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竹紙"/>
圖文|葉勤
?
“紙中君子”
——富陽竹紙
圖文|葉勤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曾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富陽是我國傳統(tǒng)造紙的重點產區(qū)之一,素有“土紙之鄉(xiāng)”之稱。其富陽竹紙制造技藝,始于南宋,世代相傳,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富陽竹紙名品盡出,行銷國內江、浙、滬、京、津及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其紙質柔軟、卷舒,雖久而墨終不渝,不為蠹蟲蛀蝕的特點,享譽國內外。其中昌山紙在1915年獲得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l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京放紙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1926年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元書紙和烏金紙獲1929年杭州西湖博覽會特等獎;刷黃紙和五千元書紙獲1929年西湖博覽會一等獎。
◎左圖是富陽產的大竹元竹紙;右圖是用最有代表性的元書紙作的畫和書法作品。
富陽竹紙品種很多,主要品種有元書紙、京放紙、高白、海放、花箋等近20種,用途各異,其代表產品元書紙呈淡米黃色,略帶竹子清香,柔軟耐折,不腐不蛀,為毛筆書寫的上佳紙張。
富陽竹紙以當年生嫩毛竹為原料,有一整套獨特的制作技藝,大小工序達72道。讓我們來看幾道:
◎用元書紙印刷的書籍和畫卷等。元書紙,張面光潔,色澤白凈,不受蟲蛀,不會變色。寫字作畫滋潤而悅目。并且,“紙簿若蟬衣,韌力似紡綢。”昔日武壇練功,用此紙作墊,任武士彈跳而不破碎。
◎以竹造紙,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原料,南方盛產竹的地方,如浙江、江西、福建、四川等省,竹紙業(yè)都曾盛極一時,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為竹紙的重要產地。
◎兩個師傅配合默契,把竹子用電鋸鋸成均勻的小段,這叫“斷青”。
◎捆料。
◎穿著下水衣的師傅正把一捆捆的竹子往石灰水里浸過再拿出來,這叫“腌料”。
◎“泡料”是為了把毛竹里的汁水泡出來。
富陽竹紙制造工藝,在繼承我國傳統(tǒng)造紙工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富陽特色的制作技藝。如制漿技藝中的“人尿發(fā)酵法”,抄制技藝中的“蕩簾打浪法”等,均為富陽傳統(tǒng)竹紙生產中的絕技,為其他竹紙產區(qū)所無。這是富陽造紙工匠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的智慧結晶,也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代偉大發(fā)明一一造紙術的一個重要范例。
◎“搗料”用腳碓,就像舂米一樣把竹子搗成粉末,或用這個轉動的大輪子碾壓。
①“抄紙”是最神奇的一個工藝,也是竹子變成紙的最直觀過程。只見師傅用紙簾在紙漿槽中一晃,紙簾上立即沾了一層薄薄的紙漿,再往身側的木板上一覆,一張濕濕的紙就誕生了。
②“抄紙”非常有講究,抄得好就是一張元書紙,抄不好,就是一張衛(wèi)生紙。
③游客體驗抄紙技術。
④師傅在修補抄紙用的簾子。
伴隨富陽造紙技藝的傳承,富陽重點紙產區(qū)還派生出諸如民間一年一度的祭祀蔡倫以及紙工諺語、山歌和長篇民間敘事歌謠《朱三與劉二姐》等文化活動,反映了富陽造紙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
2006年,富陽竹紙制作技藝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曬紙工用特別的“鵝榔頭”(木制、光滑、形似鵝頭)在紙筒上劃幾下,然后用食指和拇指攝住紙筒的右上角(稱折角)捻一捻,紙角微微卷幾卷,后抹平,再用嘴巴鼓氣一吹,使其一張一張分開,從右向左斜牽下來,用松毛刷(叫曬帚,用松毛扎做)快速刷平實,曬好一面。一般曬好一面,就可按先后次序一張張揭下來,剔除破紙,堆放在桐橙上(專放紙及紙筒的),曬完數(shù)好刀數(shù)(100張為一刀)。曬好后,合50刀用篾捆成一件,拿到磨紙房。曬紙是一項細巧活,濕紙用力不當就會破。要求曬紙師傅運氣吹紙,手指輕巧,干凈利落,除了速度快外,紙要曬平整、堆放整齊。
◎富陽華寶齋推出木版水印體驗項目,通過在古籍宣紙上拓印字畫,讓大家領略純手工產品的墨韻書香。
◎游客體驗四大發(fā)明中的“印刷術”。