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經緯"/>
□曹晉杰
?
新四軍戰(zhàn)地攝影第一人
——田經緯
□曹晉杰
田經緯
翻閱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新四軍·圖片》卷時,開始呈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新四軍組建之初在皖南云嶺活動的照片:1939年2月23日至3月6日,周恩來副主席前來軍部視察;2月至10月間,新四軍召開各類重要會議,葉挺、項英等主席團成員;新四軍教導總隊軍訓;5 月30日,新四軍紀念五卅運動大會……尤其難得的是記錄1939 年11月、12月間繁昌戰(zhàn)斗的10多張照片,展現(xiàn)了當年敵后抗戰(zhàn)的驚險場面。這些極其珍貴的歷史照片是誰拍攝的呢?是田經緯。
田經緯,浙江余姚人,1917年出生,家境貧寒。經親戚介紹,16歲的他進入上海王開照相館當學徒,經刻苦學習,三年學徒期滿,掌握了精湛的攝影技術。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田經緯耳聞目睹日軍暴行義憤填膺,毅然辭職,隨上海煤業(yè)救護隊來到皖南,參加了新四軍。業(yè)余愛好攝影的葉挺軍長了解到田經緯有攝影技術,就分配他在軍部擔任戰(zhàn)地攝影工作。軍部成立攝影室,由他擔任主任。每當軍部舉行重大活動,他都臨場拍攝。在皖南的兩年半中,他拍了大量的照片,為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后抗戰(zhàn)留下了難得的影像記錄。每次上火線拍照,田經緯都對他的小助手說:“如果我不幸中彈犧牲或負傷了,你不要管我,但一定要把我的相機和膠卷完好地帶走?!?939年秋,田經緯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田經緯在突圍中被俘,化名田金煒。同年3月,他被押送到上饒集中營,編在“軍官大隊”第二中隊。這年夏天,特務陳國楨把田經緯叫到中隊部,誘逼他自首,田經緯堅決不從,陳國楨惱羞成怒,便指使手下在傍晚點名時,找田經緯的岔子,叫人把他按倒在地,責令全班依次拿竹扁擔打他的屁股,“誰不打就打誰”。大家不得已拿起竹扁擔,用扁擔頭對地佯打,被看管察覺,看管大發(fā)脾氣,自己動手,直打得田經緯口吐鮮血。田經緯被打后身體就垮了,有時小便失禁。
同年9月,田經緯因拒絕“反省”,被編到第一中隊。改任一中隊指導員的特務陳國楨,強令田經緯喊反動口號,田經緯以“喉嚨痛”為理由拒絕呼喊。陳國楨臉色一沉:“我早就曉得你頑固不化,你頑得過扁擔嗎?”隨即招來兩個特務,把他按倒在地上,毒打一頓后,送到茅家?guī)X監(jiān)獄關押。12月,田經緯被押回,陳國楨指使叛徒趙希仲勸田經緯悔過自新。趙希仲是陜西人,曾先后擔任過新四軍教導總隊訓練處長、第一縱隊參謀長,他身著國民黨中校軍事教官服裝,以關切的口吻說:“你是一個有為的青年,可惜參加新四軍走錯了路,我看你只要跟我一樣悔過自新,還是有前途的?!碧锝浘曇灰娳w希仲,心頭涌起一股不可遏制的憤怒,鄙夷地瞪了他一眼,便挺直身子嚴辭反駁說:“我沒有走錯路,是你現(xiàn)在走錯了路,新四軍堅決抗日,屢建奇功,受到人民的愛戴,你難道不清楚嗎?”接著又說:“我參加新四軍打鬼子,走抗日救國的大道,光明正大,無過可悔,無罪可加!你茍且偷生,背叛革命,才是真正走錯了路,你自己還不好好反省反省呢!”在旁監(jiān)視的陳國楨呵斥:“你好頑固,不識抬舉,你這樣下去,只有死路一條。”隨后,田經緯被押出中隊部辦公室,又被預先設伏的幾個特務毒打一頓。田經緯怒斥道:“你們這些狗強盜,要打要殺,隨你們的便,槍斃活埋,我不在乎,血債要用血來還的!”
1942年4月,上饒集中營對外改名“戰(zhàn)時青年訓導團東南分團”,被視為頑固分子的田經緯被編入“政治頑固隊”。因為日軍南下,上饒集中營全體人員向福建方向轉移,田經緯在獄中的中共秘密支部領導下,參加6月17日的赤石暴動,但不幸被追捕回來,再次被打得遍體鱗傷。6月22日,他由荷槍實彈的憲兵從禁閉室?guī)С?,與章復權、吳可仁等10人編為“特別班”,隨著大隊伍向建陽方向轉移。途中,田經緯對戰(zhàn)友說:“我們生和死都是為著革命事業(yè),只要堅持斗爭,永不屈服,我們一定會得到勝利的!”25日,到了建陽徐市鎮(zhèn),“特別班”被關在東岳廟一間廂房里,下半夜,章立同志攀上屋頂逃走了,特務中隊長汪光復遷怒田經緯,指使特務把他綁吊在屋梁上,用鐵條拼命地抽打,要他說出章立逃走是誰指使的,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的肋骨被打斷兩根,還是連聲說:“不知道,不知道!”之后,特務對田經緯進行更加慘無人道的折磨,白天押著他到廁所拍蒼蠅,一天拍打不足一百只,就要受到毒打和餓肚子,晚上用繩子把赤膊穿短褲的他綁在石頭上過夜,甚至還用竹簽插入他的十指……1943年初夏,徐市鎮(zhèn)發(fā)生鼠疫,上饒集中營遷移崇安。田經緯經敵特百般折磨,多次吐血。他對前去探望的同志說:“我不要緊,還能堅持,請相信,在任何情況下,我不會變壞的。”1945年9月,上饒集中營解散前夕,28歲的田經緯被敵人折磨而犧牲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大革命英雄形象,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編輯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