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鋒
?
舍家護國可歌可泣
——記抗戰(zhàn)中的泉州華僑
□鄭新鋒
1937年,抗日烽火燃起,大批海外華僑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打破宗親、地域的界限,走向聯(lián)合,匯成一股抗日的潮流。他們告別舒適溫暖的家庭,回到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xiāng),泉籍華僑青年為了抗日,從四面八方奔赴祖國加入新四軍,他們馳騁于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疆場,得到了祖國人民的高度贊揚,涌現(xiàn)出了李子芳、葉飛、梁靈光等一批華僑將領(lǐng)。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的消息傳到新加坡后,泉州地區(qū)同安縣華僑葉玉堆、陳延謙、陳六使,南安縣華僑周獻瑞、李光前,永春縣華僑李俊承等人立即趕到怡和軒俱樂部找陳嘉庚,請他出來領(lǐng)導新加坡華僑的抗日救亡運動。8月中旬,召開新加坡僑民大會,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委員會”(簡稱“籌賑會”),推舉陳嘉庚擔任主席。
陳嘉庚
新加坡的華僑王宣化、粘文華、辜俊英、蘇棠影組織“馬來亞華僑各界抗敵后援會”(簡稱“抗援會”)。這是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抗日救國團體,它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雪闌莪、柔佛、森美蘭、彭亨、馬六甲、吡叻、檳榔嶼等各州、市,都有區(qū)域性或行業(yè)性分會組織,其成員大部分是勞動階層,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半公開組織,擁有數(shù)十萬會員。1938年2月,“抗援會”派辜俊英帶領(lǐng)“馬來亞華僑戰(zhàn)地記者通訊團”回國到延安訪問,受到了中共中央毛澤東、周恩來等領(lǐng)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在抗日戰(zhàn)爭中許多泉籍華僑響應“共赴國難、回國服務”的號召,以大量的財力、物力支援祖國的抗戰(zhàn),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祖國灑盡最后一滴熱血。
1937年9月,沈爾七等人領(lǐng)導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wèi)會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共28人,其中泉籍21人。領(lǐng)隊是沈爾七,隊長是戴血民,政治宣傳員鄭映明。1938年1月經(jīng)廈門、漳州抵達龍巖白土村,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易名為“菲律賓華僑回國隨軍服務團”,沈爾七任團長,戴血民任副團長。11月,菲律賓歸國華僑李子芳調(diào)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在“皖南事變”中不幸被捕,于1942年5月在獄中被殺害。
菲律賓歸僑葉飛原任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閩東紅軍獨立師政治委員,1937年11月所部改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他改任團長,率部北上抗日;后任新四軍挺進隊司令、第1師第1旅旅長兼政委、蘇浙軍區(qū)副司令員,成為抗日名將。
1938年,陳嘉庚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馬來亞的吉隆坡、馬六甲、檳城等地也相繼成立籌賑會。不少泉籍華人在各籌賑會擔任要職,如李俊承任新加坡籌賑會第一副主席、代主席;侯西反任新加坡籌賑會總務、新加坡抗日除奸團團長;劉玉水任馬來亞檳城籌賑會分會主席;莊明理任檳城分會副主席。
1939年,在“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號召下,32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機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服務團”,分9批回國,輾轉(zhuǎn)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緬甸、印度等地,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世界各國援華和海外華僑支持祖國抗日的軍用物資,在這條運輸戰(zhàn)線上堅持至抗戰(zhàn)勝利。南僑機工里有泉籍華僑幾百人,率先參加并擔任新加坡南僑機工“八十先鋒”領(lǐng)隊的是白清泉。馬來亞檳榔嶼華僑“籌賑會”主席劉玉水接到“南僑總會”第6號通知后,當晚立即召集各方面的華僑汽車司機和機工前來商談,并專門成立一個“華僑汽車司機公會”,由莊明理擔任會長,負責發(fā)動、檢驗、選送華僑司機、機工回國服務的工作。1939年2月18日至4月10日,檳榔嶼第一批報名的華僑機工有99人。南安縣旅居泰國的華僑青年蔡漢良,1939年8月參加南僑機工回國至西南運輸處第15大隊45中隊工作,后被盟軍總部派往泰國敵后執(zhí)行偵察任務。第三批回國機工580多人,其中就有麻坡永春會館征集的數(shù)十名永春籍機工,總領(lǐng)隊是麻坡僑領(lǐng)劉貝錦,1939年3月27日從新加坡集中出發(fā),經(jīng)過幾晝夜的航程,再由西貢轉(zhuǎn)車抵達昆明。
1941年初,“新加坡華僑總工會”及“工界抗敵后援會”負責人陳青山,與曾大梁、劉青云等人,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驅(qū)逐出境,到海南島參加瓊崖縱隊。陳青山后來成為著名的華僑將領(lǐng)。
1942年3月29日,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簡稱“民抗軍”)在呂宋邦板牙省、新怡絲夏省和丹轆打拉三省交界的樹林里宣告成立。1942年5月19日,為了提高戰(zhàn)斗力,在許立等人提議下,經(jīng)菲律賓“民抗軍”領(lǐng)導同意,菲律賓華僑抗日護僑委員會決定單獨成立“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在布拉干省與邦板牙省、新怡絲夏省交界的曼地利村樹林里正式成立,由黃杰擔任總隊長?!叭A支”又名“四八支隊”,取這個番號,表明這支武裝隊伍敬仰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新四軍和八路軍,以新四軍、八路軍為學習榜樣?!叭A支”中的戰(zhàn)士大部分是泉州的華僑,其中有“華支”的總隊長黃杰,副隊長高華岳,參謀長陳村生、王西雄,一大隊大隊長鄭顯玉、指導員吳紫清、副指導員黃奕慈,第三大隊大隊長鄭智民、指導員黃宜國、副指導員王子華,第四大隊大隊長蔡漢源、指導員鄭淡如,第五大隊指導員郭贊,馬尼拉大隊大隊長李標夫,駐中呂宋代表尤鴻源,駐馬尼拉市辦事處主任林季良、副主任高劍峰等?!叭A支”戰(zhàn)士以落后的裝備,奮不顧身地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在山林、平原、湖泊浴血奮戰(zhàn),以耿耿愛國之心,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詩篇。
抗戰(zhàn)期間,回國參軍的泉州籍華僑愛國青年中,有許多是去延安參加八路軍或到皖南參加新四軍的。1939年,由菲律賓華僑各界勞工團體聯(lián)合會發(fā)動、組織的“菲律賓華僑各界勞工團體聯(lián)合會回國慰勞團”,團長王西雄,全團24人,包括團長王西雄在內(nèi),有20位是泉州人。他們到新四軍慰勞后,也全部參加了新四軍。這是成批、有組織、有領(lǐng)導去參加新四軍的,還有許多從新加坡、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到皖南去參加新四軍的,如梁靈光、許寒冰等。
抗日勇士南僑機工在運輸途中
毛澤東題詞:“全體華僑同志應該好好團結(jié)起來,援助祖國,戰(zhàn)勝日寇。共產(chǎn)黨是關(guān)心海外僑胞的,愿意與全體僑胞建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
回國參戰(zhàn)的泉州籍華僑當中,有好幾位是空軍飛行員,其中有兩位英勇作戰(zhàn),壯烈犧牲。1939年6月11日,日軍出動27架飛機襲擊四川重慶,印尼華僑梁添成駕機,與日機展開激戰(zhàn),不幸被日機擊中,光榮殉國,年僅26歲;馬來亞華僑青年肖德清,于1933年考進中央航空學校學習,畢業(yè)后擔任上尉飛行教師,1942年5月4日在云南省武定縣與入侵的日機展開激烈的戰(zhàn)斗,不幸被敵機擊中而壯烈犧牲。
泉籍華僑舍家護國抗戰(zhàn),不僅是捐獻大量財物支援抗戰(zhàn),更是舍身忘我、拋妻棄子投身戰(zhàn)斗。泉籍華僑舍家為國的抗戰(zhàn)精神,充分體現(xiàn)泉州華僑的愛鄉(xiāng)愛國精神,泉州華僑的民族凝聚力,充分顯示了泉州華僑的勇敢戰(zhàn)斗、不畏艱難、不怕流血犧牲的英雄氣概。
(編輯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