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勞動模范”田印福"/>
◎文/本刊記者 李勝基
?
勞動的激情常在
——記“全國勞動模范”田印福
◎文/本刊記者李勝基
編者按:五月的花朵綻放艷麗無窮,五月的節(jié)日銘記勞動光榮。提起勞動者,人們自然會想到勞模。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識型、創(chuàng)新型、智慧型”,幾十年來,勞模的結構在變、形象在變、工作方式在變,但不變的是他們執(zhí)著于事業(yè)、不斷超越的熱情和愛崗敬業(yè)、甘于奉獻的精神。他們胸前的大紅花始終鮮艷。本期刊發(fā)五位杰出勞動者的先進事跡。
從一個挖電纜溝、架外線的普通電工,成長為企業(yè)的技術拔尖人才,中國三冶集團有限公司電氣安裝工程公司勞模創(chuàng)新工作室主任、黨支部書記田印福的成才緣于他那永不消減的勞動激情,緣于他的認真和鉆研。
1996年剛參加工作時,田印福發(fā)現自己的學歷和專業(yè)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工作需要,唯一的選擇就是埋下頭來努力學習,早日像師傅們一樣擁有精湛的技藝。于是,他邊干邊學,歷經6年夜大進修,先后取得了本科學歷和工科學士學位。不僅如此,他總是主動要求到最臟、最險、最累的施工一線,經歷調試、安裝、設計、設備改造、施工管理等各崗位的磨煉。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讓田印福的技藝日臻成熟。
“70后”的田印福扎根生產一線一干就是20個年頭,先后任職電氣安裝工、調試工、設備運檢工等崗位。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成長?!拔沂冀K把鉆研技術當作天職,為了攻克技術難關,經常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圖紙,經常在夢中忽然醒來,存留的記憶激活了解決問題的靈感,凌晨4點多就起來搞研究?!碧镉「L寡?,鉆研業(yè)務幾乎占去他所有的業(yè)余時間,筆記本記滿了幾十本。別人在家休息時,他卻泡在圖書館、書店查閱資料。雖然與許多同學、故交失去了聯系,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但他在學習工作中找到了樂趣和價值。
功夫不負有心人。20年來,田印福先后完成高爐、熱軋、煉鋼、冷軋、燒結以及節(jié)能、環(huán)保等領域國家重點攻關項目80余個,攻關研發(fā)的很多革新技術相繼在鞍鋼、凌鋼、酒鋼、本鋼、通鋼、中國一重等大型企業(yè)得到廣泛應用,有的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其中,電網凈化技術采用諧波分析復控方式,解決了行業(yè)的故障通病,使電網利用率提高了25%;高爐布料裝置解決了伺服系統爬行的國際難題,打破了國外長達幾十年的技術壟斷,使能源利用率提高18%;TRT能源回收技術改變了除塵工藝和電能回收方式,提高能源回收率16%,降低故障率15%,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14年完成的除塵項目,使節(jié)能凈化率提高23%,粉塵回收率提高18%;完成的“大型電站GIS施工工法”2015年被評為“省級工法”,該工法彌補了國內該領域技術缺陷,降低了GIS現場安裝對環(huán)境的要求,工藝更為簡單化、精確化、合理化,極大地提高了安裝效率,降低了施工費用,提高了安裝質量和使用壽命,能源得到重新回收,完全可以與國外技術相媲美;剛剛完成的“復雜環(huán)境電纜遙感識別施工工法”,使電纜識別準確率達到100%,行業(yè)電纜識別造成的傷亡率降為零;受邀幫助分析解決重大事故搶修處理等20多次,完成五礦營口高爐的設計和中國一重的能源改造,攻克了鞍鋼冷軋鍍鋅線大修改造工程中的施工難題,為沙特、伊朗等國外工程提供技術方案……一項項科技創(chuàng)新,無不凝結著田印福的辛勞與汗水。他成功地破解了一道道生產難題,著實成為職工心中的“青年專家”,大家打心眼里服他:“真有兩下子!”
山東臨沂焦化廠剛剛投入使用時,高壓系統頻繁跳閘,查驗線路卻全部正常,這可讓廠方負責人頭疼不已。當時在此施工的田印福知道情況后,帶著檢測設備來到高壓室。經過一個月的研究與實踐,他提出了解決方案。經廠方同意后,他將這套方案應用到高壓系統中。原本嚴重超標達4倍的諧波電流恢復正常,電氣設備利用率提高14%,系統耗電量降低17%。后來,這套方案被多家冶金企業(yè)所采用,創(chuàng)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估量。田印福的這項研究榮獲第二屆全國職工優(yōu)秀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三等獎,同時還被國家科技部列入創(chuàng)新成果、國家節(jié)能減排計劃項目。
在凌鋼轉爐搶修期間,田印福臨危受命,在當時3臺轉爐的變頻器同時損壞的情況下,不僅找到事故原因,還根據經驗判斷了電阻的功率及阻值,找來滑桿電阻代替,使轉爐恢復生產。在大連鋼鐵公司750軋機生產線檢修中,有些電子元件因廠家停止生產,恢復工作進入停滯狀態(tài)。田印福利用一周的時間,走遍了大連、鞍山、沈陽等大大小小的科技書店,查閱了相關資料后,大膽編寫了一個能夠完成類似功能的模塊。經過反復模擬實驗和設備運行調試,成功替換原有國外電子元件,生產線僅停了10天便恢復了生產。
熟悉田印福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重心完全向工作傾斜,在臟、險、苦、累面前從不懼怕,被工友們稱作“工地主任”“現場支書”。20年間,田印福自己也說不出有多少個春節(jié)是在外地度過的,結婚時僅休了兩天,妻子臨產當天中午他才趕到醫(yī)院;在山東焦化廠的設備出現故障時,正趕上母親做腎摘除手術,為了解決技術難題,在手術前的那一刻田印福毅然含淚奔赴現場,為企業(yè)挽回了4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卻留下了對母親的終身愧疚。
在鲅魚圈工程中,施工環(huán)境異常艱苦,晴天要面對滿天塵沙,雨天更是泥濘不堪,雨水伴著黃泥漫過絕緣鞋,一漚就是一天。不論是數九寒冬,還是炎炎盛夏,凡是技術攻關的關鍵時刻,田印福都會24小時堅守在現場,一干就是幾個月?!澳菚r,現場的工程車就是我的‘家’。要說不想溫暖的家、不想妻兒,那是假話??蔀榱斯ぷ?,咬咬牙堅持,也就習慣了。”田印?;貞浾f。
在柳鋼連鑄機地下隧道施工中,外面是40℃的炎熱天氣,隧道內更是達到60℃,廢水漫過膝蓋,有的地方深及腰部,含有硫化物的高爐沖渣水把皮膚腐蝕潰爛,水蒸汽在隧道內像蒸桑拿一樣,吸到嘴里又苦又澀,臉被灼得疼痛難忍。這種情況下,田印福仍然主動請纓,在沒有照明及通風的隧道內冒著窒息的危險,認真仔細地處理各種技術故障。出來時,在現場的同事們都說田印福“瘋了”“不要命了”。最終,工程施工得以順利進行,可田印福當時留下的腿痛病至今也未痊愈。
在鞍鋼中板廠電纜移遷過程中,田印福冒著電纜即將放炮的危險,讓別人轉移到安全地帶,他卻憑著高超的技術只身處理險情,最終避免了多起傷亡事故的發(fā)生。為搶修吊車,田印福憑著無畏精神和高超技術,在離地面40多米的高空連續(xù)作業(yè),暈高就爬著過鋼梁,困了就在平臺上睡一會兒,飯用繩子系上來,為了減少大小便的次數,他甚至只吃半飽,口渴了也強忍著,在危急時刻全力保證生產線的正常運行。領導和同事們都由衷地豎起大拇指:“小田有膽有識,真是好樣的!”
在鞍鋼冷軋鍍鋅線大修時,田印福連續(xù)3個多月沒有休息一天,經常加班到下半夜,查線路、測數據、找原因、定方案,為分析故障原因,經常鉆進滿是油污的清洗段進行作業(yè),蹲在400℃高溫的設備上方檢修,站在能剪斷鋼鐵的飛剪旁測量,趴在百噸壓力的光整機上觀察……“同事們看到我心臟隱隱作痛、滿頭冷汗難受的樣子,都勸我回去休息,我說自己心里有數,沒事兒,可以堅持。在處理問題的關鍵時刻,我不能離開我的團隊?!碧镉「;貞浀?。
田印福常說:“人生有限,事業(yè)無限,奉獻更是無限的。”多年的一線工作使田印福深深懂得,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實現“補天填?!钡膲雅e,眾人的團結努力才能成就事業(yè)。在企業(y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2月,他創(chuàng)建了“田印福勞模工作室”,具體工作包括技術攻關、技能傳授、培訓服務、公益活動、遠程教育等。工作室充分發(fā)揮“蒲公英效應”,將創(chuàng)新的種子播撒到各個角落,真正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在廣大職工中掀起了“學技術、趕技術、超技術”的創(chuàng)新熱潮。工作室成立至今,為企業(yè)解決技術難題300多項,完成國家重點節(jié)能環(huán)保攻關項目35個,培訓農民工和下崗職工近百人,獲授權專利42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填補多項國內外技術空白,在為企業(y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疤镉「谀9ぷ魇摇毕群笫艿绞∈袃杉壒拿碚?。
作為“郭明義愛心團隊”的一員,田印福熱心公益事業(yè),時刻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他帶領家鄉(xiāng)青年學技術,普及農村用電常識,制作蔬菜大棚控制裝置,讓父老鄉(xiāng)親學到了技術、增加了收入,而他自己卻不知自掏了多少材料費、路費。多年來,他經常把所獲科技獎勵的錢捐給災區(qū);他拾金不昧、見義勇為的事跡,在單位有口皆碑;他還伸出援助之手,堅持向生活有困難的職工家庭捐款捐物。不僅如此,田印福還一直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單位同事、全社區(qū)的街坊鄰居上門修理家電,從不收取一分錢。鮮為人知的是,田印福家的日子過得并不富裕,家住農村的父母身體多病??蓪τ趷坌姆瞰I,田印福始終無怨無悔。
天道酬勤。多年來,田印福先后獲得“全國職工技術創(chuàng)新獎”“海峽兩岸創(chuàng)新成果展金獎”“遼寧省十大創(chuàng)新成果獎”“中冶集團技術進步獎”等40多個獎項,并榮獲“中國三冶集團優(yōu)秀共產黨員”“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好人”“全國勞動模范”等諸多稱號,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談到成績和榮譽,田印福謙虛地說:“榮譽就像一面鏡子,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帶給我動力,時刻鞭策著自己要不懈努力。只有勞動的激情常在,才能在平凡崗位上助力實現技術革新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