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京東
嚴鳳英在《天仙配》中飾七仙女
嚴鳳英在《女駙馬》中飾馮素珍
流派是指學術思想或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的派別。分自然或自發(fā)形成。藝術流派,是指在藝術領域內(nèi),藝術家由于思想傾向、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主張和風格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并逐漸集合起來而形成的,是通過作品顯示出鮮明的特征,并有一定社會影響的藝術集團或派別。
黃梅戲流派同是一種戲曲藝術的結晶和程式,也是一條傳承捷徑,是普及黃梅戲藝術的戲曲特色通道。同時,它也是黃梅戲這個戲曲劇種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二十世紀中葉黃梅戲流派的形成,是建立在十八、十九世紀的“秧歌”、“采茶調”和“黃梅調”等各種黃梅戲表演風格基礎之上的。而這些黃梅戲表演風格更是受到當時的民間小調、徽調、文南詞、青陽腔和岳西高腔等各種聲腔曲調的影響。時有“無徽不成戲(市),無石不成班”之說,說明安慶懷寧石牌鎮(zhèn)的徽調演唱風格獨出一秀,特色鮮明,特別是徽調的“二黃腔”。黃梅調出于中國戲曲“四大徽班”的發(fā)源地,出于國戲“京劇鼻祖”的發(fā)跡地,在這樣的土壤里生長,在這樣的家族中成長,自然是得天獨厚,茁壯成長;她迅速形成“黃梅戲”,形成黃梅戲的各種聲腔風格也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
當下眾多黃梅戲流派,主要源于二大主流,即嚴鳳英“嚴派”和王少舫“王派”。
黃梅戲嚴派主流衍生出的各個支流,進一步印證了嚴派藝術的獨樹一幟,至今無人企及。進行“嚴派”演唱藝術特征的研究,對確立和繼承“嚴派”藝術有著重大意義。這將促進黃梅戲流派的傳承,推動黃梅戲藝術文化的向前發(fā)展。
黃梅戲嚴鳳英“嚴派”的形成是一個黃梅戲劇種走向成熟的標志,是黃梅戲梅開一度的標志,是黃梅戲旦角成熟的標志,更是一個黃梅戲藝術家成熟的標志。
嚴派的形成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即天時的促成、地利的促成和人和的促成。
人和的促成首先在于嚴鳳英最早受其父親的影響。父親嚴思明曾進過安慶的新式學堂,能寫會畫,能拉會唱,喜歡京劇,頗有一些藝術細胞。
嚴鳳英受到三位好老師的影響。一是禮拜過嚴云高師父,二是投拜過程積善師父,三是跟拜過丁永泉師父。
十三歲時,嚴鳳英正式拜嚴云高為師父,學唱黃梅調,她學的和演的第一出戲是《何氏勸姑》(一說是十五歲的《二龍山》),扮演小姑子一角,同時還學會了《打豬草》和《小放牛》共三出小戲。十四歲前后,嚴鳳英投奔程積善師父。程積善和嚴云高是師兄弟。拜程為師,嚴鳳英開始了正式搭班唱戲的生涯,這期間學會了不少的戲;隨后四處搭班,常演劇目有《何氏勸姑》、《打豬草》、《蘭橋會》和《送香茶》等。1945年,嚴鳳英第一次進城(安慶,當時是省府)唱黃梅調,她受邀搭張光友班子唱戲,三天炮戲,一炮打響,隨后她在安慶又遇到了黃梅調的幾位“好佬”,如丁永泉(又稱丁老六,藝名丁玉蘭)、鄭紹周和柯艷秋等。十五歲時,又自拜丁永泉為師。據(jù)國家一級演員、第一代電影《天仙配》中仙女的四姐扮演者丁俊美回憶:“抗戰(zhàn)的時候,嚴鳳英只有十五歲,有一天跑到我外祖父(丁永泉)那里說,要拜我外祖父做師父,想學演一些戲。我外祖父看嚴鳳英機靈可愛,嗓音又好,就叫我舅舅(丁紫臣,丁永泉之子)去了解了解情況,并與班主商量此事可行。這樣,我外祖父先讓我媽媽(丁翠霞,丁永泉長女,當時黃梅戲很少的幾個女演員中的一位)教她《小辭店》和《西樓會》等戲。這些戲和以前的幾出戲,成了嚴鳳英當時常演的劇目。特別是《小辭店》,成了嚴鳳英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她因戲改名,將自己的姓名改成了嚴鳳英。隨后,包括1953到1958年在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期間,我外祖父一直教她學戲,做人。嚴鳳英也因此學到不少新的東西,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p>
嚴鳳英還受到五位至朋親友的影響。一是南京京昆名票甘律之,二是黃梅戲音樂家王兆乾,三是黃梅戲著名編劇王冠亞,四是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王少舫,五是著名黃梅戲音樂曲作家時白林等。
嚴派的形成與自身天賦、用心好學、艱難磨礪、兼容眾家和堅持不懈等因素不無關系。與此同時,前輩的扶持,同輩的幫扶,綠葉的映襯等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同時代藝術家如王少梅、潘璟琍、張云風、熊少云、丁紫臣和彭玉蘭等藝術家們的相扶相襯等。
嚴派形成的重點,還在于黃梅戲的源流以及源流的傳承。嚴鳳英出生在安慶,成長在安慶。她一直追隨的是黃梅調,她拜隨的嚴云高和程積善是師兄弟,她跟隨的“南程北丁”(程積善和丁永泉)在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就是黃梅戲名角,而丁永泉曾拜師黃梅戲最早的女藝人胡普伢(或稱第一位黃梅戲坤旦),胡普伢又拜過黃梅戲一代先賢蔡仲賢(一稱黃梅戲鼻祖)為師學戲……
如此淵源底蘊成就了黃梅戲嚴鳳英,如此廣采博學造就了黃梅戲“嚴派”。
嚴派形成的關鍵,更在于時勢的推陳出新。一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雙百方針”的實施;二是百花齊放的黃梅戲在十幾年間從一個名不經(jīng)傳的鄉(xiāng)間小戲一躍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三是1953年成立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省委、省政府親自抓,提前唱響了黃梅戲,打好了徽字牌;四是黃梅戲劇目的不斷推陳出新;五是嚴派表演的綜合素質和多年磨練、積淀的純甜、純情、純真的黃梅戲人物演唱。
“嚴派”藝術,是指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梅戲藝術發(fā)展中,受嚴鳳英演唱藝術的影響,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們由于創(chuàng)作思想和方法、藝術主張和風格相近或相似逐漸結合起來而形成的,通過黃梅戲作品顯示出鮮明特征的個性,并產(chǎn)生一定社會影響的嚴鳳英風格的藝術派別。黃梅戲的嚴鳳英演唱藝術,無論是專業(yè)團體還是社會群體都有一大批的追從者?!皣琅伞彼囆g,自成一體,其演唱本色、純樸、清新、自然、通俗、田園式流暢。這是“嚴派”藝術的主要特征。
“嚴派”演唱:本色、純樸、田園式流暢。
黃梅戲音樂旋律源于“黃梅調”,屬田園式的清新流暢,淳樸自然?!皣琅伞毖莩?,正是具有這種黃梅戲音樂特征。我們欣賞“嚴派”演唱,很少聽到氣勢磅礴的聲腔,而大多是“言之不足用以歌”的話語般的抒情演唱。因何黃梅戲的唱腔朗朗上口,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它具有猶如“通俗歌曲”般的通俗流行性,流暢自然,最易于傳播流行。而“嚴派”演唱正是具備了這個特質。
如果以上主要是指“嚴派”演唱的音區(qū)特點:非“高大上”;那么,“嚴派”演唱的音色特點:是“云遮月”;音質特點是:清新沙甜,有磁性;用嗓特點:“本色”,即用真聲,以大本嗓來演唱,淳樸極致,即便有啞的痕跡,也感到親切自然,真實感人。
如黃梅戲高難度的“第一腔”:“我本閨中一釵裙”,從“散板”到“平詞”,再到“二行”、“三行”,直至最后的“甘”字的最高音,一般演員很難完成,即便能唱,也是或上氣不接下氣、或音不準、或破音、或僵硬等,亦或氣音有余,但總是美感不足。然“嚴派”此曲是自然流暢,不溫不火,恰似人物敘述,娓娓道來,沒有“高大上”,只有“云遮月”,清新沙甜有磁性,本色真情,淳樸味濃。即使是高音“甘”字,也是自然到達,一氣呵成,不做“英雄狀”。
“嚴派”念白:純樸、清新、自然。
“嚴派”念白既不象京劇的抑揚頓挫,鏗鏘有力,也不象越劇般輕聲細語,溫柔軟綿,而是皖江宜城地區(qū)的“徽(安慶)聲皖(皖河)韻”、“宜腔宜味”,或稱之為介于南北地域之間的“中間語音”,強調的是音的“圓”和“味兒”,傾向語音的“就低不就高”,通俗易懂。
黃梅戲念白基礎于“安慶話”,是建立在安慶本土方言之上的,又有一定的安慶土語的提煉?!鞍矐c語言”有一個特征,即語言聲調的“低聲調”,或謂“第二聲區(qū)”,即“低聲區(qū)”。 在黃梅戲里很少有普通話四聲聲調的字,特別是陰平聲字和去聲字。如“家”字,屬于國語普通話語言聲調第一聲的“陰平”,而在黃梅戲語言里需念成“低陰平”的“家”。像“花”、“天”、“邊”、“安”、“官”、“方”、“聲”、“哥”等字都要念成低陰平;如“去”字在慢念時需加上一個“下坡音”,很特別。
“嚴派”道白正是把握了這個地方特點,其語言不重張力,而重特色;不溫不火,“圓味兒”十足。
特別是“嚴派”念白的“大白”,即“韻白”念法,是以小白為基礎,“字正韻圓”,很有特色。即:少有陰平字,陽平不上去,上聲不太下,去聲不拙力,注重低陰平,字字如珠璣。
例如:《天仙配·路遇》七仙女臺詞:“大路通天,各走各邊”。
語言聲調 : — — ﹨ ∨ —
大 路 通 天 各 走 各 邊
“嚴派”念法:“大路”是“去聲不拙力”,“通天”是“注重低陰平”,“各”字不太“去”;“走”字“不太下”,“邊”字“不陰平”。
再如:“大哥,你可想過去?”、“你家住哪里?姓甚名誰?講得清楚明白,我就讓你過去?!薄ⅰ按蟾?,你來看!”……在這些“嚴派”念白中,我們都能體味到“嚴派”藝術的獨特風格。
所謂“字正腔圓”的“腔圓”是建立在“字正”基礎之上的。它既符合于國語普通話的歌曲演唱,更適用于戲曲京劇和各地方劇種,包括黃梅戲的行腔藝術?!白终粓A”源于中國戲曲的音樂理論?!白终粓A”理論,自然適用于介乎說唱之間的韻白藝術。
“嚴派”的大白正是做到了“字正韻圓”,她的小白也是字正味足,或安慶土語,或安慶官話,在“字正”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嚴派”念白。
“嚴派”做功:自然、生活。
“嚴派”做功不刻意仿效名師名家,不刻意追求程式動作,而是將戲曲程式自然化入角色動作中。“嚴派”做功正象人物動作的自然流露,既符合角色,又使人有優(yōu)美的享受。
如:《女駙馬·狀元府》中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時的動作表現(xiàn)。“嚴派”做功有程式動作的左右順反翻袖、雙反翻袖、雙背袖、順袖、抖袖等,看起來是那么的輕松自然,動作準確到位,既看到水袖的深厚功力,更讓人感覺其做功的生活順暢。
又如:《牛郎織女》中的團扇做功?!皣琅伞弊龉κ且贿叧凹苌侠劾蹜夜瞎背危贿呌脠F扇做著各種不同的團扇動作,有托扇、背扇、亮扇、指扇等等。沒有感覺她在做“團扇組合”,而真正感覺到的是她出神入化的做功,是多么的生活自如。
因此,“嚴派”做功的特點是,化程式于生活,于動作見功力;處處不顯做功,處處都是做功;本色自然,生活順暢。
“嚴派”表演:本色、質樸。
“嚴派”表演是黃梅戲表演的代表,即生活、自然、質樸無華。她是將唱、念、做即聲、臺、形自然融入生活的表演中,真正做到了融技如戲?!皣琅伞北硌菔屈S梅戲表演的典范。
在《天仙配·分別》“董郎前面匆匆走”這段演唱中,“嚴派”在黃梅戲“陰司腔”的行腔里,只用了面帶愁容、注目遠眺、眼含離別之淚。用這種神情進行演唱,很快便將觀眾帶入“分別”的規(guī)定情境,讓人情不自禁,傷心不已。
再譬如,在《天仙配·路遇》一場中,七仙女下凡相助董永,當董永尋機逃避時,七女上前攔住了董永的去路。在這段情節(jié)里,“嚴派”用了二個極其生活生動的表演:一是嘴一抿,眼睛向左上方一揚,表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二是右掏步,雙膀按掌,抿嘴微笑,右偏首,微點頭,表現(xiàn)了“得意”。這二個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表演,一是充分表現(xiàn)了七仙女的機敏聰慧:(潛臺詞)嗯,你想跑?;二是特別表現(xiàn)了七女的天真可愛:(潛臺詞)怎么樣,你跑不掉了吧?!
“嚴派”表演就是這樣的細膩而又生活,精微而又自然。
“嚴派”劇目:民俗、通俗。
“嚴派”代表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小辭店》、《送香茶》、《藍橋會》、《夫妻觀燈》、《柳樹井》和《春香傳》等大小戲幾十出。從“嚴派”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劇目的基本共性,即:反映了流傳神話、民間故事、底層人物、民俗民風、家庭情趣等。亦即:天仙配董永,駙馬女人行;牛郎迎織女,夫妻來看燈。
黃梅戲由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民間小戲,在二十世紀中葉一躍發(fā)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和現(xiàn)在仍是最受大眾歡迎和喜愛的劇種。之所以時間很短但發(fā)展迅猛,這與黃梅戲自身的民俗性和通俗性是不無關系的。也正是黃梅戲劇目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對“嚴派”劇目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嚴派”劇目正是沿著黃梅戲劇目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形成和發(fā)展了自身一系列的代表劇目,隨及形成了自身表演和演唱的“嚴派”風格。
“嚴派”演唱:本色、純樸、田園式流暢;“嚴派”念白:純樸、清新、自然;“嚴派”做功:自然、生活;“嚴派”表演:本色、質樸;“嚴派”劇目:民俗、通俗。這樣,構成了“嚴派”的整體風格:本色、純樸、清新、自然、通俗、田園式流暢。
嚴鳳英表演流派是黃梅戲流派的主干流派和主要流派?!皣琅伞彼囆g,其特點:本色、純樸、清新、自然、通俗、田園式流暢,她生活、輕松、順暢,具有民俗性和通俗性。特別是“嚴派”藝術的演唱清醇甜美,如山野的風,又如天籟之音,至今無人企及。
黃梅戲流派發(fā)展奇特。當京劇、越劇等中國戲曲劇種流派在二十世紀20-40年代發(fā)展迅猛之時,黃梅戲還是一個名不經(jīng)傳的鄉(xiāng)間小戲??梢哉f,黃梅戲錯過了戲曲流派的“發(fā)展期”或者說是“繁盛期”。當新中國成立1949年后的十五年間,戲曲流派藝術在“雙百”方針指引下,進一步取得了新的繁榮發(fā)展;而黃梅戲正是在這十五年里抓住了蓄勢待發(fā)的契機,第一次走進了省城,走向了全國,走出了東南亞以及海內(nèi)外,連續(xù)拍攝了“二白二彩”四部電影及黃梅戲舞臺紀錄片,連同香港邵氏公司的幾十部黃梅調電影,一躍成為全國“五大劇種” 之一和海內(nèi)外知名的大陸藝術。黃梅戲形成了“二大表演陣營”即二大表演流派:“嚴派”和“王派”。嚴鳳英和王少舫,一女一男“并蒂蓮開”。這是黃梅戲的“特殊發(fā)展史”。1968年,“嚴派”旗幟倒下,但嚴派聲腔愈濃;1986年,“王派”偃旗,而王派演唱不斷。他們已成為黃梅戲的主干流派。
黃梅戲二大主干流派的“嚴派”藝術是黃梅戲“旦角”藝術的主要代表。黃梅戲發(fā)展自“二小戲”和“三小戲”,其中,“旦角戲”為重中之重,男角不可超越??梢哉f,“嚴派”藝術是黃梅戲流派形成的主要基礎,她促成了黃梅戲流派的整體形成,推動了黃梅戲表演流派的發(fā)展?!皣琅伞彼囆g是黃梅戲流派的主流派別。
如果主干流派指的是黃梅戲流派的“流”,那么主要流派指的便是“派”。 “嚴派”藝術是黃梅戲流派的“主流”,特別是“嚴派”的演唱藝術,她應是黃梅戲藝術的發(fā)展源泉,更應是黃梅戲藝術的發(fā)展方向。
當人們唱來唱去,聽來聽去,還是感覺“嚴派”藝術純真純正時,說明“嚴派”藝術最能體現(xiàn)黃梅戲地方劇種藝術的特色。因而,“嚴派”藝術是黃梅戲旦角藝術的代表,是黃梅戲流派藝術的主要流派。
確立、傳承和發(fā)展黃梅戲嚴鳳英“嚴派”藝術,是為了挖掘黃梅戲流派的主流,研究“嚴派”藝術對后世后人,對分支流派,以及對其他流派及風格的影響,從而,推動和促進當代黃梅戲流派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
發(fā)展黃梅戲“嚴派”藝術,有幾點創(chuàng)意:
(一) 成立“嚴派”藝術研究機構。
(二) 每年舉行“嚴派”藝術會演、比賽和展示會。
(三) 建立“嚴派”藝術展覽館和展演館。
(四) 樹立“嚴派”藝術代表,培養(yǎng)“嚴派”藝術傳人,培育“嚴派”藝術新人。
(五) 宣傳黃梅戲“嚴派”藝術文化,打造以“嚴派”藝術為中心的“青春版”黃梅戲。
黃梅戲藝術文化的重大發(fā)展不能沒有流派的支撐。流派是一個戲曲劇種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黃梅戲發(fā)展到今天,“嚴派”藝術奠定了黃梅戲旦角藝術的堅實基礎,她是黃梅戲發(fā)展的里程碑,是黃梅戲“梅開一度”的重要標志。研究黃梅戲“嚴派”藝術,將是對黃梅戲的系統(tǒng)研究,進一步推動黃梅戲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