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房子的功能是什么?建筑師勒·科比西耶列了一個最基本的單子:一個抵御風雨以及喜愛窺探別人隱私之徒的庇護所;一個接受陽光和光亮的容器;適用于烹飪、工作和個人生活的特定數量的單間。我們會因為什么而稱贊一所房子?阿蘭·德波頓這樣解釋:當我們稱贊一所房子時,其實是在說喜歡它暗示出來的那種生活方式。
A 房屋布置影響家庭關系
轉身就能看到那個家伙
烤秋刀魚的味道第二天還飄蕩在客廳里,餐桌后面巨大的裝飾鏡油膩膩的。這位女性與丈夫所住的公寓是開放式格局,廚房與客廳之間沒有墻壁。當時她對這種裝修一見鐘情,當即決定入住,然而隨著廚房使用時間的增加,家中其他空間免不了受到影響。因為置物架和地板容易沾油,灰塵積攢在上面,打掃起來非常困難,不過與此相比,丈夫的態(tài)度更讓她煩躁。
“不打掃的話可就太臟了。”丈夫嘴上說著,卻沒有打掃房間的意思,他所做的只是絕對不把自己的書放在臟兮兮的客廳而已。
這位女性感嘆道:“開放式格局導致我和丈夫總在一處,我轉身就能看到那個家伙。早晨只有我一個人在廚房拼命忙活,僅僅是聽見丈夫翻開報紙的聲音,就讓我忍無可忍地想要埋怨他?!彪m然內部空間充滿開放感,可是當她目睹丈夫的行為時,不禁更煩躁了。
同住一個家卻難得見次面
一位從事個體經營的女性后悔給兩個孩子安排了豪華的房間,因為房間過于舒適,孩子們經常窩在里面不出來。
她的兒子今年讀初二,女兒上小學五年級。最近這段時間,孩子們都在各自的房間里,一家人因為吃飯時間錯開、上補習班和工作等原因難以聚在一起。同住一個屋檐下,夫妻倆與孩子們竟難得見次面,甚至幾天都沒有一次溝通。
兒子和女兒各自的房間都配有電腦和電視,本意是讓他們有一個舒適的學習、娛樂和休息的環(huán)境,同時也給孩子們足夠的隱私空間。可誰知道,這竟使得孩子們變得“宅”了。今年的跨年夜,妻子在臥室觀看晚會,丈夫在客廳看電影,兒子在自己的房間里玩游戲,女兒在自己的房間里看滑稽節(jié)目,一家四口看著不同的電視節(jié)目、玩著不同的娛樂項目迎接新年。一家四口聚在客廳里閑聊的場景依稀只出現在多年前。
B 電視變成配角,客廳成為閱讀之地
自從搬家后,粥悅悅全家老小莫名其妙地愛上了看電視,孩子們總是嚷嚷著再看一集,粥悅悅每天都為看電視的事情和孩子們搞得不愉快。
粥悅悅發(fā)現客廳是全家的主要活動空間,而電視是客廳布局的重點。在新家,電視柜、一組真皮沙發(fā)和一張茶幾幾乎霸占了客廳的全部空間。全家老小吃完飯,除了看電視,也沒有其他活動項目,尤其沒有閱讀習慣。空間受限沒有書房,孩子們只能睡前在床上看書。
粥悅悅本人喜歡買書,家里的書多得沒地方塞,也因為沒有閱讀空間,床上成了一家人的閱讀之地。
粥悅悅決定把客廳變成書房,把背景墻變成書柜,把豪華的真皮沙發(fā)換成布藝沙發(fā),沙發(fā)不對著電視。沙發(fā)與書柜的夾角放置一張寫字臺,隔離出一個相對安靜的學習、工作空間。
書墻做好后,全家發(fā)生了奇妙的變化。粥悅悅再也不在飯后等著丈夫放電視,而是坐在沙發(fā)上安靜地看本書,或者摟著孩子講故事。孩子們的活動空間變大了,書、畫筆和紙具擺在最顯眼的位置,他們不再動不動就要求看動畫片,轉而畫畫、堆積木、看書或者追趕。當然,變化最大的還是丈夫,他不再窩在沙發(fā)里玩手機、看電影、玩游戲,轉而霸占了沙發(fā)后的寫字臺——看書,而且還閱讀育兒類書籍。
充滿心機地讓電視成為配角,類似“不愛看書”之類的問題都可以考慮一下這樣的布局。
C 把吸塵器扔出去,臥室不是儲物間
李梅與丈夫結婚已有十年,操持家務游刃有余。在她家的主臥里,燙衣板隨意地豎在床的一端,旁邊擺放著一臺吸塵器,方便隨時使用。李梅已經能理智地將臥室用在很實用的方面,因為看到空的地方,她就會想:如果一個房間只用來睡覺和維持性愛生活,那就太浪費了。慢慢地,臥室的一部分就變成了儲藏間。
李梅與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但還是有什么東西改變了,最明顯的是丈夫寧愿待在客廳里消磨時間,也不愿意回房。
難道這是情變的前奏?李梅忍不住質問了丈夫。丈夫拿出幾年前的照片給她看,照片上兩人依偎在床前,一室明亮。接著,丈夫領著李梅來到擁擠的臥室里,哀怨地說:“這些該死的家具把我老婆搶走了……”原來丈夫認為妻子心目中的排位是這樣的:先是家務,最后才是他。
李梅聽取了丈夫的意見,規(guī)劃了一個專門的儲物間,將吸塵器、燙衣板等雜物統統清出了臥室。
之前,臥室的大衣櫥里塞滿了衣物,使得回家后更換衣服的環(huán)節(jié)要在臥室中進行,這很容易在床上堆滿衣物,使得臥室成為“家務工作室”。如今,李梅把一個衣櫥安裝在門廊處,脫下來的外衣也不放到臥室的衣櫥里,臥室這才真正“清空”出來。
經過一系列的動作,李梅意識到太“務實”了也不好。而不再有家具和家務的阻撓,夫妻倆終于可以在臥室里做些獨屬于他們的浪漫事。
D 打造私密角落,兼顧家庭關系和個人隱私
美國一位小說家每天早上穿戴整齊,提著公事包向妻子道別后便出門工作,小說家的書房在對面那棟樓的地下室——那是他的“堡壘”。
作家張國立說他也需要一個“堡壘”,他可以在里面抽煙斗,也可以把腳蹺在桌上思考人生,而不必聽老婆的抱怨。張國立將陽臺當作目標,在上面加把遮陽傘,閑下來就坐在傘下看書或上網,暢想在東南亞度假的感覺。這種感覺的確很不錯,可是三天后,老婆把他從陽臺上趕走了——她要晾衣服。
同住在一所房子里,究竟應該注重家庭關系還是個人隱私?該怎樣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日本一級建筑師、房屋格局博士佐川旭這樣說道:“全家人總是共處一室,感到憋屈也是自然的事情?!币环矫?,保留交流空間對家人之間的關系有著正面影響;另一方面,保留私人的“避難空間”也是必要的。
對于因距離感而感到疲憊的家人,佐川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在客廳打造私密角落,例如用隔墻或板材做出簡易書房,使人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此外,將客廳中的椅子按各自的喜好固定位置,營造個人空間,使人獲得平靜的心情;又或者在陽臺隔開一個獨立的環(huán)境,如有需要,誰都可以去坐坐。這些方法實施起來相當容易。
張國立的煩惱也許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煩惱,睿智的房子主人可以考慮一下佐川旭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