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友
“在你離家外出的十多年里,你有沒有給兩個小孩寄過生活費、有沒有為他們兩姊妹買過新書包、有沒有為他們添置一兩件新衣服、有沒有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想起給他們打電話?”
坐在原告席的程某將目光從女兒身上飄到審判席,干脆的回答:“沒有?!?/p>
我原本以為她的聲音會哽咽,或是抽泣,然而都沒有,庭審依舊有序進行。
“你當年外出時,你女兒才三四歲,再一次見到卻是在審判庭里,你女兒以證人的身份出現(xiàn),用稚嫩的語言表達希望你們離婚的心愿,明確表示愿意跟隨父親一起生活,你有何感想?”
程某盯著面前的“原告”牌,沉默了一會兒,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我只想離婚,其他的我不想管,也管不了?!?/p>
這個場景,出現(xiàn)在永善法院大興法庭一次公開開庭審理的離婚糾紛案現(xiàn)場??陀^的說,這是一起案情簡單、爭議不大的案件,就單純審理案件而言,一個小時足夠了。隨著原、被告所生女兒以證人身份出現(xiàn)在審判庭時,生活中的許多細節(jié)逐步浮出水面,在離與不離已經(jīng)很明了的情形下,承辦法官打起了“親情牌”,試圖挽回僅存的那一絲親情,盡量避免母女間走出法庭便老死不相往來。或許,只有讓程某認識到自己拋夫棄子外出十余年的沖動以及以“斷絕往來”的方式不負責任地扮演著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才能喚起她心中的良知與責任感。單純地依靠法律來審判這起離婚案件已經(jīng)不能滿足庭審的需要,更多地,需要用道德來評判,通過良知來拷問,讓每一位訴訟參與人和旁聽者接受法律和道德的雙重洗禮。
經(jīng)過協(xié)商,兩個子女由被告邵某撫養(yǎng),原告程某以“每年給付1000元撫養(yǎng)費給兩個小孩”的調(diào)解方案宣告子女撫養(yǎng)費的調(diào)解失敗,在外漂泊、收入低成了程某無法承受更多子女撫養(yǎng)費的理由,且沒有商量的余地。最終,法院判決程某每月各給付每個子女300元撫養(yǎng)費直至年滿18周歲。
案件順理成章地結(jié)案了,但腦海中的疑惑揮之不去,到底是什么隔斷了那血濃于水的親情;留下的思考仍在延續(xù),期望程某能在閑暇之余探望一下兩個小孩,用實際行動彌合那破碎的母女情。
(作者供職于永善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