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勇, 羅震偉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上海 200240)
年輕群體在公共綠地中的活動參與度調查
——以上海浦東新區(qū)部分公園為例
蔡偉勇, 羅震偉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yè)與生物學院,上海 200240)
摘要公共綠地作為開放空間,公眾可以共享自然環(huán)境及社會資源。而當下公共綠地中不同群體的參與度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年輕群體參與度低。筆者以上海浦東新區(qū)部分公共綠地中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為研究對象,從年輕群體的低參與度、活動意愿及管理者角度等方面,分析了年輕群體低參與度的原因,認為原因主要是年輕群體缺乏業(yè)余時間、綠地可達距離較遠、活動內容缺乏等。在調查基礎上,從活動載體、信息渠道、服務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議,主張公共綠地管理者轉變服務理念、開拓有益活動、建立信息平臺、優(yōu)化空間資源,以提高社會服務效能。
關鍵詞年輕群體;公共綠地;活動參與度
公共綠地為公眾提供了活動體驗空間,而其中的活動參與度是綠地服務效能的重要指標。出于文化理念、社會習俗、立地環(huán)境等差異,國內外綠地中活動表現差異較大:國內公共綠地空間中活動群體以中老年群體居多,活動的項目主要為散步、打牌及聊天等內容[1];國外而言,紐約中央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典范,不同年齡、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在園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場所。紐約中央公園帶給紐約市民的影響體現在:鼓勵市民的戶外游戲行為,鼓勵行為的多樣性,鼓勵市民相互交往。公園中可以組織垂釣、攀巖、跑步和球類等各項活動[2]。
公共綠地既承載著降污減噪、減災避害等自然功能,也承擔了社會交往、公共服務等社會功能。而不容忽視的是,公共綠地的活動群體呈現兩級分化,老幼群體越來越多,年輕群體則難覓蹤影。為此,有必要研究影響年輕群體參與度的因素,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為提升公共綠地服務效能提供可靠依據。筆者試圖通過對公共綠地中年輕群體活動情況的現場調查,獲取與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有關的因素,并進行分析與研究,希望為公園管理者提供有意義的建議及有效途徑,以提高年輕群體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公共綠地的社會效應。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主要是年輕群體的參與度,以分析與參與度有關的因素為切入點,通過對年輕群體參與度的研究及有關因素的相關性研究,形成一定的邏輯關系,為提高參與度提供有效的依據。
1.2研究方法查閱資料、現場調查、分析數據、查找規(guī)律,通過比較辨析,確認要素的影響程度。①文獻資料查閱。針對選題所涉及的社會心理、行為模式等領域,檢索閱讀相關文獻,了解一些基本理論,便于理解影響活動參與度的因素,打開研究思路。②問卷調查。設計問卷,擬定選項,采取現場問卷勾選的方式。調查對象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同年齡的隨機群體,另一類是公共綠地管理者。通過調查,了解各類群體在公共綠地中活動參與度情況。③歸納分析法。查找、搜集和鑒別后,整理其中的一些要素,解析影響參與度的因素。
2問卷調查及結果分析
首先,以45歲作為年齡界限,對上海浦東新區(qū)的金楊綠地、蔓趣公園、濟陽公園、長青公園、上南公園、高橋公園6個開放綠地(公園)的兩個年齡群體團隊數量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通過對比確定年輕群體參與度。
其次,以年齡在20~45歲的年輕群體作為主要調查對象,在金橋公園、涇南公園、蔓趣公園、濟陽公園、長青公園、高橋公園、上南公園、塘橋公園、梅園、古鐘園、豆香園、金楊綠地12個公共綠地(公園)內,調查群體的活動頻次、活動距離、活動項目、活動意愿等。
再次,以公共綠地管理者為調查對象,在上南公園、臨沂公園、長青公園、涇南公園、蔓趣公園、濟陽公園6個公園內,調查年輕群體活動情況、活動意愿低的因素等。以年輕群體及管理者的調查表進行對照,探討年輕群體的參與度是否存在差異。
選擇較多綠地(公園)作為調查地點,主要考慮群體分布的隨機性,確保所獲數據具有代表性,以便從中選取有效數據進行分析。
2.1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調查以45歲為界,在早、中、晚3個時間段,分別對金楊綠地、蔓趣公園等6個開放綠地(公園)的群體活動進行觀察與統(tǒng)計,調查內容涵蓋團隊數量、活動內容、團隊人數等要素,獲得相關數據,確認公共綠地中年輕群體活動情況(表1)。
表1 年輕群體在公共綠地的活動調查
選取其中部分有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雖然兩年齡段活動群體活動高峰都在上午,但45歲以下群體的活動團隊數遠低于45歲以上群體,也印證了人們一般的感觀認識——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較低。
2.2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低的原因分析針對年輕群體參與度低的原因,在金橋公園、涇南公園等12個綠地(公園)開展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 000份,回收750分,在進行數據收集整理后,選取20~40歲的群體作為分析重點,獲得表2及表3。
調查得知,年輕群里活動參與度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距離公園太遠,平時工作太忙,對參與公共綠地缺乏興趣,或是因為沒人陪伴而不愿前往。從表2結果來看,距離太遠和工作太忙是主要原因,其中30~40歲年齡段的群體覺得太忙是難以參與活動的最大原因,這與該年齡段群體在家庭撫養(yǎng)及社會工作中處于中堅力量有很大關聯。
表2 年輕群體活動低參與度原因調查結果
2.3年輕群體活動意愿的分析現實情況中的活動低參與度未必代表活動的低意愿。由表3可知,不同年齡段的活動意愿較為集中于健身、親子活動及關注“跳蚤市場”。這種分布形態(tài)體現了年輕群體的特點,如精力旺盛,承擔家庭責任等現實狀況,并希望參與運動量較大的項目,或與撫養(yǎng)未成年孩子以及生活交流有關的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有益于年輕群體增加情感交流、社交信息交換、社會凝聚等作用。
表3 年輕群體不同年齡段對發(fā)起活動的興趣分布調查結果
2.4公共綠地管理者對年輕群體低參與度的認識公園管理人員長期的一線工作使其對于公園中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有較為真切的認識與看法,所以在上南公園、臨沂公園等6個公園內對管理者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100份,回收90份,選取有效數據,經整理獲得表4。從公園管理者角度來看,對于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較低有普遍認識,但對于年輕群體的低參與度主要歸因于無資金和超職責,也就是作為公園管理者僅留意于日常管理工作。這體現了當下公園綠地管理的現狀,既沒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滿足年輕群體活動需求,也沒有從運作機制和工作意識上做好相關的服務轉變。
表4 公園管理者對年輕群體活動低參與度的認識調查結果
3討論與結論
公共綠地具有物質、生態(tài)和社會等多功能屬性,作為開放空間,公眾都應能公平享用社會資源,無論其年齡、性別、身份等因素。從上述調查及分析來看,在提高年輕群體活動參與度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別是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管理方。
3.1提供貼切的活動內容年輕群體精力旺盛,但需要承擔家庭撫養(yǎng)和社會工作,日常事務占用了較多時間和消耗了較多精力。如果公共綠地僅僅作為一個空間,空間中無任何與生活需求、工作需要或興趣愛好有關的活動,很難提升年輕群體的活動參與度。表3中清晰表示了年輕群體的需求傾向。事實上,不少公園綠地已根據自身條件開展各類喜聞樂見的活動,豐富市民的生活。比如,上海植物園從2013年起,結合自身科研、資源優(yōu)勢,根據家庭、社會需求開展各類活動,如“暗訪夜精靈”、“自然課堂”等科普活動[3-4],使人們體驗到環(huán)境中的形態(tài)、景物、質感等自然信息,深受社會好評。無論處于什么場所環(huán)境中,人總是在既定的環(huán)境中自由選擇個人行為。這種為自我做出選擇的根本出發(fā)點就是興趣行為[2]。社交活動的本質是人交換社會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活動的內容應該滿足一般的社會心理需求,貼近生活。3.2應用網絡的虛擬通道目前,開放綠地活動的舉辦主體一般為基層社區(qū)組織,信息渠道也是通過社區(qū)管理架構進行傳播,這樣的架構有較大社會依托和廣泛的資源。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對于原有的組織模式和信息渠道有了較大的影響,而且將會產生深刻的變革。艾瑞網2015年10月發(fā)表觀點“26~45歲是移動互聯網使用的主要構成”[5],表明了網民的增長已由PC網民增長完全轉移到移動網民的增長,人們能隨時隨地獲取互聯網信息。移動互聯網極大地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同時也正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價值觀、認知方式、社會關系等,從而也會影響公共綠地中的活動內容、組織方式、社會影響等。通過互聯網將制作的虛擬漫游場景進行網頁發(fā)布,網絡時代的高速發(fā)展讓更多人了解公園虛擬旅游漫游系統(tǒng),體現漫游系統(tǒng)的價值[6]。嘗試利用移動互聯網虛擬技術以提高年輕群體的體驗,并拓展移動互聯網的社交渠道,滿足年輕人創(chuàng)新技術、探究自然和融入社會等好奇心理,是提高年輕群體參與度的途徑與方法。
3.3 優(yōu)化空間的資源配置丹麥建筑師揚·蓋爾曾提到: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分為3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活動[7]。這些原理應用在公共綠地中則表現為3個層面:必要性活動即交通組織,行走穿越等;自發(fā)性活動即公眾自發(fā)的拳操、群舞、游憩等;社會活動即社交層面的交流,各類展覽、戶外探索、聯誼活動等需要人們共同參與的活動[8]。綠地空間是一個社會資源結合體,3個層面的活動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中協調平衡開展,取決于有限的社會資源在公共空間中的各個不同主體之間合理、有效地平等配置。故在綠地空間中,應有適當的空間布局、功能分配及設施配置,既要保證活動參與過程的安全性,也要能引導與誘發(fā)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發(fā)生,提高社會參與度,充分發(fā)揮綠地的社會功能。
3.4樹立積極的服務意識在當下城市環(huán)境中,公共綠地社會效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管理者,應該加快思路轉變,適應社會發(fā)展,從一個設施維護和公園秩序管理者逐步轉變?yōu)樯鐣展ぷ髡?,將工作重心從公園設施維護逐漸轉移至提供各類社會服務需求,在需求上做到平衡與協調,與社區(qū)形成聯系與互動,讓更多的年輕群體參與到綠地空間中,提高自然環(huán)境的體驗度,自覺參與社會活動和服務,發(fā)揮公共綠地更大的社會效應[9-11]。
4結語
公共綠地是滿足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需求的載體。作為公共綠地管理者,要適時調整公共綠地的工作目標和管理手段,由設施管理承擔者轉變成公共綠地的服務者,不斷提升年輕群體的參與程度,拓展參與廣度,為年輕群體參與提供便利。隨著社會生活的進一步開放,綠地空間的活動者將真正成為主體,公共綠地的空間開發(fā)、技術標準、管養(yǎng)模式、服務職能等都會隨之變化,最終獲得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這將是今后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譚少華,趙萬民.城市公園綠地社會功能研究[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7,29(5):7-8.
[2] 尹小豐.城市公共綠地與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07:3,40.
[3] 2015季“暗訪夜精靈”2.5H傳統(tǒng)場完美收官[EB/OL].(2015-08-11)[2016-03-19].http://www.shbg.org/sites/zhiwuyuan/InfoContent.aspx?ctgId=22ea9dc1-52f2-47fa-9c81-bf65eb9d313a&infoId=8d1575d0-3582-4095-b481-3b6e145f0c90.
[4] 戴菊.[2015上海(國際)花展]春暖花開觀鳥正當時:自然課堂觀鳥導賞活動順利舉辦[EB/OL].(2015-04-17) [2016-03-19].http://www.shbg.org/sites/zhiwuyuan/InfoContent.aspx?CtgId=737e03a1-a4d0-4e86-8f8c-e1fbffb005ae&&infoId=9d7e800f-e5f8-41f9-ba82-2e42fc3d1b41.
[5] 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yè)年度研究報告[EB/OL].(2014-04-24)[2016-03-03].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2146.html#chart.
[6] 宋永鵬.公園虛擬旅游系統(tǒng)研究與應用[D].南京:河南大學,2012.
[7]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8] 蔣瑋璇.基于社交城市導向的體育公園景觀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
[9] 吳近桃.人的行為模式與室內空間設計[J].金陵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18(1):61-63.
[10] 王華.城市公園中參與體驗性活動初探[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0.
[11] 徐銀芳.城市濕地公園參與性景觀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Investigation on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Young Group in Public Green Space—A Case Study of Parks in Pudong New District in Shanghai
CAI Wei-yong, LUO Zhen-wei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Public green space as open space, public can shar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sources. The participa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urrently in green space, especially young group participation is low. With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young group in public green space in Pudong new district,Shanghai city as research objects, causes for young group low participation were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activity intention, managers’ perspective, and young group low participation degree, mainly including lack of spare time, far way from green space, single activity conten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activity carrier, information channel, service way, suggesting public green space managers to change the service concept, develop useful activities, establish information platform, optimize space re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ocial services.
Key wordsYoung group; Public green spac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作者簡介蔡偉勇(1973- ),男,上海人,工程師,從事風景園林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1
中圖分類號TU 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2-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