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錄
【摘要】目的:分析兒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情況,為臨床治療中的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泌尿系感染患兒清潔中段培養(yǎng)結果展開分析,120株菌均來自本院的泌尿系感染患兒,利用新潔爾滅或碘伏對患兒尿道口進行清洗消毒,留取其中中段尿,將其置于無菌管中,進行細菌檢驗。利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菌株進行鑒定,分別利用革蘭陰性測試板和格蘭陽性菌測試板進行藥敏檢測。結果:共檢出尿液病原菌24株,其中分離數(shù)排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為大腸桿菌、屎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利用微生物自動分析系統(tǒng)針對分離開的純菌株展開鑒定,并對臨床常用抗生素展開敏感試驗。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美羅培南等均比較敏感,屎腸球菌對呋喃、萬古霉素等較為敏感。結論:兒童泌尿系感染仍然以大腸桿菌為主,但是場球菌始終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這不僅和泌尿道畸形直接相關,同時還要對抗生素的規(guī)范使用加以注意。
【關鍵詞】兒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藥性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3-0155-01
泌尿系感染是一種兒童常見病,由于兒童存在特殊的生理特點,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治療不徹底、反復發(fā)作的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出現(xiàn)瘢痕腎。所以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性監(jiān)測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本次研究選擇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泌尿系感染患兒清潔中段培養(yǎng)結果展開分析,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20株菌均來自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收治的泌尿系感染患兒,患兒年齡在剩下18小時~12歲之間,其中共有男56例,女64例,其中小于1歲患兒共有70例,男51例,女19例。
1.2標本采集
利用新潔爾滅或碘伏對患兒尿道口進行清洗消毒,留取其中中段尿,將其置于無菌管中,進行細菌檢驗。對檢出細菌進行分離鑒定,嬰幼兒留置無菌尿袋,如果15~30分鐘以后仍留尿不成功,應重新進行消毒并換用新的尿袋。
1.3菌種鑒定及藥敏試驗
利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菌株進行鑒定,分別利用革蘭陰性測試板和格蘭陽性菌測試板進行藥敏檢測。
2結果
2.1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
共檢出尿液病原菌24株,其中分離數(shù)排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為大腸桿菌(25.0%)、屎腸球菌(20.8%)、金黃色葡萄球菌(12.5%),見表1。
2.2藥敏實驗結果
利用微生物自動分析系統(tǒng)針對分離開的純菌株展開鑒定,并對臨床常用抗生素展開敏感試驗。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美羅培南等均比較敏感,屎腸球菌對呋喃、萬古霉素等較為敏感,見表2、表3。
3討論
泌尿系感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兒童疾病,通過尿細菌學檢查可以為真性菌尿進行確診,草屋的采集尿標準可能會造成臨床誤診的出現(xiàn),隨意對已能控制排尿患兒進行對照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進行會陰部、陰經(jīng)清洗的尿標準其污染率高于局部清洗以后的標準[2],差異明顯。筆者強調(diào)尿培養(yǎng)過程中應選擇清潔中段尿標本,特別是門診進行尿培養(yǎng)時應該充分重視使用正確清潔方法,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重復檢查的出現(xiàn),避免抗生素濫用情況的發(fā)生。
兒童泌尿系感染多數(shù)情況下為逆行感染,致病菌多為腸道細菌,其中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其次為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等,而革蘭陽性菌比較少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下泌尿道感染致病菌不再以革蘭陽性菌為主,而是以革蘭陰性菌為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兒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大腸埃希菌在病原菌中居于首要位置,之所以大腸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這和兒童泌尿道上皮粘附力直接相關,近年來發(fā)現(xiàn)一種L型鞭毛及受體,會促進大腸埃希菌在患兒上尿道或膀胱滯留,會使細菌致病力得到增加。同時,葡萄球菌、場球菌等在某些條件也會發(fā)展成為病原菌。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兒場球菌分離率僅在大腸埃希菌之后,檢出大腸桿菌6株,屎腸球菌5株,金黃色葡萄球菌3株,白色念珠菌2株,其他8株。藥敏試驗結果表明,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羅培南、呋喃妥因等藥物均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敏感率,這可能和這類藥物在兒科應用首先存在一定聯(lián)系,但是由于兒童在生理及發(fā)育上存在一定特點,因此這些藥物應該慎用,以避免出現(xiàn)耳毒性、腎毒性及軟骨發(fā)育不良等不良后果。
從常用抗生素耐藥情況來看,相關報道稱住院泌尿系感染患兒對頭孢噻虧鈉的耐藥率是3%,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藥率是1%[3、4],本組資料顯示,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都超過了50%,慶大霉素的耐藥率也非常高,雖然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都比較高,但是仍然對大腸桿菌保持敏感,可以在尿培養(yǎng)以后對上述抗生素進行試用,不能一味的追求高級抗生素的應用,進而造成臨床治療中耐藥性的加重。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均優(yōu)于不良反應,當前在兒科中已經(jīng)很少使用。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顯示,第三代、第四代頭孢菌對大腸桿菌存在較高的藥物敏感性。
氨芐西林等藥物的敏感率較低6%,這可能和近年來半合成青霉素臨床中的長期廣泛應用有關,體內(nèi)定植菌的耐藥性得到了提升,對抗菌藥物敏感性也在逐漸降低。場球菌對萬古霉素較為敏感,對慶大霉素、青霉素已經(jīng)100%耐藥,所以這類抗菌藥物已經(jīng)不能作為治療兒童泌尿系感染的首選藥物。當前還未發(fā)現(xiàn)萬古霉素葡萄球菌屬,白色念珠菌對兩性霉素B、氟康唑等比較敏感。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大腸埃希菌是造成本地區(qū)造成兒童泌尿感染的首要病原菌,同時以往泌尿系感染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常用藥物慶大霉素、氨芐西林等已經(jīng)具有較高的耐藥性,所以,臨床治療過程中不能單單利用經(jīng)驗來用藥,應該按照藥物敏感試驗及特殊耐藥菌株的相關報告,在泌尿系感染的治療中,對抗菌藥物進行合理應用,可以有效減少耐藥株的出現(xiàn)。
綜上所述,兒童泌尿系感染仍然以大腸桿菌為主,但是場球菌始終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這不僅和泌尿道畸形直接相關,同時還要對抗生素的規(guī)范使用加以注意。所以,應該及早做好兒童泌尿系感染的清潔中段培養(yǎng)工作,按照尿培養(yǎng)情況選擇敏感藥物,從而避免對抗生素的濫用和過度應用,有效減少耐藥菌株。
參考文獻:
[1]高曉潔,李永柏,趙維玲,楊軍,馬祖祥,王凱,張蕾. 兒童泌尿系感染的臨床特點、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1(5):330-332.
[2]陳椰,謝永強,魏青,李穎杰,高言. 兒童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10年變遷[J]. 臨床兒科雜志,2015,35(6):525-527.
[3]甘澍,向松濤,藍鍇,王樹聲,陳志強. 2006~2008年廣東省中醫(yī)醫(yī)院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11,14(4):362-364.
[4]任舒,姚斌,伊廣旭. 2型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1(17):4308- 4309+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