīng)濟、文化依然得到了很快的恢復和發(fā)展。
3
歷史,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當大元忽必烈堅硬的鐵蹄全面踏破南宋王朝疆土之后,那自宋金對峙起黃河入泗奪淮的洪水和泥沙,更是變本加厲地不斷從黃淮撲入到江淮。一次次洪水猛獸沖擊,一層層黑云滾滾壓境般的泥沙堆積,終于讓西安至杭州的千里古運河失去漕運功能。為了國之漕運的暢通,元世祖忽必烈終于下大力氣修筑了從北京直通杭州的“京杭大運河”。有了清冽冽的水之源泉的激活,又得了國之漕運這一地利之優(yōu)勢,揚州自然是再度展開了讓各地驚羨的繁榮昌盛之態(tài)。說到大元時代的揚州繁盛,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全球聞名的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馬可·波羅對揚州的記錄。
馬可·波羅在十七歲時就果敢地開始了遠涉重洋巡游東方世界的歷程。四年之后,不遠萬里的馬可·波羅到達北京,終于拜見了不可一世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精明的馬可·波羅很快逐步熟悉了中國的語言和風俗,也很快甚得忽必烈的賞識、恩寵并委以重任。馬可·波羅特別得到了出巡訪問元朝天下的經(jīng)濟和文化重鎮(zhèn)的機會。當取大運河之水路下江南到達揚州之境時,那可是他最興奮不已的時刻。
《馬可·波羅行記》里詳細記載了揚州及其境內的寶應、高郵等城鄉(xiāng)的狀況:“走了一天路程,當夜幕降臨時,來到一個名寶應州的大城鎮(zhèn),居民信奉佛教……他們靠工商業(yè)維持生活,絲產(chǎn)量很高,并且織成金線織物,生活必需品極豐富。和寶應相距一天時間的路程,往東南方向去,就是建筑很好,范圍廣大的高郵所在地,這里的工商發(fā)達,盛產(chǎn)魚類,可獵取的飛禽走獸也很豐富,特別是雉雞出產(chǎn)極多?!彼谟涗浌现蘧跋笾畷r也曾這樣寫道:“瓜洲城位于通往契丹?。ń駯|北一帶)的交通線上,這里每年匯集著大批的小麥和稻米,其中大部分運往京都。”馬可·波羅在仕元的十七年中,他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達了深厚而迷人的中國文明,也許還因為他對揚州有著特別厚愛,他還受任在揚州做了三年的總督。
時光到了朱元璋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的歷史新紀元,中華大地商品經(jīng)濟的勢態(tài)已不斷鋪展開來了。此時,居交通之要沖,富鹽漁之利勢的揚州,憑借著獨特的水陸交通便利,以兩淮鹽業(yè)專賣和南北貨貿易為依托,自然是突飛猛進一派繁榮景象了。這期間,揚州的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當,而貨物貿易更是擴大到了揚州的舊城以外,那千古傳承不息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繡品等手工業(yè)以及化妝品等等,更是達到百業(yè)興旺的至高水平。
4
十七世紀初葉,女真部落愛新覺羅氏的腳步邁進清代歷史的門檻里后,揚州依然是繼續(xù)了“這里風景獨好”的一方天地。特別是在康乾盛世之時,因康熙和乾隆二帝多次“巡幸”揚州,那浩大的人馬和聲勢給揚州帶來的空前繁華,是蒸蒸日上地持續(xù)發(fā)酵著。
此時此刻,欣欣向榮的揚州城已成為世界上十個擁有五十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各地商賈不僅紛紛在揚州古城的各條大街上營建起自己的會館,同時還悄然興起了自古以來最為先進的信用匯兌“會票”。自古都是昌盛時代文昌盛,許多商賈們在揚州有了大財運之后,還廣結文士,熱衷藏書,修建學堂,恢復名勝古跡,這給揚州的文化不斷得以蒸騰和弘揚開辟了優(yōu)良的土壤。這期間,古城里不僅出現(xiàn)了以鄭燮、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鱓、李方膺、羅聘“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也出現(xiàn)了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為代表的揚州學派,他們無可厚非地將揚州的文化藝術推上了東方世界的一片高地。此外,清代的揚州評話、清曲、揚劇、木偶、玉雕、漆器、雕版印刷、揚州盆景、淮揚菜肴等等,同樣也以鮮明的特色走上了傳承與發(fā)展的一座座世人舉目仰望的高峰。
揚州古城,亙古以久地高筑在中國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上。這里,當仁不讓地占據(jù)在中國東南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都會的高位之上。揚州,作為一座“通史式”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那一代代一個個尋訪揚州的中華歷史文化名人也是樂此不疲的。信口說一說大家所熟悉的李白、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鄭燮,以及鑒真和尚、馬可·波羅、崔致遠等大批中外文人雅士們,他們在古城揚州留下的一篇篇、一首首傳世佳作,便可讓揚州這座千年古城綻放出奇妙而不朽的文化情懷和歷史風韻。
然而,最讓揚州人自豪的是一首“以孤篇壓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這位初唐時期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一起并稱“吳中四杰”的揚州人士張若虛所作的這首贊譽揚州的千古絕唱,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無論是古時還是當今,當人們讀到這一詩篇的題目時,一定已是情致滿懷地對揚州心馳神往了:好一個了得的“春、江、花、月、夜”,這是一抹何等動人心魄的良辰美景和奇妙境界呀……
瘦西湖里的美與妙
1
徜徉在揚州古城里,那“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說,還真的不是一個虛名。揚州城區(qū)現(xiàn)有五百多處歷史建筑,有各類文物保護單位上百個。揚州古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這里的唐城、宋城和明、清之城的遺跡、遺址,以及眾多地上地下文物遺存大都保存較為完好。揚州瘦西湖、個園、何園等古典園林,十分巧妙融合了中國南方的細膩與北方的豪放。揚州,不僅已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最有說服力的見證地,更是張揚和傳承了揚州千年的人文精神。
瘦西湖坐落在揚州城的西北,南北朝的《宋書》記載,最早這里只是揚州的一條護城河,也被人們稱為“保障湖”。這湖后來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始終是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親密互動關系。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的杭州詩人汪沆慕名來到揚州,他飽覽了這“保障湖”的美景后寫了一首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是在清康乾時期形成現(xiàn)今這般格局的。書籍或影視劇里都有“康乾盛世”之說,揚州依靠京杭大運河漕運要道之重鎮(zhèn),周邊鹽場眾多,這里的鹽業(yè)長期十分興盛,鹽商們個個富可敵國。由于自南宋時起黃河時常入泗奪淮,淮水入長江之道已逐步形成,此時的瘦西湖因年長日久,其湖心不斷被泥沙淤塞。大富大貴的鹽商們失去了一方休閑郊游的好去處,自然都是不開心的。鹽商們有的是錢,大家一商量便一致同意出資疏浚,來再現(xiàn)瘦西湖的一番美景。之后,鹽商們都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也都紛紛在湖的岸邊甚至湖中心興建起了許多亭臺樓閣。從此,瘦西湖便漸漸形成了一方鹽商和官吏們的美好樂園。瘦西湖不僅有了清秀典雅之態(tài),更有了一股富貴之氣象。這也許是現(xiàn)今的人們也都喜歡來瘦西湖游玩的重要原因。
2
那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是人們對瘦西湖之美的第一感受。這一池碧水,加上一抹如窈窕淑女般媚態(tài)動人的長堤,再串以翩翩起舞的一朵朵如云煙般的嫩綠春柳和粉黛桃紅,那一幀幀怡人眼目的美景便忽然靈動起來了。
是啊,煙花三月之始,六百余米的長堤,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春風輕起,柳絮飛舞,柳絲婀娜,繽紛艷麗,李白當年寫下的“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煙”,有些人認為是指煙雨蒙蒙,有些人認為是指柳絮飛舞,也有人認為是指柳絲如煙。說來柳樹之所以又稱“楊柳”,這里還有一傳說:當年隋煬帝楊廣的通濟渠(古大運河)開挖完成后,煬帝在視察通濟渠揚州段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的兩岸種植柳樹,一來可以遮蔭,一來可以保護堤壩。煬帝不僅當即同意,還親手栽了第一棵柳樹,并為這柳樹賜姓為楊。從此,這柳樹便有了“楊柳”之姓名。
古人云:“多情最是揚州柳”,“綠楊城郭是揚州”。瘦西湖以柳色之美而著稱,柳樹現(xiàn)是揚州市的市樹。沿著湖岸邊行走或是悠悠蕩舟湖上,那串似長堤的春柳與春流暗動的畫舫,那荷蒲薰風的四橋與五亭橋的煙雨,那白塔晴云與二十四橋的明月洞照等等,那一幅幅佳境天成與人文造化相融一起的美妙之景象,總是紛至沓來地一路向你展軸鋪開,人們置身于這美妙的圖畫中,總是會有一種應接不暇、心迷神馳、流連忘返的感覺。
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古典的絕世美人,那么走到虹橋之上便是揭開這個美人的蓋頭了。虹橋初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原是一木板橋,圍以紅色欄桿,故名“紅橋”。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清初詩人王漁洋在揚州做官時修繕了紅橋,他常與一些文人在橋上吟詩作詞。其中,他的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舫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讓“紅橋”聲名遠揚。再因這紅橋形似彩虹一架,人們便遂將“紅橋”改為了“虹橋”。之后,清時著名詞人吳綺筆下“彩虹臥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檻,鱗次環(huán)繞,綿亙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于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也是描繪虹橋的精彩之作。
3
移步即換景,這已是中國園林設計基本常態(tài),瘦西湖的移步換景設計當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乾隆二十二年建成的湖中五亭橋又叫“蓮花橋”,這橋不僅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五亭橋陰柔陽剛的最完美結合,是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合。遠遠看去,那橋上極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風亭,宛如挺拔秀麗冉冉出水的五朵蓮花。慢步走過去,那亭上的寶頂、飛檐下的風鈴、亭內華貴的天花,更是讓這五個金燦燦的風亭多了幾分綽約的風姿。因著五亭橋的橋墩和橋身是由碩大的一塊塊青方石砌成,這讓古典的五亭橋又平添了幾多厚重有力的莊重之美了。
盛名遠揚的湖中亭橋,那秀美與雄渾的和諧統(tǒng)一,還在于那橋墩和橋身之間巧妙地設計了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十五個相互貫通的卷形橋洞。那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那直線的橋基配上自然流暢的橋洞曲線,可真的是絕美無比。皓月當空之時,那十五個橋洞是各銜一輪明月,是何等的一派眾月爭輝妙景;那十五輪明月倒掛湖中,又何等的一派仙子沐浴湖中的妙境。在此,清人黃惺庵早已有詩贊賞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現(xiàn)代中國最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見到這座有著如此絕妙意境的橋后,感慨萬分地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
4
瘦西湖中那深入湖心的釣魚臺,原來是人們演奏絲竹樂器抒情尋樂的好地方。據(jù)說,只因乾隆皇帝在這里釣過一次魚,這里便有了一個“釣魚臺”之美名。相傳,當年的乾隆皇帝下?lián)P州游瘦西湖逛到這兒時,忽然來了釣魚的興趣。可是,這乾隆皇帝的釣魚竿下的湖水卻一直是平平靜靜,平日里一呼百應的乾隆皇帝釣了半天,也沒有一條魚兒肯上鉤。呆在一旁陪同的揚州鹽商著急了,當即選了幾個水性好的手下悄悄帶著活魚潛到水下,一手舉著荷葉做掩蓋并借著荷莖來換氣,一手把一條條活魚舉到乾隆爺?shù)聂~鉤下。這下子,上面的乾隆魚竿一落,下面的活魚就被掛上了鉤。如此這樣,乾隆爺自然是龍心大悅地樂了一陣子。
在一個地方既能欣賞到美景,又能聽到美麗的故事,自然是最美妙不過的。釣魚臺小小一方天地上,建有一個絕妙的外看兩層里看一層但卻張揚著八角的釣魚亭。這亭子的頂排列著古典的灰黑色的小拱瓦,四周的墻是皇家或者寺廟常的金黃,內墻則是百姓家常用的石灰白,給人一看既有尊貴高雅的大氣,又有樸素簡約的平凡。而這亭子最大的妙處還在于它方方正正的四面墻上開有一個大門洞,一個正門入口大大的方洞,三個墻而開著三個大大的圓洞。玩賞在這座四周碧波蕩漾的釣魚亭里,這北邊的圓洞可以為你勾畫出五亭橋橫臥在波光中的美景,那南邊的圓洞中可以向你送來遠處巍巍白塔的一抹倩影,而東邊的圓洞中則向你晃動著湖邊大道上色彩紛呈的游人興致。這一橙彩一素白一多彩之畫面景象,給人們帶來無比美妙的視覺感受。難怪古今園林專家都說:這方釣魚臺上的釣魚亭,可稱為中國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國園林“框景”藝術的代表作品。
5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里。這里的風亭是瘦西湖的制高點,也是朱自清先生所說的“瘦西湖看水最好,看月也頗得宜”的地方。風亭上有一副“風月無邊,到此胸懷何以;亭臺依舊,羨他煙水全收”的楹聯(lián),是到此駐足的游人最喜玩味和感慨的了。
在這里,還有一樣最讓人們過目不忘的東西,那就是一塊盆景一般的碩大而奇妙美麗的鐘乳石。而關于這塊鐘乳石卻是有著不平凡的來歷呢。說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都開封建造一座萬壽山,于是一塊來自廣西的美麗鐘乳石,在百般周折進入古大運河至揚州古城時,恰好碰上方臘的農民起義而受阻,從此這奇妙的鐘乳石便遺落在了揚州。為此,現(xiàn)珍存在小金山的這塊鐘乳奇石,也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了。
因著唐代詩人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一首傳世絕句,讓人們對瘦西湖的二十四橋之景多了幾分特別的向往。這二十四橋,其實只是玉帶狀的一座拱橋,只不過這橋是長二十四米,寬二點四米,橋的上下兩側各有二十四個臺階,橋的兩側圍著二十四根白玉欄桿和二十四塊白玉欄板。古人不僅造這座小橋時動了很多巧妙的腦筋,為景點起名也是想著讓人著迷。
二十四橋景區(qū)由落帆棧道、單孔拱橋、九曲橋、吹蕭亭,以及熙春臺、玲瓏界、望春樓和小李將軍畫本等一個個美麗景致組合而成,而那個十分突出的主體建筑—熙春臺,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這“熙春”一詞,那可是出自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臺”之語,意思是指這個臺前,好一個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熱鬧場面。據(jù)說,當年揚州鹽商還曾在這里為乾隆皇帝祝過壽,這一景致也被稱之為”春臺祝壽”。為此,熙春臺一帶的建筑,也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紅的棟梁、白色的墻體和金色的檐頂來建造,以此來體現(xiàn)出一種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氣度。
6
高高佇立在五亭橋旁的那尊白塔,是擔當著瘦西湖地標性建筑之重任的。這身高27.5米的白塔,下端束腰的須彌塔座是八面四角,每面三個神龕中雕刻著十二生肖像。這白塔和北京的北海白塔造型基本一樣,只是體量和北京相比小了許多,但這精制勻稱如美女般亭亭玉立的形態(tài),自然是與瘦西湖的靈秀相匹配的。白塔是藏傳佛教的象征,它也被稱之為“喇嘛塔”??墒牵S多人都弄不明白的是,揚州的地理位置已基本到了江南地區(qū),這里也許不該有這樣造型的一座塔吧。
的確,有關這尊白塔的來歷,還有一個“一夜造塔”的傳奇。說是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游覽揚州瘦西湖時,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美景時遺憾地說:“這里的景像看起來基本可以和北京的北海差不多了,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闭f者無心,但聽者有意。陪在一旁的一個大鹽商為了博得龍顏歡心,當即表態(tài):“我明天起就在這里建一座白塔?!睕]想到,為了展示他的能力和財力的大鹽商,竟然花重金聚萬眾之力連夜用鹽包堆了一座白塔。更讓這鹽商感到幸運的是,到了第二天天公還真是作美,一大早悄悄然地下起了茫茫大霧,乾隆皇帝早晨在瘦西湖邊散步時,遠遠看去隱隱約約有了一座白塔,于是連聲感慨:“鹽商之財力偉哉!”
說是乾隆皇帝剛走,這膽大包天的大鹽商便開始害怕起來。他想,萬一皇帝下次再來,看到白塔沒有了,豈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于是,他們只有硬著頭皮花萬金購買北京白塔的圖紙后投巨資修建了這座塔。這“一夜造塔”雖然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但卻從另一角度道出了皇帝南巡和揚州園林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同時也反映了當年揚州為運河重鎮(zhèn)的繁盛,以及揚州鹽商們財力是何等地富足也……
個園里一天看四季
1
揚州人或者去過揚州關東街游玩的人都知道,東關街作為一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里諸多的歷史文化遺存中,那最負盛名、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遺存中,“個園”自然是首當其沖的。坐北朝南的個園,正門向南開在東關大街上。這是一座典型的私家住宅園林,是清嘉慶年間兩淮鹽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興建起來的。個園,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一起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園”。
個園,很奇妙,首先是那一個“個”字。漢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三片竹葉的形狀不就是一“個”字嗎?這個園的“個”字一定是源于“竹”,因為當年的個園中就植了大片的翠竹。這個園主人黃至筠,或許是受蘇東坡那“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句啟迪;或許是受前輩鄭板橋一生愛竹、種竹、畫竹的影響;也或許是取自清代詩人袁枚的一句“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絕句;或許是因為這園主人黃至筠名字中的“筠”,本身就有著竹子的影子。
“個”字由三筆組成的傘狀造型,它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是象征著天時、地利、人和,是昭示著鼎立扶持,面面呵護,路路通達。這可是經(jīng)商之人所祈盼的最高境界。此外,還有人說:這“個”字筆畫有三,它還代表著多而全的意思,他體現(xiàn)著福、祿、壽三全齊美的完滿境界。這樣看來,園主人挑這“個”字作為園名,也是天機暗合、順理成章之事了。個園的確有記載:“主人性愛竹,蓋以竹本固。君子見其本,則思樹德之先沃其根。竹心虛,君子觀其心,則思應用之務宏其量?!敝褡邮蔷哂斜竟?、心虛、體直、節(jié)貞的特性,是為君子之風格,這也呈示著園主人是一個不俗之人。
個園,從南到北分為三大部分,前為人宅,中為石山,后為竹海。這個園的三大部分各占三分之一。就如一部優(yōu)美恢弘的交響樂曲,分可獨立成篇、獨具韻味、各奏華彩;合則大化天成、共演諧律、高潮迭起。因著園主愛竹、迷竹、植竹,所以個園的植物主要以竹為主,園中移植自南北各地的各種竹子:那不同形態(tài)與風格的青竹、紫竹、紅竹、苦竹、鳳尾竹、湘妃竹、琴絲竹、龜甲竹、佛肚竹等好幾十個品種各展風姿。這問竹成音、竹石組合、曲徑通幽的園林中,是路隨景轉,景隨路換,廳館樓臺、石橋小院,更有鳥囀鶯啼、蜂舞蝶戀,著實巧妙地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美圖畫卷。
2
個園因竹而得名,更因這里有竹、蘭、桂、石而風雅。但個園內最富盛名者還屬那名揚天下的“四季假山”,因為他的神奇之處就在于一次徜徉這方園子時,便可以經(jīng)歷著一年春夏秋冬的洗禮。走向白墻黛瓦月形的個園門,那門外兩邊的修竹是勁挺地高出墻垣,是一股沖霄凌云之姿,那竹叢中巧妙參差并起的石筍,一定是呈“雨后春筍”之意。這是一幅別開生面的春山開篇竹石圖,這是建園者以惜墨如金的手法點破了個園的“春山”主題。
邁入了園門,這一座春山就顯現(xiàn)了。這里雖然還是竹石迎面,但抬腿一入那番意境已是全然不同了。春山,只是四季山景的序曲,園內的夏山、秋山、冬山才是個園美妙疊石的重頭戲。跌宕多姿的夏山,是一塊塊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巧妙疊壘出停云之勢。太湖石是乳白如玉,是多變多孔,是紋理優(yōu)美,是宛轉流動,是天然自成的皺、瘦、漏、透的美石品質,是柔美飄逸而帶潤雨的云,這湖石疊出的夏山更是多了幾分空靈和俊秀。夏山的一半浸落在清冽的碧波里,這碧波之上的小橋,它曲折徘徊地將游人引入到山腹內一彎穹窿石室里。太湖石吸水,濕濕的石壁吐出清涼若冰的水。出石室,攀山道,咫尺之間,像是又重回人間之境地。這夏山之山,是名木成蔭,流泉飛瀑,翠鳥啁啾,還有山頂亭閣翼然,紫藤搖擺,有幾對麗人俊男傍石小憩,美目傳情。夏山之上多風清涼,山下近水一抹清幽。妙妙然的好一個“清涼世界”,著實渲染出了一方濃濃江淮水墨畫之意蘊了。
秋山是個園的制高點。春山、夏山大多是乳白色的太湖石構筑而起的,但秋山卻是一塊塊的大黃又泛紅的方形大石塊疊壘而起的??瓷健⒎鍪?,如摸秋,紅與黃是一年之秋的主色調。這人造的秋山,與自然之山不能相比,但它也是峰巒起伏,很有一派摩霄凌云之勢。這黃石山上間植了許多丹楓,雖然此時還沒有滴翠綻紅,但叫出這“丹楓”的名字,心田與腦海中便會有一片霜色愈濃、秋高氣爽的感懷了。秋山的黃石夯實無隙,石雖呈不規(guī)則塊狀,但卻是棱角分明,切面如削,其色黃如蠟質,如悉心打磨拋光或許能與名貴的黃臘寶石有的一拼。秋山之上,有崎嶇蹬道上下盤旋,忽壁忽崖,時洞時天,曲折輾轉地構成了這里的立體的交通體系。有導游提醒:蹬走秋山之道,一定要記住這個口決:“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彎通?!边@意思是:走在這山洞中,若朝著寬處、明處,最終要碰壁;倒是朝著窄處、暗處,反而豁然開朗,脫穎而出。這樣說來或許還有另一種人生寓意:如果想超捷徑,很可能就會誤入歧途;要是不避兇險,反而能化險為夷。游走秋山如歷千山萬壑,來這里的人們大多會尋得一份攀登走險的樂趣。3
個園里四季山的冬山建造,那可是最富想象力的創(chuàng)意了。這是以白色的宣石堆砌的一座冬山。這冬山的迎光處是熒熒閃亮,背光處則是幽幽泛白,酷似一片皚皚雪山,而石山后墻上特別鑿出的二十四個風音洞在呼呼喚風,更是為人們神奇地造化出了一陣陣“北風呼嘯雪光寒”的隆冬寒意。
因我參加過盱眙象山地質博物館建設,平日里也是非常喜歡奇石的。但是聽說這方堆山之石叫“宣石”,這種石還是第一次見到。之后,我回家查閱了此石的來龍去脈才有得一解。宣石,又稱宣城石,它主要產(chǎn)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寧國一帶的山區(qū)。此石質地細致堅硬、性脆,硬度摩氏達6-7度;其顏色有白、黃、灰黑等,但主要以色白如玉為主。宣石的體態(tài)是天生的古樸,它以山形見長,間以雜色,貌如積雪覆于石上。宣石是最適宜用作表現(xiàn)雪景的假山了,古時十分精致高貴的園林才能選宣石做園林的小山景?!都t樓夢》一書中提到,大觀園里林黛玉的閨閣中有宣石做的盆景。
中國的宣石假山,最著名的莫過于揚州個園中的冬景假山。因為這假山是經(jīng)清代山水畫派大師石濤和尚之手疊造起來的。石濤,本姓朱,生于明末,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明朝滅亡后,三歲石濤被一太監(jiān)帶走而出家,取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等。石濤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游,曾屢次游歷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石濤曾在宣城廣教寺寓居多年,他遍游宣城山川風光時,尤其對宣石極為賞識。個園的這方小天地,原本是冬日圍著火爐邊賞雪邊品茶的地方,精明的園主人黃至筠,為了營造使假山在不下雪時仍喻雪意,他想到了宣城的宣石之妙,也同時想到了山水大畫家石濤對宣石的情有獨鐘。
黃至筠和石濤大師一拍即合,這雪一樣潔白的宣石冬山便在個園里倚壁堆起來了。在這里,還值得多寫幾筆:石濤和尚在用宣石建造這冬山的時候,特別著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獅子,它們或跳或臥,或坐或立,或跳躍嬉戲,或顧盼生情。如此這樣一幅神乎其神的“獅舞瑞雪”圖,讓人們心目中一方孤寂的冬山,便顯得一派生機勃勃、趣味盎然景象了。
何園不僅是建筑美
1
在揚州東關歷史文化街區(qū)尋幽問古,除了“個園”這個江淮名園之外,還不能落下的另一個重要去處,就是街南一隅的“何園”了。何園是與個園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也是全國首批二十個重點公園之一。這個何園是由清末先做官后經(jīng)商的一代豪杰何芷舠所營造。何園原名為“寄嘯山莊”,說是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之意。當時的寄嘯山莊很大很大,后因這山莊的一塊地辟為何宅的后花園,故又被人們稱之為“何園”。這名聞天下的何園,曾被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園林泰斗羅哲文稱之為“晚清第一園”。
園主人何芷舠,出身于清代末期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何俊曾是清廷欽點的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正三品從二品。有人說,何家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帝師孫家鼐兩大家族有著姻親關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所以何芷舠官運一路亨通,從知縣一直做到五品道臺,清政府駐法國公使,再到揚州兩淮鹽運使,湖北江漢關監(jiān)督、漢(口)黃(州)德(安)道臺??墒?,就在何芷舠年方49歲官達正三品,其仕途正值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突然辭掉漢黃道臺之職,轉行來到揚州做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之后,他便在揚州購得一方占地14000余平方米的雙槐園舊址,先后花了十三年修成了一個名揚天下的“寄嘯山莊”。
有人認為,何芷舠此舉是退隱,是因為他看不慣晚清的官場黑暗,無能而腐敗的晚清也不會讓他做能臣,他是覺得做官沒出路沒意思了,因他在湖北任職時就邊做官邊經(jīng)商,辭官經(jīng)商或許對他來說更有前途,更可以讓他家業(yè)興旺。何園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現(xiàn)已有130多年歷史了,它不僅有“晚清第一園”之稱,也有“中國名園、江南孤例”的美譽。何園的規(guī)模雖然不是十分龐大,但是建筑設計是十分精巧完美的,它不僅吸收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諸家私宅庭園之長,還將許許多多西方的建筑特色和一些新型的建筑材料植進了這片園林之中。何園,可以說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后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
這何園的建筑,以住宅院落、后花園和“片石山房”組成。何園可以說是中國園林之中一方難覓的精妙之園。這園子占地面積是一萬四千平米,而建筑面積卻達七千多平米,這樣的建筑密度應該說非常之大了??墒?,人們走進這園中的感覺卻是十分地舒朗軒敞。至于這番精妙之處得來的原因,是這園子充分運用了復道回廊的建筑布局。何園,是園主人和設計師將中國園林藝術的回環(huán)變化之美和四通八達之妙發(fā)揮到了極致的建筑作品。
那總長一千五百多米的復道回廊,其規(guī)模和形制在中國園林中應該是絕無僅有的。這空中彩虹一般的何園復道回廊,有人稱它為“天下第一廊”,也有人說它是中國立交橋的前身和雛形呢。
2
進入何園的東大門,那后花園是先入眼簾的。后花園分東西兩部分,穿過磚雕著“寄嘯山莊”四字的圓洞門是牡丹廳,那迎面山墻上嵌有一塊精雕細刻的“風吹牡丹”磚雕,也就是這“牡丹廳”之名的來由。我們此時到來,還是春寒料峭之時,空蕩蕩的廳園里那一簇簇壯壯實實的棗紅色的牡丹之軀干,一枝枝直立向天,像是在伸著長頸呼喚著春天的到來。
東園所有建筑群中最為精彩的要數(shù)船廳了,這座廳堂特別設計成為一方單檐歇山式帶回廊的船形,四周瓦片鋪設的地面,那地磚的花紋也呈水波狀,這就給人以船兒悠蕩人居水中央的感受與意境。廳旁抱柱上懸掛著木刻的“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對聯(lián),若是坐在船廳內透過四周玻璃鑲嵌的花格窗,這里當仁不讓地是一方“人在廳中坐,景自四邊來”的美好。
是啊,何園主人“芷舠”兩字,意為:載滿香草的小舟。芷舠出仕之后,時而春風得意、順水行舟,時而宦海沉浮、風起流急,這船廳的設計不正是隱示著園主的身世命運嗎?在這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是煙花三月的夜晚,是牡丹、芍藥齊放之時,何園主人和家人們一起坐在船廳里,嗅著花香,看著月亮在水中搖晃,若是再撫著一架古琴,吟唱一曲“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那該是怎樣的一份似夢如幻的感覺。
悠然在何園的東園,只是在彈奏著何園后花園的序曲,步入到西園里時才是進入到何園后花園的主場。這西園的主場的精彩之處,就是前文所說的那貫穿全園的復道回廊。所謂的復道回廊就是在雙面回廊的中間夾著一道墻,這復道回廊,揚州人俗稱“串樓”,它分上下兩層,并且非常巧妙地將東園、西園、住宅院落都串連在了一起,當時的家人,現(xiàn)今的游人,大家即使在雨雪天或者烈日下那是完全可以免遭淋漓和暴曬之苦的。
這龍行一樣的串樓回廊,那東南兩面墻上都連綿不斷地開設著什錦洞窗和水磨漏窗。這些花窗造型各異,其所用的材料全是色澤素雅且古韻十足的青瓦。一路繞廊行進,一路透過花窗觀賞到鄰園中的美景,真的是好一個目不暇接、心曠神怡的步移景異之妙?!八拿娲畼黔h(huán)水抱,幾堆假山嘆自然?!彼陌儆嗝浊坼藻频拇畼腔乩仁抢@園一周的,那回廊的一方方窗格和壁板上,還精致地鐫刻著蘇東坡、唐伯虎、鄭板橋等等名人大師的詩與畫供人們欣賞呢。如此這般,這園子和欣賞這里詩畫的人也都多了一些濃郁的人文氣息。
3
在西園船廳之后的一堵風火墻前,就是何園中著名的號稱天下“第一山”的“片石山房”。這“第一山”或“片石山房”是太湖石做的一組假山,長達六十余米,真的是好一個奇峰聳立、飛瀑流泉、參差蜿蜒、妙趣橫生。假山上有盤山蹬道,下有水繞空谷,登至山上有月亭雅座歇腳,過月亭可登上復道回廊去自由尋覓游覽。如果要是把這堵封火墻比作一張大宣紙的話,那貼壁假山就是一幅巨大精美的山水畫。有專家考證,這組貼壁假山也是清代山水大畫家石濤的手筆,人們也都說這“片石山房”是一個“人間孤本”。
在何園的西園里,還有一水池中央建有一座水心亭。這水心亭,又稱“小方壺”和“壺上春秋”,更有人稱之為“天下第一亭”。這是一座中國少有的建在水中央的戲亭和戲臺,是專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納涼賞景之用的。這亭有石板曲橋和湖石飛梁與四岸連接著。園主人們常請戲班來這里唱堂會,水池四周有復道回廊串樓環(huán)繞,家人們可以端坐樓上看戲,視野無礙,琴聲繚繞。有懂音效設計的人說,那唱戲人的聲音有用池水與走廊回聲的反射,可較好地增強余音效果。這里可寬寬松松容納幾百人,是一方設計絕佳的立體劇場。同時,坐在這里看戲聽曲時,園內風光一覽無遺,可以讓人達到耳目兩悅、身心共享的絕妙境界。
何園的主建筑“玉繡樓”是何家的住宅樓,這樓的獨特之處是由兩排上下兩層西式洋樓組成的。這兩排樓之間是由那串樓回廊連接著的。這樣只要不出何園大門,可以任意在園內走動,而且那是晴天不用打傘遮陽,雨天也不會淋雨濕鞋。那兩樓之間圍著一個大花園,因著園內特別種了幾棵高大的廣玉蘭、玉簪花和繡球花,而取名“玉繡樓”。何氏這樣的大家族,子孫眾多,這兩幢樓的房間既通透又相對獨立,可以住上二十多個小家庭。此外,這玉繡樓建筑設計不僅有中國傳統(tǒng)式的串樓理念,還融入了西方的建筑手法,這里的房間格外地高大明亮,裝配了西式的落地百葉門窗、壁爐、鐵藝床、吊燈和日本式的拉門、木地板等等。當年的園主人還真是與時俱進呢,這樣的建筑裝飾著實就是一派采光、空氣、環(huán)境、風景都堪絕佳的洋房別墅。
4
何園雖是平地起筑的,但通過許多嶙峋的山石、磅礴連綿的貼壁假山、清清冽洌的荷蓮池塘,便讓整個園內的建筑群全部置于山水天地間,融入名木花叢之中了。何園是清后期揚州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園林。此時,雖然由于鹽商和漕運的衰落,江淮的園林建造中心已經(jīng)轉到蘇州,何園卻依然能集揚州園林的精髓,并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以致成為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個奇葩,而讓所有來過這里的人平添幾多敬重和愛戴。
在何園里尋訪游玩,除了這里奇妙的建筑景象會讓人驚嘆外,何氏家族那一份與時俱進奮發(fā)進取的人文精神,也更讓人格外地贊嘆不已。在何園西園的一隅是一方“翰林公子讀書樓”,這里應該是滋生何氏家族文脈與氣象之地。何氏家族從何芷舠父親這輩起,五代人中誕生了兩個進士、兩個博士、兩個院士。其中何芷舠的父親何俊官至翰林正三品從二品;何芷舠自已是官至正三品;其子何聲灝為欽點翰林之職,另一子何適齋和孫女何怡如為父女畫家。其孫何世楨、何世枚兄弟二人,則是雙雙留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博士、法學家、教育家,他們曾創(chuàng)辦上海持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前身);其曾外孫女王承書和曾孫何祚庥,則分別是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功勛、中科院院士、工程物理學家。悉心尋訪了偌大而精彩紛呈的何園,知曉了何氏家族有如此這般的杰出人物,有誰不對這奇妙奇景的何園更生幾多敬畏和敬仰呢。
何氏家族為什么會才俊輩出呢?有人總結:這是因為何家傳承了厚學重教、詩禮傳家的門風。的確,何園里的訓規(guī)戒律多處可見。其中,那怡萱樓的房間里就可以看到十一條何氏家規(guī):孝敬親長之規(guī);隆師親友之規(guī);鞠育教養(yǎng)之規(guī);節(jié)義勤儉之規(guī);讀書寫字之規(guī);待人接物之規(guī);撐持門戶之規(guī)等等。然而,何氏家族人除了堅守中國傳統(tǒng)禮儀和文化,更特別重視讀書和對后人的教育。但并不是讓后人們一味地死讀書、讀死書。在《讀書寫字之規(guī)》中,就開明地要求后人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你適合讀書就安心去讀書,你適合做什么事就去做什么事。
何芷舠,作為何園的主人,對于何氏家族的人應該怎樣去做人做事,起到了一個長者的楷模作用。二十世紀初年,已年近七十本該是落葉歸根的何芷舠老先生,突然賣掉了他悉心營造十多年的何家莊園,一轉身舉家遷至大上海的再次闖進了新的商業(yè)碼頭。盡管,他在揚州做的生意已經(jīng)很好了,但他看到了那已經(jīng)興起的海運代替了河運,那快捷的津浦鐵路也橫空出世。那時揚州已經(jīng)失去了交通大動脈的卓然地位,而上海已很快地發(fā)展成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