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張燕
摘 要: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開始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開始,入學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觀念、價值取向的情況。本文結合現(xiàn)階段大學生的特點,對入學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展開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入學教育;形式;內容;探索
入學教育是新生步入大學校門、開始新的求學生涯的第一堂課,也是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轉換、樹立正確信念、養(yǎng)成良好行為觀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關系到學校的校風、學風、學生的健康成長等方面。因此,加強入學教育,優(yōu)化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對學生、學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時期大學生的特點
現(xiàn)階段的在校本??茖W生都為“90后”,而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大多是“95后”,他們在國家快速發(fā)展的年代出生、成長,接受了多元文化的沖擊,形成了這群體獨特的特點。
(一)個性強、獨立能力較差
“90后”群體家庭的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在比較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成長,且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成長中父母對其視若掌上明珠,養(yǎng)成的個性也越來越強;同時,在“學習大于一切”思想下,這個群體很大部分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立能力較差。
(二)自我為中心
受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這個群體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群體生活的能力弱,責任意識和團體意識較差,人際關系不適應,對集體宿舍環(huán)境不適應,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障礙。
(三)網絡依賴性強
“90后”群體基本上都擁有智能手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低頭族”占有較大的比例,網絡對這類群體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娛樂甚至有人沉迷于網絡,對網絡的依賴性非常強。
二、加強入學教育的意義
(一)入學教育是大學生角色轉換的需要
大學的教育模式與中學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從中學生到大學生不僅僅是身份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思想認識上的改變。首先,大學中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在中學中可能是優(yōu)秀學生,但在大學這個集體中,排名有可能在后,在心理上要改變觀念;其次,大部分學生上大學時都成為成年人,要完成從受父母監(jiān)護的未成年人轉換成擁有獨立能力的成年人;第三,其社會地位發(fā)生了改變。
(二)入學教育是大學生適應新生活的需要
進入大學后,學生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這讓很多學生無所適從,以至于出現(xiàn)父母送學生報到后,學生流淚不愿意父母離開。大學以前,很多學生的生活都是由父母安排好,但在大學,所有的生活都需要自己打理。其次,生活習慣也發(fā)生變化,很多學生都是異地求學,生活習慣、氣候、風俗等給他們造成了障礙;第三,大學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對新生也是新鮮事物。
(三)入學教育是適應學習模式的需要
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學習,在高考指揮棒的引領下,學生適用了應試教育的模式,但大學的學習模式與這些階段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大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對學習的任務也發(fā)生了變化,大學期間不僅僅是要學習基礎知識,更要學習專業(yè)能力。大學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是新生面臨的又一大困難,入學教育的效果直接影響學生在以后學習中的效果。
三、大學生入學教育形式與內容探索
各個高校都會舉行入學教育,基本采用三部曲:軍訓、國防教育、校規(guī)校紀教育,無論在形式和內容上每年都基本一致的,沒有針對不同階段的新生群體特點來進行安排。入學教育也需要創(chuàng)新,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在形式與內容上要有新的變化。
(一)入學教育的形式
1)參觀學習法。通過分批組織新生參觀校園環(huán)境、文明宿舍、校史館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場所,在參觀過程中講解相關的知識,讓新生對大學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經驗介紹法。組織優(yōu)秀的老生,按照專業(yè)對新生開展座談,向新生介紹自己的成長歷程,為新生樹立榜樣。
3)參與活動法。開展系列形式多樣、學生喜歡的活動,比如舉辦文藝晚會、演講比賽、主題班會等,鼓勵新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讓新生學會適應大學生活。
4)文化宣傳法。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積累與沉淀的結晶,濃厚的校園文化會讓新生有一種歸屬感,同時,校園文化也是最能影響學生行為的方式之一,可以通過宣傳欄、報紙、校園網、廣播、學生手冊等宣傳工具,向新生開展入學教育,從文化上引導其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5)報告、講座法。通過開展專題報告、講座的形式集中向學生講授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如何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遇到困難如果進行解決等。
(二)入學教育的內容
1)軍事、國防教育。大學生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軍事訓練與國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要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為目標,加強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核心內容的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2)校史教育。校史是學校發(fā)展的見證,讓學生了解校史,尤其是在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的學生先進事跡,利用這些與學生比較貼近的典范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愿望,對新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信念、理想的教育。
3)校規(guī)校紀、安全教育。校規(guī)校紀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講授校規(guī)校紀讓新生充分了解在今后的大學生涯中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安全教育則是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的基礎。
4)專業(yè)介紹教育。專業(yè)教育是讓大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專業(yè)的重要途徑,通過邀請專家開展相應講座介紹專業(yè)的背景、學習的方法、前景等內容,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yè)學習觀。
參考文獻:
[1] 張英超.入學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J].科技信息,2009,06:365.
[2] 趙惠強,孫莉蘋.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大學新生適應情況分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38-141.
[3] 滕以波.大學生入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芻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5:89-90.
[4] 陳平.大學生入學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02:127-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