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后期,秦國逐漸強大,要出兵討伐東方各國,韓國首當其沖,岌岌可危。想到秦國大兵壓境,吞并韓國的情景,韓王不免憂心忡忡。一天,韓王又召集群臣商議退敵之策。一位大臣獻計說,秦王好大喜功,經常興建各種大工程,我們可以借此拖垮秦國,使其不能東進伐韓。韓王聽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去實施這個“疲秦之計”。后來水工鄭國被舉薦承擔這一艱巨而又十分危險的任務,受命赴秦。
鄭國到秦國面見秦王之后,陳述了修渠灌溉的好處,極力勸說秦王開渠引涇水灌溉關中平原北部的農田。秦王采納了鄭國的建議,委托鄭國負責在關中修建一條大渠。
鄭國根據關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點,經過精心測量,決定從中山(今陜西涇陽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開渠,直至洛河,渠長30余里。
工程進行當中,韓國的疲秦之計被發(fā)覺,秦王要殺掉鄭國。鄭國平靜地說:“不錯,開始我確實是作為間諜建議修渠的。我作為韓臣民,為自己的國君效力,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殺身成仁,也是為了國土社稷。不過當初那疲秦之計,只不過是韓王的一廂情愿罷了。陛下和眾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盡了秦國之力,暫且無力伐韓,對韓國來說,只是茍安數歲罷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為秦國造福萬代。在鄭國看來,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鄭國并非不知道,天長日久,疲秦之計必然暴露,那將有粉身碎骨的危險。鄭國之所以披星戴月,為修大渠嘔心瀝血,正是不忍拋棄我所認定的這項崇高事業(yè)。若不為此,渠開工之后,恐怕陛下出10萬賞錢,也無從找到鄭國的下落了。”
秦王被鄭國的話打動了,讓他繼續(xù)主持修渠。經過幾個寒冬酷暑,經過成千上萬民眾的艱苦努力和辛勤勞動,大渠終于修成了。渠成之后,引來含有泥沙的涇水灌溉關中北部的鹽堿地四萬多頃,每畝可以收獲糧食六石四斗。于是關中成為肥沃的田野,再也沒有荒年。秦國因此富強起來,吞并了各個諸侯國,統(tǒng)一了天下。關中地區(qū)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鄭國的業(yè)績,就把這條渠命名為“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