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有個令人非常動容的主題:“童聲同戲”,詢問了入圍的演員和導演們,什么是“Forever young”?在頒獎最佳導演的時候,大會請來了將近10多位童星出身的演員,包括馮寶寶、黎小田、秦沛、姜大衛(wèi)、關(guān)佩琳等,他們一一講述自己的童星生涯,掀起大家的共鳴與感動。
童星是苦過來的 姜大衛(wèi)
代表作:《街童》(1960)
從當童星開始,姜大衛(wèi)就自知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姜大衛(wèi)說:“小時候演戲,不像現(xiàn)在這么多電視看,可以做參考,那時候演戲全靠導演教,還曾經(jīng)挨過巴掌,”看著童星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真的很不容易。
玉女成長記 蕭芳芳
代表作:《孤星血淚》(1955)
五十年代初,很多小孩當上童星大部分是為了生活,蕭芳芳也不例外。她說道那時候最怕演哭戲,對兒童來說,哭戲是相當殘忍的,導演見你不哭就罵你罵到哭為止,“當時很佩服馮寶寶,馬上能哭出來,不愧是神童?!爆F(xiàn)在回想起另類的童年生涯,蕭芳芳說,雖“苦”尤“值”。
八零后的記憶 唐寧
對于八零后和九零后的人來說,唐寧曾是年少時最羨慕的對象,年僅十歲就能和張國榮、黃家駒演戲,但風光背后,盡是說不出的委屈。“小時候讀書總有被杯葛的情況發(fā)生,那時候很難過,甚至不想上學,但后來悟出也沒辦法要求所有人都喜歡我的道理,所以童星的生活影響了我的價值觀?!?/p>
光頭仔的年代 王嘉明
代表作:《最佳拍檔千里救差婆》(1986)
王嘉明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只有十個月大,成為了大家記憶中精靈古怪的“光頭仔”。在拍攝《最佳拍檔千里救差婆》的時候,爆破戲頗多,吸入濃煙得了肺炎,就停止了童星生涯?,F(xiàn)在王嘉明有兩個兒子,他稱小兒子和當年的“光頭仔”長得一摸一樣,在他心目中,“光頭仔”就是一個年代。
童星中的童星 馮寶寶
代表作:《小甘羅拜相》(1961)
馮寶寶三歲就開始拍戲,那時候拍電影對于她來說只是一個可以吃飯的方法。在內(nèi)地觀眾心里,她是武則天;在臺灣觀眾心里,她是楊貴妃;在香港觀眾心里,她永遠是童星。童星的生涯也曾令她排斥“馮寶寶”,因為她帶來了種種苦難和歷練,現(xiàn)在回顧童年,她說:“我懂得感恩”。
過年的小女神 關(guān)佩琳
代表作:《富貴逼人》(1987)
關(guān)佩琳從小就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拍戲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圈子不合適她。提起每逢過年必播的經(jīng)典作品《富貴逼人》時,關(guān)佩琳稱早已習慣了,“其實童星并不特別去鉆研怎樣演戲,當時并不覺得演戲有壓力,相反在片場和肥姐(沈殿霞)、驃叔(董驃)相處很好,令我很放松?!?/p>
演戲帶我入行 黎小田
代表作:《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
黎小田是香港七十年代有名的作曲家,但是早在五十年代他是一名炙手可熱的童星。和馮寶寶不同,黎小田演戲純粹是覺得好玩,在鏡頭后也因為貪玩成了童星們的領(lǐng)隊,包括馮寶寶、蕭芳芳甚至李小龍都十分聽他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