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是用來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這種說法大約出現(xiàn)在宋代。
宋代及以后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首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嫉谩靶悴拧焙螅潘惬@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接下來,首先是參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舉行的“鄉(xiāng)試”,因為在秋天舉行,俗稱“秋闈”。此考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鄉(xiāng)試考中,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芭e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階層。
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也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nèi)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柏暿俊笨梢詤⒓铀脑屡e行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并定出名次。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殿試一般不再淘汰人,只是將所有人排出次序,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所謂“金榜題名”即指此。具體分為三甲,一甲只取三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剩下的分在二甲、三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