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蕾
孩子出生后,怕新媽媽累著,也怕新媽媽沒經(jīng)驗,照顧不好孩子,于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爭著搶著往前沖。
其實,作為老人,在一旁搭把手,做好一日三餐,洗洗尿布,打掃一下衛(wèi)生就夠了。為新媽媽承擔(dān)太多甚至完全取代,不但是不合適的,還會影響到她與孩子良好關(guān)系的建立。在平時的生活中,老人最好能做到不奪權(quán)、不控制、不打擊。
不要奪權(quán),多讓媽媽抱孩子
當(dāng)孩子出生被裹好后,全家人就會圍過來把孩子抱走,把新媽媽晾在一邊,心想她生完孩子就要好好休息,什么都不用管,什么也不用做,等孩子餓了給她喂喂奶就行。
孩子餓了再抱給新媽媽,會影響他們之間良好關(guān)系的建立。孩子在饑餓時會使盡全身的力氣去吃奶,狼吞虎咽,像個小猛獸,有時還讓媽媽感覺很痛。而新媽媽會覺得孩子并不像期待中的那么可愛,甚至有些可怕,感覺到挫敗。
如果孩子平靜時就躺在媽媽身邊,媽媽能看到孩子更多的表情。新媽媽長時間地觀察孩子,為他做了很多事情后,就會及時準確地分辨出孩子所處的狀態(tài),如孩子的哭聲是代表餓了還是尿了。另外,新媽媽溫柔地觸摸以及與孩子的談話,也是孩子后天形成穩(wěn)定性格和安全感的基礎(chǔ)。
不要控制,讓媽媽嘗試著去摸索
當(dāng)孩子吃不到奶時,老人們比孩子還急,總會以過來人的口吻給出一些經(jīng)驗性的建議。
“你應(yīng)該躺著喂,不行就起來抱著喂……”老人指揮道。有些老人甚至還會教新媽媽擺出所謂正確但并不舒服的姿勢,弄得新媽媽不一會兒就累了。脾氣不好的新媽媽容易煩躁,性格內(nèi)斂的則可能會產(chǎn)生無能感與自責(zé)感。
每一個新媽媽都是通過體驗來學(xué)會做母親的,老人要相信她能夠根據(jù)自己的體驗找到與孩子相互適應(yīng)的方法。當(dāng)新媽媽做得不好時,老人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為她提供一些建議,而不是控制。更重要的是,老人要給新媽媽一個空間,讓她自己去摸索。
不要打擊,喜歡做啥就做點啥
新生兒會給家人帶來極大的喜悅,許多新媽媽會充滿激情地“擺弄”孩子,一會兒給孩子換件這樣的衣服,一會兒給孩子擺那樣的POSE(造型),要么就是在床頭變換著擺放各種玩具。而老人往往會攔著,怕孩子凍著、磕著、碰著。
其實,老人應(yīng)盡量讓新媽媽有個好心情。新媽媽在做這些事情時內(nèi)心是充滿愛與喜悅的,孩子的感覺也會是這樣。如果阻止和限制太多,礙手礙腳,一定會導(dǎo)致新媽媽出現(xiàn)不良情緒,孩子也會感覺到媽媽不快樂,從而影響孩子。因此,老人應(yīng)避免打擊新媽媽,盡量讓她做一些她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