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心怡
“絲綢之路”名稱由德國人“發(fā)明”
“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國人的“發(fā)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舴?。
李?;舴矣?833年在卡爾斯魯厄出生。自幼就對地質學著迷的他畢業(yè)于柏林大學的地質學專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他渴望前往他認為極富探索價值的東亞。
在1860年到1862年之間,李?;舴以趤喼薜脑S多地方,如錫蘭、日本、臺灣、印尼、菲律賓、泰國和緬甸等地旅行。1868年到1872年間,他轉到中國做了七次遠征。李?;舴胰ミ^景德鎮(zhèn),考察完燒瓷的工藝后將景德鎮(zhèn)瓷土命名為高嶺土,這一個世界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礦藏得以公認,今天全世界哪里挖出的瓷土都叫高嶺土。他到過四川著名的都江堰,考察之后盛贊中國古代這個最長壽的水利工程,遂將都江堰第一次詳盡介紹給世界,說都江堰澆灌方法之完美,無與倫比;他三涉山西,發(fā)現山西地下儲煤豐富,他的結論是以當時世界消耗煤的水平測算,僅山西儲煤可供世界幾千年的消費。
除了知名普魯士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之外,可能無人能像李希霍芬一樣探究過地圖上如此之多的空白地帶。中國的祁連山的德文名甚至采用了他的名字—Richthofen—Gebirge (即李希霍芬山脈)。
1873年,李?;舴一貒群蟪鋈伟亓謬H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波恩大學地質學教授、萊比錫大學地理學教授等。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5卷鴻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中,李?;舴沂状翁岢隽恕敖z綢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圖上進行了標注。這一術語后來被廣泛采納。他還最早提出了中國黃土的“風成論”,以及“五臺系”和“震旦系”等地層術語。
“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隨著時代發(fā)展,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有西漢張騫開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的“草原絲綢之路”;有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fā),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絲綢之路”始于史前時期
考古學專家王巍通過大量史實告訴人們:“絲綢之路應始于史前時期?!?/p>
王巍說,距今5000年至4500年,西亞地區(qū)發(fā)明了冶金術,以及培育出了綿羊、黃牛、小麥等一些種養(yǎng)殖種類。而這些東西,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了中原。期間,居住在中亞到新疆地區(qū)中部及以北的安德羅諾文化的人們,成為了鏈接黃河流域和西亞地區(qū)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的會見。王巍說,這可能就是中原與西域交流的一個佐證。當時,羌人與周人通婚,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形成了關中地區(qū)以西的羌戎文化和寺洼文化。這時候,該地區(qū)的人們就成了中原與西域交流的媒介。
春秋時期,西域地區(qū)活躍著烏孫、月氏等部落,他們將西亞出產的玻璃器和歐亞草原風格的青銅器傳入了中原。此后,關中地區(qū)的秦人勢力逐漸強大,秦逐漸控制了河西走廊,使西戎臣服。隨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在全國建立馳道,設置郡縣,為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