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玉雪
?
小符號,大爆炸
LITTLE SYMBOL ,BIG BANG
文/劉玉雪
徐冰的《地書》一經(jīng)出世便成了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藝術頭條,在每個人都能理解它“接地氣”的原因后提出“微閱讀”的概念,是想提醒大家除了閱讀徐冰用符號書寫的“小黑”故事外,不要忘了其實每個小符號都是閱讀者生活經(jīng)歷的縮影。
紐約現(xiàn)代藝術館徐冰“地書”展覽現(xiàn)場,兩位觀眾使用地書“字庫”軟件書寫自己的專屬“地書”
大洋彼岸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東亞系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與兒子讀完徐冰的《地書:從點到點》后,發(fā)了這樣一則微博:“睡覺前跟Miles一起看徐冰的《地書》,跟四歲的小孩一塊‘閱讀’這本奇書特別有趣,確實是一種另類閱讀經(jīng)驗!”英國倫敦的幾家麥當勞推出了符號廣告,廣告一出,效果甚好。網(wǎng)友們創(chuàng)作欲大發(fā),紛紛編寫自己的麥當勞故事。徐冰的《地書》以“普天同文”之勢席卷國內外,用徐冰的話來說:“讀者不管是何種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當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讀懂這本書?!?/p>
徐冰創(chuàng)作最初的靈感是微小的標識,他曾坦言自己創(chuàng)作之初是從收集不同航空公司的安全說明書開始的,機場的標識和各航空公司的說明書都以識圖為主,各種語言背景下的人都可以通過圖像讀懂一件復雜的事情。從99年開始,徐冰便無意識的收集了百張此類說明書。2003年,他猛然發(fā)現(xiàn)口香糖包裝紙上三個簡易的小圖形就能將“請將用過的膠狀物扔在垃圾桶中”的意思表達的自然順暢。于是,他決定要講一個長篇故事。經(jīng)過七年的收集材料、反復試驗和推敲,一本以主人公“小黑”一天生活為故事線索的小說誕生了。
徐冰《地書》立體書內頁
初見徐冰的《地書:從點到點》,如果不細細品讀,羅列了QQ表情和標識商標的滿頁排版會讓你眼花繚亂。只有安心下來,按圖索驥,就能一一縷清楚“小黑”在24小時內的衣食住行。徐冰盡量挑選國際化的圖示,貨幣用美元而非人民幣,快遞公司用DHL而非中通、申通,網(wǎng)絡書店用亞馬遜而非當當,所以這本書在任何國家出版都不必翻譯。
徐冰《地書》的藝術成就在此不必累述,美國策展人馬修?伯利塞維茲(Mathieu Borysevicz)的《徐冰的<地書>之書》已將徐冰的全球視野和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做了全方位陳述。然而,從小小的符號出發(fā),他選取的每個符號背后都有專屬的時代意義,也是每個人生活藝術的縮影。
徐冰正是抓住了由文字深化成的圖像,他明白這些小圖像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成對等意義。徐冰構建的讀圖王國是已有圖像的排列組合,正好印證了“他不做任何的主觀發(fā)明和編造”的原則。
商品符號是最直觀的一類,像是書中出現(xiàn)的可口可樂”Coca-Cola”早年在各國有各種文字譯法,后來可口可樂公司決定,將“Coca-Cola”作為一個圖形向全世界推廣,從此“Coca-Cola”成為了不用翻譯和解釋的圖像。然而,程式圖像的既定意義并不會妨礙靈活藝術創(chuàng)作的進行,由彭達(penda)設計的“cola-bow”是一個關于“Coca-Cola”的公共藝術裝置,由17000多個回收的塑料可樂瓶組成,它們被綁在一起,形成了曲線形的可口可樂logo圖案。透明的可樂瓶在陽光下泛出各種色彩,頗具英國館“種子圣殿”的味道。這件名為“cola-bow”的公共藝術裝置旨在喚起公眾對塑料污染的重視。導演馬修·美諾(Matthew Miele)曾說:“每次我拿起可口可樂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這到底是一件藝術品還是一件商品?我們常常聽到的答案是:兩者兼具。”或許“Coca-Cola”也能喚起你獨特的人生體驗,是回想起渴急后一通暢飲的甘甜?還是遞給鄰家小妹一瓶可樂時的羞澀?
01麥當勞模仿徐冰《地書》所做廣告
網(wǎng)絡表情是徐冰《地書》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符號,它們是網(wǎng)絡世界里的“表情帝”,只需下載后輕輕一按,各色已被設計好的夸張表情就可代替人們在網(wǎng)絡上及時傳達感情。這些符號的夸張和變形是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做到的,但是擬人化的形態(tài)卻能給不曾謀面的網(wǎng)友以情感想象。除了QQ原裝的圓臉表情符,各種卡通動物、人物表情符號簡直成了全民參與藝術最直接的數(shù)字平臺,只要你會軟件,有審美,設計的表情符號便有被迅速傳播的機會,兔斯基、歪脖子等都是經(jīng)典。閱讀徐冰用到的網(wǎng)絡表情同樣可以帶你回味生活,或者這個“嫌棄”是與閨蜜的專屬互動,那個“晚安”是某個悄悄靜夜里的傷神別離。離藝術創(chuàng)作稍遠的符號是公共信息類符號,徐冰用到過出租車、地鐵、機場標識,它們?yōu)楣娞峁┬畔⒎?,最重要的特點也是一目了然,是否會想起某個公共場所的特殊跡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些被閱讀的符號的確有喚回記憶的魅力。
任何一個活在當下的人都可以是《地書》閱讀的參與者,因為它們關系大家的日常生活,每個小符號都是生活經(jīng)歷的大爆炸。
徐冰配合《地書》供給讀者使用“字庫”軟件,一部電腦輸入中英文會自動翻譯成《地書》語,另外兩部電腦則可以用進行聊天室對話,當然是使用《地書》文字。比如,輸入“天”會出現(xiàn)“藍天白云”,輸入“地”或“地球”會出現(xiàn)帶世界地圖的地球圖識,輸入“藝術”或“蒙娜麗莎”就會出現(xiàn)盧浮宮中那張著名的達芬奇名作,使用《地書》語言你完全可以暢通無阻的交流。徐冰的又一次腦洞大開不僅讓“普天同文”皆可讀,也讓“普天同文”皆可用。要說到第一次文字大一統(tǒng)的時候,秦朝統(tǒng)一六國,現(xiàn)在講“藝術大一統(tǒng)”難免有點言過其實。不過,徐冰的《地書》的確將一件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變成全民皆可參與的大事。
02徐冰香港《地書》概念店現(xiàn)場
翻開徐冰的《地書:從點到點》,我決定把它們一個符號接一個符號地讀下來,象形的優(yōu)勢為邊看邊猜帶來閱讀的新鮮感。在審視每一個符號的同時,腦海里都會浮現(xiàn)與之相關的事和物,它們程式化的意義和我經(jīng)歷的故事便呼之欲出。讀完一本《地書》,讀完了關于“小黑”的故事,也閱讀完自己的生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